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胃养肠:肺癌患者康复期的消化系统护理指南
文章摘要
讲师:钱朝霞,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
讲师:钱朝霞,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
“吃一点东西就觉得腹胀,有时候还会恶心,明明很想补充营养,却怎么也吃不下 —— 康复期的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困扰?” 很多肺癌患者在康复期都会遇到消化系统 “闹脾气” 的情况:化疗后残留的恶心感、放疗影响导致的食欲差、长期卧床引发的便秘…… 这些不适不仅让吃饭变成 “负担”,还会影响营养吸收,间接拖慢康复节奏。其实,消化系统的健康是康复期营养摄入的 “基础保障”,科学的肺癌康复期消化系统护理,能帮助患者缓解消化不适,让肠胃重新 “动力满满”,为身体康复提供充足能量。
先明白:康复期为何易出现消化问题?
想要做好肺癌康复期消化系统护理,首先要理清消化问题的 “源头”。康复期的肠胃不适并非 “偶然”,而是治疗影响、身体状态变化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找到根源,才能针对性缓解。
治疗副作用是消化问题的 “主要诱因”。很多化疗药物(如顺铂、紫杉醇)会刺激胃肠道黏膜,导致黏膜水肿、蠕动减慢,引发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即使不呕吐,也总觉得 “没胃口”);部分患者化疗后还会出现延迟性恶心,在化疗结束后 1-3 天仍感到胃部不适;放疗若涉及腹部或胸部下方,可能影响胃肠神经功能,导致胃肠动力不足,出现腹胀、消化不良;此外,治疗期间使用的止痛药(如阿片类药物)也可能抑制肠道蠕动,增加便秘风险。
康复期的身体与生活习惯也会加剧消化不适。因体力不足长期卧床或久坐,会让胃肠蠕动速度变慢,食物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容易引发腹胀、便秘;部分患者因担心 “吃多了会不舒服” 而刻意减少进食量,导致胃肠长期处于 “低负荷” 状态,消化功能逐渐减弱;还有些患者为 “补营养” 一次性摄入过多高蛋白、高脂肪食物,超出胃肠消化能力,反而加重腹胀、反酸。
这些因素叠加,让康复期的消化系统变得 “敏感脆弱”。若不及时护理,消化问题会形成 “恶性循环”—— 吃不下导致营养不足,营养不足又让消化功能更弱,最终影响整体康复。因此,肺癌康复期消化系统护理不是 “缓解症状” 这么简单,而是需要从 “改善功能、重建习惯” 入手,让肠胃逐步恢复健康状态。
饮食调整:3 个原则,让肠胃 “轻松消化”
饮食是肺癌康复期消化系统护理的核心,通过科学的饮食调整,既能减轻胃肠负担,又能保证营养摄入,帮助肠胃逐步恢复功能。调整需遵循 “温和、均衡、规律” 的原则,避免刺激胃肠,同时循序渐进提升消化能力。
原则一:选择 “温和易消化” 的食物,减轻胃肠负担
康复期的胃肠黏膜脆弱,需优先选择质地柔软、易消化的食物,避免粗糙、辛辣、油腻、生冷的食物刺激胃肠:
• 主食选择:以软烂的主食为主,如粥类(小米粥、大米粥)、软面条、馒头(去硬边)、发糕,避免未煮烂的杂粮(如整颗燕麦、豆类);若存在便秘,可在粥中加入少量煮软的南瓜、红薯(富含膳食纤维,促进肠道蠕动),但需控制量,避免过量导致腹胀。
• 蛋白质选择:选择低脂、易吸收的优质蛋白,如清蒸鱼(去刺)、鸡胸肉(切碎或制成肉糜)、鸡蛋羹(比煮鸡蛋更易消化)、豆腐、酸奶(选择原味、无过多添加剂的,含益生菌帮助调节肠道菌群),避免油炸肉类、肥肉、加工肉制品(如香肠、培根)。
• 蔬菜与水果选择:蔬菜需煮软后食用,如冬瓜汤、煮软的胡萝卜、菠菜泥,避免生食或粗纤维过多的蔬菜(如芹菜、韭菜);水果选择成熟、软烂的品种,如香蕉、苹果(蒸熟或刮成泥)、木瓜,避免过酸(如柠檬、山楂)或过凉的水果(如刚从冰箱取出的西瓜)。
原则二:遵循 “少食多餐、细嚼慢咽”,降低消化压力
不要等到 “很饿” 才吃饭,也不要一次性吃太多,通过 “少食多餐” 的方式,让胃肠始终处于 “适度工作” 状态,避免过度负担:
• 少食多餐:将一日三餐分为 5-6 次,每餐量控制在 “七八分饱”(感觉不饿即可,不要吃到撑),比如早餐吃 1 小碗粥 + 1 个鸡蛋羹,上午 10 点加 1 小份酸奶,午餐吃 1 小碗软面条 + 少量蒸鱼,下午 3 点加 1 小块蒸苹果,晚餐吃少量蔬菜粥 + 豆腐,睡前若饿可喝 1 小杯温牛奶(乳糖不耐受者换无乳糖牛奶)。
• 细嚼慢咽:每口食物咀嚼 15-20 次,将食物磨碎后再咽下,减少胃肠的 “研磨负担”;吃饭时避免说话、看电视,专注进食,让大脑有足够时间接收 “饱腹信号”(大脑感知饱腹需要 20 分钟左右,细嚼慢咽能避免过量进食)。
原则三:注意 “饮食细节”,避免诱发不适
除了食物选择,一些饮食细节也能减少消化不适,帮助肠胃更好地工作:
• 控制进食温度:食物温度以 “温热” 为宜(37-40℃),避免过烫(超过 60℃会刺激胃肠黏膜)或过凉(如冰饮、凉拌菜),尤其是化疗后胃肠敏感的患者,温热食物能减少对胃肠的刺激。
• 避免产气食物:若存在腹胀,需暂时避免产气食物,如豆类(黄豆、黑豆)、洋葱、红薯、碳酸饮料,待腹胀缓解后再少量尝试;同时,吃饭时避免狼吞虎咽,减少空气吸入,防止腹胀加重。
• 足量饮水:每天饮用 1500-2000ml 温开水,分多次少量饮用,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稀释胃液,影响消化;若存在便秘,可在晨起空腹喝 1 杯温蜂蜜水(血糖正常者),促进肠道蠕动,但需注意蜂蜜水浓度不宜过高,避免刺激胃肠。
习惯养成:4 个细节,重建消化系统 “健康节律”
除了饮食,日常习惯的调整也能帮助改善消化功能,通过规律的生活习惯,让胃肠形成 “固定节律”,逐步恢复正常蠕动与消化能力,这是肺癌康复期消化系统护理的重要补充。
习惯一:规律作息,让胃肠 “按时工作”
胃肠的消化功能与生物钟密切相关,规律的作息能让胃肠形成 “按时分泌消化液、按时蠕动” 的节律,提升消化效率:
• 固定进食时间:每天的三餐及加餐尽量在固定时间进行,比如早餐 7 点、午餐 12 点、晚餐 6 点,即使不饿也需少量进食,让胃肠保持 “工作状态”,避免因长时间空腹导致消化液分泌紊乱。
• 保证充足睡眠:每晚保证 7-8 小时睡眠,避免熬夜(熬夜会影响胃肠激素分泌,如减少胃饥饿素分泌,导致食欲下降),让胃肠在夜间也能充分休息,为第二天的消化工作储备能量。
习惯二:适度活动,促进胃肠蠕动
长期卧床或久坐会导致胃肠蠕动减慢,适度的活动能刺激胃肠蠕动,改善腹胀、便秘,同时增强消化功能:
• 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根据体力情况选择轻度活动,如饭后 30 分钟缓慢散步(10-15 分钟)、在床上做简单的腹部按摩(顺时针方向,用手掌轻轻按摩腹部,每次 5-10 分钟,每天 2-3 次)、做 “腹式呼吸”(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凹陷,每次 10 分钟,每天 2 次),这些活动能温和刺激胃肠,促进食物消化与排空。
• 控制活动强度:活动以 “不感到疲劳” 为宜,避免饭后立即剧烈运动(如快速跑步、爬楼梯),以免血液流向肌肉,减少胃肠供血,影响消化;若体力不足,可在家人协助下进行活动,如扶着椅子缓慢走动。
习惯三:保持心情愉悦,避免 “情绪影响消化”
情绪与消化功能密切相关 —— 焦虑、紧张、抑郁等负面情绪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肠蠕动与消化液分泌,导致消化不良、腹胀、食欲不振(这就是常说的 “气饱了”“没胃口”)。康复期需注意调节情绪,避免因消化问题产生焦虑,形成 “情绪差→消化差” 的恶性循环:
• 通过兴趣转移注意力:做一些能让自己放松的事,如听音乐、看轻松的电视剧、养花、聊天,避免过度关注 “消化不适”;若出现焦虑,可通过深呼吸、冥想等方式缓解,或与家人朋友倾诉,释放负面情绪。
• 正向鼓励自己:不要因偶尔的消化不适而沮丧,告诉自己 “肠胃在慢慢恢复,只要坚持护理,会越来越好”;每次顺利吃下一顿饭、腹胀有所缓解,都给自己一点小鼓励,增强信心。
习惯四:注意 “腹部保暖”,避免胃肠受凉
康复期的胃肠对温度变化敏感,腹部受凉可能刺激胃肠平滑肌收缩,导致胃肠蠕动紊乱,引发腹痛、腹泻或加重腹胀:
• 日常保暖:即使在夏天,也需注意腹部保暖,避免穿露脐装,睡觉时用薄被子盖住腹部;开空调时温度不要过低(不低于 26℃),避免冷风直吹腹部。
• 热敷缓解不适:若出现腹胀、腹痛,可将热水袋(温度控制在 50℃左右,避免烫伤)用毛巾包裹后敷在腹部,每次 15-20 分钟,通过温热刺激促进胃肠蠕动,缓解不适。
不适应对:针对性解决常见消化问题
即使做好饮食与习惯调整,康复期仍可能出现恶心、腹胀、便秘等消化问题,针对性采取应对措施,能快速缓解不适,避免问题加重,这是肺癌康复期消化系统护理的 “应急环节”。
应对恶心、食欲不振:温和缓解,逐步提升食欲
• 少量多次进食:不要强迫自己吃太多,即使每次只吃几口粥、喝几口酸奶,也能为身体提供能量;可在餐前半小时吃 1 小块苏打饼干,中和胃酸,缓解恶心感。
• 利用 “嗅觉与味觉” 提升食欲:烹饪时可加入少量温和的调味料(如少量葱、姜、蒜,避免辛辣),或选择自己喜欢的食物口味(如酸甜的番茄汤、清淡的鸡汤),通过嗅觉和味觉刺激食欲;避免在饭前闻刺鼻气味(如油烟、消毒水),防止诱发恶心。
• 药物辅助:若恶心、食欲不振严重,影响正常进食,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止吐药(如昂丹司琼)或促进食欲的药物(如甲地孕酮),但需严格遵医嘱使用,避免自行用药。
应对腹胀、消化不良:促进蠕动,减轻胃肠负担
• 腹部按摩:顺时针方向轻轻按摩腹部(以肚脐为中心,从内向外画圈),每次 10-15 分钟,每天 2-3 次,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气;按摩时力度要轻,避免按压过深引起不适。
• 适当活动:饭后 30 分钟缓慢散步 10 分钟,或做几次腹式呼吸,促进胃肠蠕动,帮助食物消化;避免饭后立即卧床,防止食物反流或加重腹胀。
• 益生菌调节:在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服用益生菌制剂(如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改善消化不良与腹胀;也可适量饮用原味酸奶,补充天然益生菌。
应对便秘:温和通便,避免肠道损伤
• 增加膳食纤维与饮水量:在胃肠耐受的前提下,逐渐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煮软的红薯、南瓜、菠菜),同时保证每天 2000ml 左右的饮水量,膳食纤维需要吸收水分才能膨胀,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便秘;避免通过 “泻药” 快速通便,长期使用泻药可能导致肠道功能紊乱。
• 适度运动:每天进行 20-30 分钟的轻度活动(如快走、太极拳),促进肠道蠕动;若体力不足,可在床上做 “抬腿运动”(缓慢抬起双腿再放下,每次 10-15 次),帮助刺激肠道。
• 药物辅助:若便秘超过 3 天,或排便时疼痛明显,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温和的通便药物(如乳果糖、聚乙二醇),软化粪便,避免用力排便损伤肠道或诱发痔疮;避免使用刺激性泻药(如番泻叶),防止肠道依赖。
避误区:这些消化系统护理 “错误做法” 要纠正
在肺癌康复期消化系统护理过程中,患者和家属容易陷入一些误区,不仅无法改善消化问题,还可能加重胃肠负担,以下常见误区需及时纠正。
误区一:“为补营养,强迫自己多吃”。很多患者认为 “吃得多才能恢复快”,即使感到腹胀、恶心也强迫自己进食,反而加重胃肠损伤,导致更严重的消化问题。正确做法是 “循序渐进”,从少量易消化的食物开始,逐步增加食量,以 “不感到不适” 为前提。
误区二:“便秘就靠泻药,方便又快捷”。长期依赖泻药(尤其是刺激性泻药)会破坏肠道自身蠕动功能,导致 “不用泻药就无法排便” 的恶性循环,还可能损伤肠道黏膜。正确做法是通过饮食、运动调节,必要时使用温和的通便药物,避免长期依赖泻药。
误区三:“消化不好就只吃粥,其他都不吃”。粥类虽易消化,但营养单一,长期只吃粥会导致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素缺乏,反而影响消化功能恢复。正确做法是 “多样化饮食”,在粥的基础上,逐步加入易消化的蛋白质、蔬菜,保证营养均衡。
误区四:“喝肉汤能补营养又易消化”。肉汤中的营养成分(如蛋白质)含量很低,大部分营养仍在肉中,且肉汤含有较多脂肪,过量饮用容易加重腹胀、反酸。正确做法是 “吃肉喝汤”,优先吃汤中的肉(制成肉糜或切碎),再少量喝汤,避免只喝汤不吃肉。
肺癌康复期消化系统护理是一个 “循序渐进、耐心细致” 的过程,胃肠功能的恢复需要时间,不要期望 “短期内快速见效”。只要坚持科学的饮食调整、良好的生活习惯,针对性应对消化不适,避开常见误区,就能让消化系统逐步恢复健康,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让康复之路走得更顺畅。记住,肠胃健康是康复的 “基石”,只有肠胃 “动力满满”,才能更好地吸收营养,更快地恢复体力,重新拥抱健康生活。
本项目由北京医学检验学会发起,齐鲁制药公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