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镜是查胃癌的 "金标准" 吗?
文章摘要
讲师:吴静,铜陵市人民医院胸部肿瘤主治医师
讲师:吴静,铜陵市人民医院胸部肿瘤主治医师
讲师:黄万中,铜陵市人民医院胸部肿瘤副主任医去医院咨询胃癌筛查,医生十有八九会推荐胃镜;网上查相关信息,也常看到 “胃镜是查胃癌金标准” 的说法。可很多人心里犯嘀咕:“金标准” 到底是什么意思?难道其他方法都不如它?要是害怕胃镜,就没有靠谱的替代方案了吗?其实 “金标准” 的说法,不是随便定义的,而是基于胃镜在胃癌筛查中的精准度、功能全面性,以及临床验证得出的结论,搞清楚它为什么是 “金标准”,才能明白筛查时该如何选择。
之前有位患者,做血清学筛查和胶囊内镜都没发现明显问题,却因为持续胃不适做了胃镜,结果在胃角部位查出早期小癌变,及时切除后完全康复。要是他一直拒绝胃镜,只依赖其他方法,很可能就漏掉了病灶。可见,了解胃镜作为 “金标准” 的价值,对正确筛查至关重要。
下面就从 “为什么胃镜是查胃癌的金标准”“金标准就意味着所有人都必须做吗”“哪些情况可以考虑替代方法” 三个方面,把胃镜的筛查价值说清楚,帮你理性看待这个 “金标准”。
先回答核心问题:胃镜确实是目前查胃癌的 “金标准”,这主要源于它三个无可替代的优势。第一个优势是 “能直接观察,不放过微小病灶”。胃癌早期往往只是胃黏膜表面的微小变化,比如颜色变浅、出现细小凹陷或隆起,这些细节用钡餐、血清学等方法根本看不到,而胃镜能通过高清镜头,把胃黏膜的每一处细节放大几十倍,哪怕是毫米级的早期癌变,也能清晰捕捉到。临床数据显示,胃镜对早期胃癌的检出率超过 95%,比其他任何筛查方法都高,很多 “隐形” 的早期病灶,都是靠胃镜才发现的。
第二个优势是 “能当场取活检,明确诊断”。筛查胃癌不仅要 “看到病灶”,更要 “确定是不是癌”,而胃镜做到这一点 —— 发现可疑病灶后,医生能通过活检钳取一小块组织(约米粒大小),送到病理科检查,从细胞层面判断是否为癌变、癌变的类型和程度。比如看到胃黏膜有不规则隆起,肉眼无法确定是良性息肉还是恶性肿瘤,取活检后就能明确诊断,避免误诊或漏诊。其他方法要么看不到病灶,要么没法取活检,只能间接提示风险,做不到 “确诊” 这一步,这也是胃镜成为 “金标准” 的关键原因。
第三个优势是 “能同步治疗,避免二次折腾”。如果在胃镜检查中发现早期胃癌、胃息肉等病变,很多情况下可以当场做治疗,比如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切除早期小癌变,用氩离子凝固术处理息肉,不用再单独做手术,既减少了痛苦,又节省了时间和费用。比如有位患者做胃镜时发现 1 厘米大小的早期胃癌,当场做了内镜切除,术后第二天就能下床活动,恢复很快。这种 “查治一体” 的功能,是其他筛查方法完全不具备的,进一步巩固了胃镜的 “金标准” 地位。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胃镜是金标准,是不是所有人都必须做?” 答案是 “不一定”。“金标准” 强调的是 “精准度最高”,但不代表 “所有人都得优先选”,还要结合个人的风险等级、身体状况和接受程度来定。比如中低风险人群,像年轻、没家族史、没胃不适、幽门螺杆菌阴性的人,不一定非要一开始就做胃镜,可以先做血清学筛查作为初筛 —— 抽一管血查胃蛋白酶原、胃泌素 - 17,要是指标正常,说明胃黏膜状态好,每 2-3 年复查一次血清学即可;要是指标异常,再做胃镜进一步检查,这样既兼顾了便捷性,又不会遗漏风险。
而高危人群,比如 40 岁以上、有胃癌家族史、感染幽门螺杆菌、有萎缩性胃炎的人,就必须以胃镜作为首选筛查方法。这类人胃癌风险高,哪怕没有任何不适,也可能藏着早期病灶,只有靠胃镜的精准观察和活检,才能确保不漏诊。之前有位高危患者,觉得自己没症状,拒绝做胃镜,只做了胶囊内镜,结果没发现问题,半年后出现黑便再查胃镜,已经发展成中期胃癌,后悔莫及。对高危人群来说,不建议因为害怕就放弃胃镜这个 “金标准”,毕竟筛查的核心是 “精准发现问题”,而胃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选择。
还有人关心:“我实在害怕胃镜,或者身体条件不允许(比如有严重心脏病、食管狭窄),就没有其他办法了吗?” 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 “次优方案”,但要接受它们的局限性。目前最常用的替代方法是胶囊内镜—— 吞下一粒带镜头的胶囊,它能在胃里自动拍照,医生通过图像判断是否有明显病灶,优点是无痛无创,缺点是不能取活检,也可能存在观察盲区(比如胃角、胃窦的某些角落拍不到),如果发现可疑病灶,最后还是得想办法做胃镜取活检确认。
另外,钡餐造影也能作为 “备选”,但它的精准度更低,只能看到胃的大致形态,早期小病灶基本查不出来,现在临床上很少用它作为胃癌筛查的主要方法,只有那些连胶囊内镜都做不了的极特殊人群,才会考虑用钡餐做初步评估。需要提醒的是,选择替代方法时,要清楚它们的漏诊风险比胃镜高,尤其是高危人群,能做胃镜还是尽量做,实在做不了,也要缩短复查间隔,密切关注身体变化。
还要避开一个误区:“普通胃镜太难受,无痛胃镜有风险,所以宁愿不查也不做”。其实现在无痛胃镜技术已经很成熟,通过静脉注射短效麻药,检查时像睡了一觉,全程没有任何不适,醒来后休息半小时就能正常活动,对身体的影响很小,绝大多数人都能耐受。之前有位 60 岁的老人,害怕普通胃镜,做了无痛胃镜后说 “比想象中轻松太多,早知道就不纠结这么久了”。对害怕胃镜的人来说,无痛胃镜是很好的选择,别因为对 “痛” 的恐惧,放弃这个最精准的筛查方法。
总结下来,胃镜凭借 “直接观察 + 活检确诊 + 同步治疗” 的优势,确实是目前查胃癌的 “金标准”,尤其是对高危人群,它是确保精准筛查的最佳选择。但 “金标准” 不代表 “唯一选择”,中低风险人群可以先做血清学初筛,特殊人群可以考虑胶囊内镜作为替代。关键是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医生指导下做出选择 —— 能做胃镜就优先选,实在做不了,也要用其他方法定期筛查,别因为害怕或误解,错过早期发现的机会。毕竟,“金标准” 的最终目的是帮我们精准守护健康,而不是给筛查增加负担。
本项目由北京医学检验学会发起,齐鲁制药公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