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健康,关注健康养生网 - 您身边的健康顾问

首页 国内健康 胃癌为什么会发生转移?

胃癌为什么会发生转移?

2025-09-18 13:15:08
阅读量:2653
健康养生网

文章摘要

讲师:张月君,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胃肠外科副主任医师

 

讲师:张月君,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胃肠外科副主任医师

不少胃癌患者在得知癌细胞转移时,都会忍不住疑惑:“胃里的癌细胞,怎么会跑到肝脏、肺部去?” 甚至有人觉得 “是不是治疗没做好,才导致转移的”。其实胃癌转移是一个复杂但有规律的过程,就像种子要经历 “破土、传播、扎根” 才能生长一样,癌细胞也需要突破身体的多重 “屏障”,借助特定 “通道”,才能在其他器官存活、繁殖。这个过程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随着病情进展逐步推进的,了解其中的关键环节,能帮你更客观地看待转移,也能更积极地配合治疗,延缓或阻止转移的发生。

从医学角度来看,胃癌转移的核心是 “癌细胞的侵袭性” 与 “人体防御机制的失衡”—— 正常细胞会遵守 “组织边界”,不会随意扩散,而癌细胞会通过基因突变获得 “突破能力”,同时绕过人体免疫系统的 “监视”,最终在其他器官形成新的病灶。这个过程主要包括 “癌细胞突破胃壁屏障、进入循环系统、在远处器官定植生长” 三个关键步骤,每个步骤都有其特定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1. 第一步:癌细胞突破胃壁 “防线”,获得 “扩散资格”

胃部的胃壁由内到外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浆膜层,就像四层 “防护墙”,正常情况下能阻止细胞随意扩散。而胃癌细胞要发生转移,首先要突破这四层 “防护墙”,从胃壁内部 “跑” 到胃壁外的组织中 —— 这个过程被称为 “侵袭”,是转移的前提。

癌细胞之所以能突破胃壁,关键在于它能分泌 “特殊物质”:比如能溶解胃壁组织的 “蛋白酶”,像 “小铲子” 一样破坏胃壁的结构,让癌细胞得以穿透各层;同时,癌细胞还能改变自身形态,变得更 “灵活”,比如从圆形变成梭形,更容易穿过胃壁的缝隙。比如早期胃癌局限在黏膜层或黏膜下层,癌细胞没突破肌层,就像种子还在 “土壤表层”,很难扩散;而进展期胃癌突破浆膜层后,癌细胞就到了胃壁外的腹腔内,相当于种子 “破土而出”,有了扩散的基础。

这个过程的快慢,与癌细胞的 “恶性程度” 密切相关:比如印戒细胞癌、低分化腺癌,这些类型的癌细胞恶性程度高,分泌的 “破坏物质” 更多,突破胃壁的速度更快,发生转移的风险也更高;而高分化腺癌恶性程度低,突破胃壁的过程相对缓慢,转移风险也较低。有位患者确诊时是低分化胃腺癌,仅 3 个月时间,癌细胞就突破了浆膜层,侵犯到胃周围的脂肪组织,为后续转移埋下了隐患,这就是恶性程度高导致突破速度快的典型案例。

另外,胃壁的 “受损程度” 也会影响突破过程:如果患者本身有慢性胃溃疡、胃黏膜萎缩等问题,胃壁的 “防护墙” 本身就比较薄弱,癌细胞更容易突破;反之,胃壁结构完整、健康的患者,癌细胞突破的难度相对较大,转移发生的时间也可能更晚。

2. 第二步:借助 “循环通道”,癌细胞开启 “远程旅行”

癌细胞突破胃壁后,并不会直接 “跑” 到其他器官,而是需要借助人体的 “循环系统”—— 血液和淋巴液,这就像两条 “高速公路”,能把癌细胞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其中,淋巴液主要负责 “短途运输”(如转移到周围淋巴结),血液则负责 “长途运输”(如转移到肝脏、肺部等远处器官),两种通道共同作用,让癌细胞的 “扩散范围” 大大增加。

先说说 “淋巴液通道”:胃部周围分布着丰富的淋巴管和淋巴结,就像 “短途运输网”,负责收集胃部的淋巴液。癌细胞突破胃壁后,很容易进入附近的淋巴管,随着淋巴液流动到达胃周围的淋巴结(如胃小弯淋巴结、胃大弯淋巴结),在淋巴结内停留、繁殖,形成 “淋巴结转移”。如果癌细胞继续扩散,还会沿着淋巴管到达更远的淋巴结(如锁骨上淋巴结、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成为 “远处淋巴结转移”。比如有位患者,胃癌突破浆膜层后,首先转移到胃周围的幽门淋巴结,由于发现及时,通过手术清扫淋巴结,阻止了进一步扩散;而另一位患者,淋巴结转移未及时发现,癌细胞顺着淋巴管转移到了锁骨上淋巴结,发展成了晚期胃癌。

再说说 “血液通道”:胃部的静脉血会通过 “门静脉” 流入肝脏,同时也会通过全身血液循环到达肺部、骨骼等器官。癌细胞突破胃壁后,若侵犯到胃部的血管,就会进入血液中 —— 这些进入血液的癌细胞被称为 “循环肿瘤细胞(CTC)”,它们会随着血液流动 “旅行” 到全身,一旦遇到适合生长的器官(如肝脏、肺部),就可能停留下来。不过,大多数循环肿瘤细胞会在血液中被免疫系统清除,只有少数 “生命力强” 的癌细胞能存活下来,为后续的 “定植生长” 做准备。有位患者,胃癌细胞进入血液后,随着门静脉血流到达肝脏,在肝脏内存活下来,最终形成了肝脏转移灶,这就是典型的 “血液通道转移”。

3. 第三步:在远处器官 “扎根生长”,形成转移灶

进入循环系统的癌细胞,只有在远处器官 “扎根、生长”,才能真正形成转移灶 —— 这个过程被称为 “定植”,是转移的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像种子需要适合的土壤才能发芽一样,癌细胞也需要在 “适合的器官” 中才能存活,而不同器官的 “土壤环境”(如血液供应、组织微环境)不同,这就导致胃癌细胞有其偏好的转移器官(如肝脏、腹膜、肺部)。

首先,癌细胞要在远处器官 “附着”:到达目标器官后,癌细胞会通过表面的 “黏附分子”,像 “钩子” 一样附着在器官的血管壁或组织表面,避免被血液或淋巴液带走。比如转移到肝脏的癌细胞,会附着在肝脏的血管内皮细胞上,为进入肝脏组织做准备。

然后,癌细胞要 “穿透血管壁,进入器官组织”:附着后,癌细胞会再次分泌 “蛋白酶”,破坏血管壁的结构,从血管内 “钻” 到器官组织中,就像种子钻进土壤一样。比如肝脏转移的癌细胞,会穿透肝脏的血管壁,进入肝实质组织,找到适合生长的区域。

最后,癌细胞在器官组织中 “生长繁殖,形成转移灶”:进入器官组织后,癌细胞会利用器官提供的营养物质(如葡萄糖、蛋白质)快速分裂、繁殖,逐渐形成肉眼可见的转移灶。同时,癌细胞还会 “改造” 周围的组织环境,比如刺激血管生成,为转移灶提供更多血液供应,确保自身的生长需求。比如肺部转移的癌细胞,会在肺组织中繁殖形成小结节,随着时间推移,结节逐渐增大,最终影响肺部功能。

这个 “定植” 过程的成功率,与器官的 “微环境” 密切相关:比如肝脏的血液供应丰富,能为癌细胞提供充足的营养,而且肝脏的 “免疫监视” 相对较弱,所以成为胃癌最易转移的器官之一;而大脑的 “血脑屏障”(一种保护大脑的屏障)较厚,癌细胞很难穿透,所以胃癌转移到大脑的概率相对较低。有位患者,胃癌细胞进入血液后,大部分被免疫系统清除,只有少数在肝脏存活下来,形成了 2 个小转移灶,这就是肝脏 “微环境” 适合癌细胞生长的结果。

4. 关键推手:基因突变与免疫系统 “失职”

除了上述三个步骤,胃癌转移还离不开两个关键 “推手”:一是癌细胞的 “基因突变”,二是人体免疫系统的 “失职”。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让癌细胞的转移能力大大增强,也让人体难以阻止转移的发生。

一方面,基因突变让癌细胞获得 “转移能力”:正常细胞之所以不会转移,是因为有基因控制 “细胞行为”,而胃癌细胞会发生多种基因突变,比如 “TP53 基因突变” 会让癌细胞失去 “自我凋亡” 的能力(不会自然死亡),“MYC 基因突变” 会促进癌细胞快速分裂,“MMPs 基因激活” 会让癌细胞分泌更多溶解组织的蛋白酶。这些基因突变就像给癌细胞 “装了加速器”,让它更容易突破屏障、扩散转移。比如有研究发现,携带 “HER-2 基因突变” 的胃癌患者,癌细胞的侵袭性更强,发生转移的时间更早,这也是这类患者需要更早使用靶向治疗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免疫系统 “失职” 让癌细胞 “有机可乘”:人体的免疫系统就像 “警察”,会随时清除异常细胞(包括癌细胞)。但胃癌细胞会通过多种方式 “逃避” 免疫系统的监视,比如表面表达 “PD-L1 蛋白”,像 “伪装衣” 一样让免疫细胞无法识别;或者分泌 “抑制因子”,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当免疫系统无法识别和清除癌细胞时,癌细胞就可以自由地扩散、转移,而不会被 “拦截”。比如有些胃癌患者,由于长期疲劳、压力大,免疫系统功能下降,癌细胞就更容易突破免疫监视,发生转移。

5. 影响转移的其他因素:病情分期与治疗情况

除了癌细胞自身的特性和人体的防御机制,胃癌转移还与 “病情分期” 和 “治疗情况” 密切相关 —— 病情发现得越晚,治疗越不及时,转移的风险就越高;反之,早期发现、规范治疗,能有效降低转移的概率。

从病情分期来看,早期胃癌(I 期)局限在胃壁浅层,癌细胞未突破肌层,转移风险极低(不足 5%);局部进展期胃癌(II 期、III 期)癌细胞已突破胃壁深层,可能侵犯周围淋巴结,转移风险约为 20%-50%;而晚期胃癌(IV 期)癌细胞已突破胃部局限,转移风险高达 70% 以上。这就是为什么医生强调 “早发现、早治疗”—— 早期胃癌通过手术就能根治,几乎不会发生转移;而晚期胃癌即使接受治疗,也很难完全阻止转移的发生。

从治疗情况来看,规范治疗能有效 “阻断” 转移过程:比如早期胃癌通过手术切除原发灶,能直接清除癌细胞,避免其突破胃壁;局部进展期胃癌通过手术 + 辅助化疗,能清除残留的癌细胞,降低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即使是晚期胃癌,通过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也能抑制癌细胞的活性,延缓转移的进展。反之,不规范治疗(如手术未彻底切除病灶、化疗疗程不足)会让残留的癌细胞获得 “喘息机会”,更容易发生转移。比如有位患者,胃癌术后未按医嘱完成辅助化疗,仅 1 年就出现了肝脏转移,而同期接受规范化疗的患者,5 年都未发生转移,这就是治疗规范性对转移的影响。

总结来说,胃癌转移是癌细胞突破胃壁屏障、借助循环系统扩散、在远处器官定植生长的过程,其核心是癌细胞的侵袭性与人体防御机制的失衡,同时受病情分期、治疗情况等因素影响。这个过程不是不可控的 —— 早期发现胃癌,通过手术切除原发灶;进展期胃癌规范进行手术 + 辅助治疗;晚期胃癌通过全身治疗抑制癌细胞活性,都能有效延缓或阻止转移的发生。了解转移的机制,不是为了增加焦虑,而是为了更科学地应对,积极配合治疗,做好日常管理,最大限度降低转移风险,守护自身健康。

本项目由北京医学检验学会发起,齐鲁制药公益支持

 

分享本文:
的头像

作者:

资深健康领域编辑,拥有10年健康资讯撰写经验,专注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

查看更多文章

网友评论

订阅健康资讯

定期获取最新健康资讯、专家建议和实用健康技巧

我们尊重您的隐私,不会向第三方分享您的信息

获取最新健康资讯

订阅我们的健康通讯,获取专业的健康建议和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