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疫苗能防肝细胞癌吗?
文章摘要
讲师:何广思,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
讲师:何广思,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
“给孩子打疫苗时,医生推荐顺便接种乙肝疫苗,说能预防肝癌,这疫苗真的有这么大作用吗?”“我身边有朋友打了乙肝疫苗,他说以后就不用担心肝细胞癌了,是这样吗?” 在疫苗接种咨询中,“打疫苗能否防肝细胞癌” 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 既想通过便捷的疫苗保护健康,又对 “疫苗与肝癌的关联” 半信半疑。事实上,目前并没有直接预防肝细胞癌的疫苗,但接种乙肝疫苗能从源头切断乙肝病毒感染,而乙肝病毒是我国肝细胞癌的主要诱因(约 70% 的肝细胞癌与乙肝相关),相当于间接为肝细胞癌 “筑起防线”。今天就用问答形式,解析 “疫苗与肝细胞癌预防” 的关系,帮你明确疫苗的价值和接种要点。
先搞懂:没有 “肝癌疫苗”,但乙肝疫苗能间接防肝细胞癌
很多人听到 “打疫苗防肝细胞癌”,会误以为有专门的 “肝癌疫苗”,其实目前全球范围内都没有能直接预防肝细胞癌的疫苗。肝细胞癌的发生是多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无法通过单一疫苗直接阻断,但乙肝疫苗能通过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大幅降低肝细胞癌的发生风险 —— 乙肝病毒会持续损伤肝细胞,引发慢性肝炎、肝硬化,最终可能发展为肝细胞癌,而接种乙肝疫苗后,身体产生的抗体能抵御乙肝病毒感染,从根本上避免这一癌变链条。
临床数据能直观体现乙肝疫苗的价值:我国自 1992 年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后,5 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感染率从 9.7% 降至 0.3% 以下;随着乙肝感染率下降,近 20 年我国肝细胞癌发病率已呈现缓慢下降趋势,尤其是年轻人群(40 岁以下),肝细胞癌发生率下降幅度达 30%。有位母亲在孩子出生后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孩子长大后未感染乙肝,肝脏指标一直正常;而另一位未接种疫苗的人,因意外感染乙肝,多年后发展为肝硬化,增加了肝细胞癌风险。所以打乙肝疫苗不是 “直接防肝癌”,而是 “通过防乙肝,间接防肝细胞癌”,是目前预防肝细胞癌最经济有效的手段之一。
哪些人必须打乙肝疫苗?这些人群别错过最佳时机
乙肝疫苗并非 “所有人都需要打”,重点针对未感染乙肝病毒且体内无抗体的人群,尤其是高危人群,需优先接种,才能最大限度发挥防肝细胞癌的作用。根据《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以下人群必须纳入乙肝疫苗接种范围:
第一类是 “新生儿”,这是乙肝疫苗接种的核心人群。新生儿出生后 24 小时内(越早越好)需接种第一剂乙肝疫苗,1 月龄和 6 月龄时分别接种第二剂、第三剂,完成全程接种后,保护率可达 95% 以上。若母亲是乙肝病毒携带者,新生儿还需在出生后 24 小时内同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进一步降低母婴传播风险 —— 母婴传播是乙肝病毒感染的重要途径,若不干预,乙肝母亲所生孩子感染风险超 90%,而规范接种疫苗 + 免疫球蛋白后,传播风险可降至 1% 以下。
第二类是 “未接种过疫苗的儿童和青少年”,尤其是 15 岁以下未纳入既往免疫规划的人群,需及时补种乙肝疫苗,避免因错过最佳接种时机增加感染风险;第三类是 “高危成人”,包括医务工作者(长期接触患者血液)、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的人、有多个性伴侣的人、静脉吸毒者,以及乙肝患者的家庭成员,这类人群接触乙肝病毒的概率高,需通过接种疫苗保护自己;第四类是 “有肝细胞癌家族史的人群”,即使目前无乙肝感染,接种疫苗也能进一步降低癌变风险,为肝脏多加一层 “防护”。
接种前要做什么?先查 “乙肝五项”,避免盲目接种
很多人觉得 “直接打疫苗就行”,其实接种前需要先做 “乙肝五项检查”(又称乙肝两对半),明确自己的乙肝感染状态和抗体水平,避免盲目接种 —— 若已感染乙肝病毒,接种疫苗无效;若体内已有足够抗体,无需重复接种,避免浪费。
乙肝五项检查结果主要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是 “五项全阴”(乙肝表面抗原、表面抗体、e 抗原、e 抗体、核心抗体均为阴性),说明未感染乙肝病毒且无抗体,需按程序全程接种 3 剂乙肝疫苗;第二种是 “乙肝表面抗体阳性”,说明体内有足够抗体(抗体滴度≥10mIU/ml),无需接种疫苗,可每 5-10 年复查一次抗体滴度,若滴度<10mIU/ml,再接种 1 剂加强针;第三种是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说明已感染乙肝病毒,接种疫苗无效,需进一步检查肝功能、病毒载量,评估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
有位成年人想接种乙肝疫苗,先做乙肝五项检查,发现乙肝表面抗体滴度为 25mIU/ml,医生告知无需接种;而另一位未做检查直接接种的人,后来发现已感染乙肝病毒,疫苗未发挥任何作用。所以接种前查乙肝五项是 “必要步骤”,能让疫苗接种更精准,避免无效接种。
接种后能管多久?保护期超 10 年,无需频繁补种
很多人担心 “接种乙肝疫苗后,抗体很快会消失,需要频繁补种”,其实乙肝疫苗的保护效果持久,完成全程接种后,大部分人抗体能维持 10 年以上,甚至终身,无需频繁补种。接种后抗体水平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下降,但即使抗体滴度降至 10mIU/ml 以下,身体也会对乙肝病毒产生 “免疫记忆”—— 再次接触乙肝病毒时,免疫系统能快速激活,产生大量抗体,仍能抵御感染。
不同人群的抗体维持时间略有差异:新生儿全程接种后,抗体保护期多在 15 年以上;成人接种后,抗体维持时间约 10-15 年。建议接种后无需常规监测抗体水平,但若属于高危人群(如医务工作者、乙肝患者家属),可每 5-10 年复查一次抗体滴度,若滴度<10mIU/ml,及时接种 1 剂加强针即可。有位患者 20 年前接种乙肝疫苗,近期复查抗体滴度仍有 18mIU/ml,无需补种;而另一位高危人群,接种 10 年后抗体滴度降至 8mIU/ml,接种加强针后抗体水平快速回升。所以接种乙肝疫苗后不用 “担心失效”,定期监测即可,无需频繁补种。
别踩 “疫苗误区”:这些错误认知会影响防护效果
很多人在接种乙肝疫苗时,容易陷入一些误区,导致疫苗无法发挥应有的防肝细胞癌作用,甚至带来不必要的风险。
误区一:“接种疫苗后就不会得肝细胞癌了”—— 乙肝疫苗只能预防乙肝相关的肝细胞癌,无法预防酒精性肝病、脂肪肝、丙肝等其他因素引发的肝细胞癌,即使接种疫苗,仍需通过戒酒、控制体重、定期筛查等方式预防肝细胞癌;误区二:“疫苗有副作用,能不打就不打”—— 乙肝疫苗是安全性极高的疫苗,常见副作用仅为接种部位红肿、疼痛,发生率不足 1%,严重过敏反应发生率低于 1/100 万,远低于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误区三:“成人不用打,只有孩子需要”—— 成人若未接种过疫苗且无抗体,尤其是高危人群,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仍较高,接种疫苗同样重要,不能因成年就忽视。
有位成年人因担心疫苗副作用拒绝接种,后来因工作中意外接触乙肝患者血液,感染乙肝病毒;而另一位高危成人及时接种疫苗,即使接触乙肝病毒也未感染。避开这些误区,才能正确认识乙肝疫苗的价值,通过接种为肝脏和肝细胞癌预防 “加分”。
打疫苗虽不能直接防肝细胞癌,但接种乙肝疫苗能通过预防乙肝病毒感染,间接大幅降低肝细胞癌风险,是目前最经济有效的预防手段之一。尤其是新生儿、未接种过疫苗的儿童青少年,以及高危成人,需及时接种并完成全程免疫,同时在接种前做好乙肝五项检查,接种后定期监测抗体水平。记住,预防肝细胞癌是长期工程,打乙肝疫苗是重要的第一步,后续还需配合健康生活方式和定期筛查,才能全面守护肝脏健康,远离肝细胞癌。
本项目由北京医学检验学会发起,齐鲁制药公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