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乳腺癌治疗后需要注意什么?
文章摘要
讲师:于彬,阜阳市人民医院肿瘤科主治医师
讲师:于彬,阜阳市人民医院肿瘤科主治医师
术后三个月的复查日,60 岁的陈阿姨攥着检查报告,指尖微微发白。虽然各项指标正常,但她总觉得胸口的疤痕在隐隐作痛,夜里常常惊醒 ——“会不会复发?”“现在能像以前一样买菜做饭吗?” 这些问题像小石子一样硌在心里。早期乳腺癌治疗后的康复期,并非 “结束” 而是 “新开始”,从身体护理到心理调适,从复查随访到生活重建,每一个细节都影响着康复质量。了解治疗后需要注意的事项,才能让康复之路走得更稳、更安心。
治疗后的复查随访是预防复发的 “第一道防线”,其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早期乳腺癌虽然治愈率高,但仍有一定的复发风险,尤其是术后前 5 年,定期复查能及时发现微小的复发迹象,为干预争取时间。
复查的频率和项目需根据治疗方式和风险等级而定。低危患者(如肿瘤直径<2 厘米、无淋巴结转移、激素受体阳性)术后前 2 年每 6 个月复查一次,3-5 年每年一次;高危患者(如淋巴结转移≥4 个、HER2 阳性、三阴性乳腺癌)则需要更密集的随访,术后前 2 年每 3-4 个月一次,3-5 年每 6 个月一次,5 年后每年一次。具体项目包括:临床乳腺检查(医生触诊)、乳腺超声或钼靶(每年一次)、胸部 CT(高危患者每年一次)、肿瘤标志物(CEA、CA15-3,必要时检测),以及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基础检查。45 岁的刘女士属于高危患者,术后严格每 3 个月复查,在第 3 年发现 CEA 轻度升高,进一步检查确诊为局部复发,及时手术 + 靶向治疗后仍获得良好预后,她说:“复查就像给身体上保险,一次都不能少。”
复查时需主动向医生报告身体变化,比如新出现的肿块、疼痛、皮肤异常,或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乏力等。这些看似轻微的症状,可能是复发的信号。同时,要妥善保存历次检查报告,便于医生对比分析,比如将每次的超声报告按时间排序,能清晰显示乳腺组织的变化趋势。
手术或放疗后的局部护理,直接影响身体恢复和生活质量。胸部疤痕的护理是重点,术后 1-3 个月是疤痕增生期,需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摩擦或抓挠。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硅酮类疤痕贴或药膏,每天坚持涂抹,能减轻疤痕增生,缓解瘙痒。52 岁的张女士保乳术后坚持使用疤痕贴,半年后疤痕变得平坦柔软,她说:“看着疤痕慢慢变淡,心里也舒服多了。”
放疗后的皮肤护理需格外细心。放疗区域的皮肤可能出现色素沉着、干燥或脱皮,此时应避免使用刺激性护肤品,选择温和的保湿乳(如医用凡士林),洗澡时水温不宜过高(37℃左右为宜),避免用毛巾用力擦拭。若出现皮肤破溃,需及时就医处理,防止感染。
腋窝淋巴结清扫或放疗后的上肢护理,能有效预防水肿。术后早期(1-2 周)可进行简单的握拳、伸指运动,促进淋巴回流;1 个月后逐渐增加肩部活动,如爬墙、划圈等,但需避免提重物(5 公斤以上)或长时间下垂。若已出现轻度水肿,可通过抬高患肢、穿戴压力袖套缓解,严重时需寻求康复师帮助进行专业理疗。38 岁的王女士术后因抱孙子导致上肢水肿,通过理疗和压力袖套干预后,1 个月内恢复正常,她提醒:“千万别觉得‘没事’就大意,过度用力真的会出问题。”
治疗后的生活方式调整,是巩固治疗效果、降低复发风险的关键。饮食上需遵循 “均衡多样” 原则,不必盲目 “忌口”,但需减少高脂肪、高糖、高盐食物的摄入,避免饮酒和吸烟。增加新鲜蔬菜(如西兰花、菠菜)、水果(如蓝莓、苹果)、全谷物(如燕麦、糙米)和优质蛋白(如鱼、蛋、豆制品)的摄入,这些食物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和抗氧化物质,能增强免疫力。55 岁的李女士术后坚持每天吃一把坚果、两份蔬菜,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复查时各项指标均优于同龄人。
运动是康复期的 “良药”,但需循序渐进。术后 1 个月内以轻度活动为主,如散步、太极,每次 10-15 分钟;3 个月后可逐渐增加强度,如快走、游泳、瑜伽,每周 3-5 次,每次 30 分钟左右。运动能改善乏力、提升情绪,还能降低肥胖相关的复发风险。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如跑步、举重),尤其是保乳术后或乳房重建患者,过度拉伸可能影响伤口愈合。
作息规律同样重要,每天保证 7-8 小时睡眠,避免熬夜。睡眠是身体修复的重要时段,长期睡眠不足会降低免疫力,增加复发风险。可通过睡前泡脚、听轻音乐等方式改善睡眠质量,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助眠药物。
激素受体阳性患者的内分泌治疗需长期坚持,任何擅自停药或减量的行为都可能增加复发风险。他莫昔芬需连续服用 5-10 年,绝经前患者可能出现潮热、月经紊乱等副作用,可通过穿宽松衣物、多喝水缓解;绝经后患者使用芳香化酶抑制剂(如阿那曲唑)可能出现关节疼痛、骨密度下降,需每天补充钙剂(1000mg)和维生素 D(400IU),每年检测骨密度,必要时使用抗骨松药物(如双膦酸盐)。42 岁的赵女士因关节疼痛擅自停服阿那曲唑,半年后复查发现肿瘤标志物升高,重新用药并加用止痛药物后,指标逐渐恢复正常,她说:“再难也要坚持,停药就是拿健康开玩笑。”
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副作用:服用他莫昔芬者每 6 个月查一次妇科超声(警惕子宫内膜增厚),服用芳香化酶抑制剂者每 1-2 年查一次骨密度。若副作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应及时告知医生调整方案,而非自行停药。
HER2 阳性患者的靶向治疗(如曲妥珠单抗)需完成 1 年疗程,治疗期间每 3 个月查一次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警惕心脏毒性。若出现心慌、气短等症状,需立即就医。停药后仍需每年监测心功能,尤其是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保护心脏功能。
治疗后的心理调适,与身体康复同样重要。很多患者会经历 “癌症后应激反应”,表现为焦虑、抑郁、过度警惕等。40 岁的周女士术后总担心复发,不敢参加社交活动,甚至拒绝抱孙子,经心理咨询和病友互助后逐渐走出阴影:“原来大家都有同款焦虑,说出来就好多了。”
应对心理问题的方法有很多:与家人坦诚沟通感受,避免独自承受;培养新的爱好(如绘画、养花),转移注意力;加入康复互助小组,与有相似经历的人交流经验。若出现持续失眠、情绪低落超过 2 周,需寻求心理医生帮助,必要时进行药物干预。
家人的支持方式也需调整,避免过度保护或忽视。适当让患者参与家务、决策,能帮助其重建价值感;鼓励但不强迫其运动或社交,尊重个人节奏。50 岁的郑女士说:“丈夫不再事事包办,而是陪我一起散步、买菜,这种平等的陪伴比‘你好好歇着’更让我安心。”
治疗后重返工作或社会,是康复的重要标志,但需根据身体状况调整节奏。体力恢复较好的患者,术后 3-6 个月可尝试重返工作,但避免过度劳累;从事重体力劳动或长期站立的患者,可能需要更换岗位或缩短工时。48 岁的吴女士是教师,术后半年重返讲台,申请减少课时并得到学校支持,她说:“能回到熟悉的课堂,感觉自己又‘正常’了。”
社交方面不必刻意回避,坦然告知亲友自己的情况,多数人会给予理解和支持。不必因 “癌症患者” 的标签自我封闭,参与正常的社交活动(如聚会、旅行),能增强归属感和幸福感。
此外,还需注意一些特殊情况:生育需求。年轻患者(尤其是 35 岁以下)若有生育计划,需在治疗前与医生沟通,评估病情后选择合适的生育时机(通常建议术后 2-3 年,病情稳定后)。内分泌治疗可能影响卵巢功能,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促排卵药物或冷冻卵子,保留生育机会。
总之,早期乳腺癌治疗后的注意事项,涵盖了复查随访、身体护理、生活管理、药物坚持、心理调适等多个方面,核心是 “科学防护、主动管理”。康复期没有 “标准答案”,每个人都需要根据自身情况找到适合的节奏,既不过度焦虑,也不轻视风险。就像陈阿姨在复查后慢慢明白的:“治疗结束不是终点,好好吃饭、按时复查、开开心心过日子,才是对自己最好的交代。”
只要做好这些细节,多数患者都能恢复正常生活,甚至比生病前更懂得珍惜健康。记住,康复是一场持久战,耐心和坚持会带来最好的结果。
本项目由北京医学检验学会发起,齐鲁制药公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