远离这些因素别让胃癌找上门!
文章摘要
讲师:黄玉霞,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
讲师:黄玉霞,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
一、先提个醒:胃癌不是 “随机发生”,都是 “风险因素叠加” 的结果
很多人觉得 “胃癌是突然降临的不幸”,其实不然 —— 胃癌的发生,是多种风险因素长期叠加的结果,就像 “多米诺骨牌”,一个因素触发后,若不及时干预,后续因素会接连起效,最终诱发癌变。临床中,几乎所有胃癌患者,都能找到 2-3 个明确的风险因素,比如 “幽门螺杆菌感染 + 长期吃腌菜”“家族史 + 吸烟”,这些因素相互作用,让胃癌风险大幅升高。
比如 45 岁的陈女士,不仅感染幽门螺杆菌多年没治疗,还爱吃咸菜、熏肉,去年查出早期胃癌,医生分析 “两种风险因素叠加,让她的胃癌风险比普通人高 5 倍以上”;而 52 岁的张先生,父亲患过胃癌,自己又长期吸烟,虽然平时饮食规律,却还是确诊了胃癌,正是 “遗传因素 + 不良习惯” 共同作用的结果。可见,胃癌的发生有迹可循,认清这些风险因素,才能提前防范,避免 “中招”。
下面这些常见的风险因素,很多人可能已经接触却没在意,它们正是让胃癌找上门的 “推手”,需要逐一警惕。
二、因素一:幽门螺杆菌感染 —— 胃里的 “隐形杀手”,长期不除易癌变
很多人体检时查出幽门螺杆菌,觉得 “没不舒服就不用管”,却不知道这种细菌是胃癌的 “一级致癌物”,长期在胃里 “定居”,会慢慢破坏胃黏膜,为胃癌铺路。
幽门螺杆菌能在胃酸环境中存活,它会附着在胃黏膜表面,释放毒素损伤黏膜屏障,导致胃黏膜反复发炎,从浅表性胃炎发展到萎缩性胃炎,再到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 —— 这些都是明确的癌前病变,若不及时干预,10-20 年内发展成胃癌的风险很高。数据显示,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胃癌风险是未感染者的 3-6 倍,尤其是感染超过 10 年、未治疗的人群,风险会进一步升高。
更危险的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具有传染性,可通过共餐、共用餐具传播,很多家庭中会出现 “一人感染,全家遭殃” 的情况,若全家都忽视治疗,会导致胃癌风险在家庭内聚集。比如一个家庭中,父亲感染后未治疗,妻子和孩子也相继感染,多年后父亲和儿子都确诊胃癌,正是 “感染未控制 + 家庭传播” 导致的悲剧。其实,幽门螺杆菌感染通过四联疗法(两种抗生素 + 质子泵抑制剂 + 铋剂)4-6 周就能清除,及时治疗能大幅降低胃癌风险,避免风险持续累积。
三、因素二:遗传与家族史 —— 基因里的 “隐患”,有家族史要格外警惕
胃癌虽然不是遗传病,但有明显的家族聚集倾向,如果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子女)患过胃癌,本人患胃癌的风险会比普通人高 2-3 倍,这是因为家族中可能携带相同的 “易感基因”,让身体对致癌物更敏感,更容易发生细胞恶变。
临床数据显示,约 10%-15% 的胃癌患者有家族史,尤其是 “遗传性弥漫性胃癌”,虽然发病率低(占胃癌的 1%-3%),但遗传倾向极强,若家族中出现 2 例以上胃癌患者,其他成员的患病风险会升高 10 倍以上,且发病年龄多在 40 岁以下。比如一位 28 岁的患者,母亲和外婆都患过胃癌,她自己也早早确诊,正是遗传因素导致的早发胃癌。
有家族史的人群,不能靠 “改变习惯” 完全规避风险,更需要提前筛查:建议从 40 岁开始,每年做一次胃镜检查,比普通人早 10 年启动筛查;若家族中有早发胃癌患者(发病年龄<50 岁),筛查年龄还要提前到 35 岁。比如一位有家族史的 38 岁女性,每年坚持做胃镜,在 39 岁时发现早期小肿瘤,及时切除后治愈,避免了病情进展。
四、因素三:长期接触致癌物 —— 这些 “隐形致癌物”,藏在生活细节里
生活中很多看似平常的物质,其实含有致癌物,长期接触会增加胃癌风险,这些 “隐形致癌物” 往往藏在饮食、环境中,容易被忽视,却在不知不觉中损伤胃黏膜。
首先是 “饮食中的致癌物”,除了常见的亚硝酸盐(来自腌菜、腊肉)、苯并芘(来自熏烤、油炸食品),还有黄曲霉素(来自发霉的花生、玉米、坚果),这些物质进入胃后,会直接破坏细胞 DNA,诱发基因突变。比如长期吃发霉花生的人,胃癌风险比普通人高 2.5 倍,因为黄曲霉素的致癌性极强,少量摄入就可能引发细胞恶变。
然后是 “环境中的致癌物”,比如长期接触石棉、甲醛、农药,这些物质会通过呼吸或皮肤进入人体,影响消化系统健康,增加胃癌风险。比如从事石棉加工、装修行业的人,长期接触石棉和甲醛,胃癌风险比普通人群高 1.8 倍,尤其是同时吸烟的人,风险会叠加升高。
还有 “药物中的潜在风险”,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阿司匹林),若不规范用药,会损伤胃黏膜,增加胃溃疡、胃出血的风险,长期下来可能诱发癌前病变。比如一位关节炎患者,长期自行服用布洛芬止痛,没搭配胃黏膜保护剂,5 年后查出慢性萎缩性胃炎,医生说 “再这样吃下去,很可能发展成胃癌”。
五、因素四:癌前病变 “放任不管”—— 胃黏膜的 “预警信号”,别当成小毛病
胃黏膜出现癌前病变,是胃癌的 “最后一道预警信号”,如果此时仍不干预,病变会逐渐进展为胃癌。很多人查出癌前病变后,觉得 “没症状就不用治”,却不知道这些病变是胃癌的 “前奏”,放任不管会让风险急剧升高。
常见的胃癌癌前病变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腺体萎缩,功能下降)、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胃黏膜细胞变成类似肠道的细胞)、异型增生(细胞出现异常形态,接近癌细胞)。其中,异型增生是最危险的癌前病变,轻度异型增生 5 年癌变率约 10%,中度约 20%,重度则高达 50% 以上,若不及时治疗,很快会发展成早期胃癌。
比如一位患者查出重度异型增生后,觉得 “只是炎症,吃点胃药就行”,没做进一步治疗,1 年后复查时已发展成早期胃癌,虽然通过手术切除治愈,但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其实,癌前病变是可以逆转的:慢性萎缩性胃炎通过药物治疗 + 生活调整,能控制病情进展;轻度、中度异型增生通过内镜下治疗(如黏膜切除术),可彻底清除病变;即使是重度异型增生,及时治疗也能避免发展成胃癌。
六、因素五:不良生活方式 ——“日积月累” 的伤害,让胃越来越脆弱
除了明确的风险因素,长期不良生活方式也会 “拖垮” 胃的健康,让胃对致癌物更敏感,间接增加胃癌风险,这些生活方式看似平常,却在长期中慢慢降低胃的抵抗力。
比如 “长期缺乏运动”,会影响胃肠蠕动,导致食物在胃里停留时间过长,增加有害物质对胃黏膜的刺激;同时,运动不足会降低免疫力,让胃更容易受到细菌、致癌物的侵害,研究显示,每周运动少于 1 次的人,胃癌风险比每周运动 3 次以上的人高 1.3 倍。
还有 “长期精神压抑”,人在抑郁、焦虑时,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功能,导致胃酸分泌紊乱、胃黏膜供血减少,降低黏膜的修复能力,长期下来容易引发慢性胃病,进而增加胃癌风险。比如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环境的人,胃癌风险比心态平和的人高 1.2 倍,尤其是经常情绪崩溃的人,风险更高。
另外,“长期熬夜、睡眠不足”,会打乱人体生物钟,影响胃黏膜的夜间修复,还会导致免疫力下降,让胃更容易出现炎症和病变,经常熬夜的人,胃癌风险比规律作息的人高 1.4 倍,这也是很多年轻人患胃癌的重要原因。
七、总结:认清风险,才能 “主动防胃癌”
总的来说,让胃癌找上门的因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遗传家族史、长期接触致癌物、癌前病变放任不管、不良生活方式,这些因素不是单独作用,而是相互叠加,让胃癌风险越来越高。很多人正是因为同时接触多种因素,才在不知不觉中 “中招”。
其实,预防胃癌并不难,关键是 “认清风险、及时干预”:感染幽门螺杆菌就规范治疗,有家族史就提前筛查,查出癌前病变就积极处理,同时改掉不良生活方式,避免接触致癌物。这些措施看似简单,却能大幅降低胃癌风险,让胃远离癌变威胁。
记住,胃癌的发生是一个长期过程,只要在风险因素刚出现时就及时阻断,就能有效避免它找上门。别等到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才重视,提前防范,才能真正守护胃健康。
本项目由北京医学检验学会发起,齐鲁制药公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