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健康,关注健康养生网 - 您身边的健康顾问

首页 国内健康 肝细胞癌多种疗法联用更有效吗?

肝细胞癌多种疗法联用更有效吗?

2025-11-24 12:23:26
阅读量:3245
健康养生网

文章摘要

讲师:王小艳 安徽省胸科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

讲师:王小艳 安徽省胸科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

先聊聊:为什么会想到 “多种疗法一起用”?

每次诊室里有患者问 “能不能把手术、靶向、免疫都用上”,我都能理解这种想尽快控制病情的心情。毕竟肝细胞癌治疗手段越来越多,手术、消融、介入、靶向、免疫各有特点,单独用的时候可能会有 “短板”—— 比如手术能切病灶但防不住微小转移,靶向能控全身却怕耐药,免疫能防复发但起效慢。大家会觉得 “多凑几种方法,总能补全短板”,但多种疗法联用是否更有效,其实不是 “凑数量” 那么简单,得看是否能真正 “协同发力”。

比如有的组合能让一种疗法为另一种 “铺路”,像介入缩小肿瘤后,靶向药能更好地抑制残留病灶;有的组合能从不同角度打击肿瘤,比如免疫激活免疫系统,靶向阻断肿瘤血管,双重作用下癌细胞更难逃脱。但如果组合不当,不仅可能没效果,还会让副作用叠加,反而加重身体负担。所以关键不是 “联用多少种”,而是 “选对哪些组合、在什么时机用”。

哪些情况联用,更可能 “1+1>2”?

肝细胞癌多种疗法联用并非适合所有患者,其中中晚期患者和有高危复发因素的患者,更容易从联用中获益。比如局部进展期患者,肿瘤虽然没转移到肝脏外,但体积大、侵犯血管,单独介入治疗容易复发,单独靶向药控瘤速度慢,这时介入 + 靶向联用,介入能快速堵死肿瘤供血让病灶缩小,靶向药能抑制血管再生、防复发,两者配合能延长病情稳定时间。

还有晚期有远处转移的患者,单一疗法很难控制全身病灶,比如免疫 + 靶向联用,免疫唤醒免疫系统找转移灶,靶向精准打击大病灶,不少患者联用后不仅转移灶不再增多,肝脏内的原发灶也会缩小,疼痛、乏力这些症状也能缓解。另外,术后有高危复发因素的患者,比如肿瘤有血管侵犯、切缘有残留,手术 + 靶向辅助治疗联用,能降低复发概率 —— 手术清掉可见病灶,靶向药抑制可能残留的癌细胞,比单纯手术更让人放心。

联用不是 “越多越好”,这些坑要避开

很多患者觉得 “用的疗法越多,效果肯定越好”,其实这是常见的误区,联用也有 “坑” 要避开。首先是 “过度治疗”,比如早期小肿瘤患者,明明手术或消融就能根治,却非要加靶向、免疫,不仅多花钱,还可能因副作用影响恢复,比如靶向药的高血压、免疫药的皮疹,反而让生活质量下降。

其次是 “盲目组合”,比如肝功能已经很差的患者,再联用化疗 + 介入,化疗伤肝、介入也会加重肝脏负担,可能导致肝功能衰竭,反而加速病情进展。还有 “忽视副作用叠加”,比如化疗 + 靶向联用,化疗的恶心呕吐和靶向药的腹泻可能叠加,让患者吃不下饭、脱水;免疫 + 化疗联用,免疫的甲状腺问题和化疗的骨髓抑制可能一起出现,增加感染风险。所以联用前一定要让医生全面评估,不是随便凑几种疗法就行。

联用的关键:“时机” 和 “个体匹配”

要让肝细胞癌多种疗法联用真正有效,“时机” 和 “个体匹配” 特别重要。比如 “先降期再根治” 的思路 —— 有些患者一开始肿瘤太大不能手术,先做 2-3 次介入 + 靶向,让肿瘤缩小、血管侵犯减轻,等达到手术条件再切除,比直接手术或一直联用效果更好;还有 “先控副作用再调整”,比如联用后出现严重腹泻,先对症治疗缓解症状,再根据情况调整药物剂量,而不是硬扛着继续用药。

个体匹配也很关键,比如同样是晚期患者,有的患者适合免疫 + 靶向,有的患者因为有自身免疫病不能用免疫,就适合靶向 + 介入;同样是术后辅助,有的患者适合手术 + 靶向,有的患者肝功能差,就适合手术 + 温和的中药调理。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肿瘤分期、肝功能、身体状况、甚至基因检测结果,制定 “一人一方案”,这样联用才能既有效又安全。

患者该怎么做?多沟通,遵医嘱

作为患者,面对多种疗法联用时,不用自己琢磨 “选哪种组合”,重点是多和医生沟通,把自己的情况说清楚。沟通时不仅要主动告知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还要详细说明基础病的控制情况 —— 比如高血压患者要讲清日常服用的降压药种类、剂量,以及血压波动范围;糖尿病患者需说明血糖控制水平、是否有并发症,这些细节能帮助医生避开可能加重基础病的疗法,比如避免选择会升高血压的靶向药,或调整与降糖药存在相互作用的治疗方案。用药后出现任何不舒服,哪怕是轻微的皮疹、腹泻,也要及时说,比如皮疹出现在哪些部位、是否伴随瘙痒,腹泻每天发作几次、是否影响进食,医生能根据这些具体情况早处理,比如开具外用止痒药膏缓解皮疹,或调整用药剂量、搭配止泻药,避免副作用加重影响治疗。

另外,要遵医嘱定期复查,比如联用期间每 1-2 个月做一次 CT、查一次肿瘤标志物。CT 检查能直观观察肿瘤大小、形态是否变化,判断是否有新的转移灶;肿瘤标志物(如甲胎蛋白 AFP、异常凝血酶原 PIVKA-II)的数值变化,可辅助评估治疗效果 —— 若标志物持续下降,往往提示治疗有效,若数值升高则可能意味着疗效不佳。医生能通过这些检查综合判断联用是否有效,比如肿瘤有没有缩小、标志物有没有下降,要是效果不好能及时调整方案,比如更换靶向药种类,或调整联合治疗的顺序。还有,别轻信 “别人用这个组合有效,我也能用”,当听到他人分享治疗经验时,可礼貌倾听但不必盲目效仿,若有疑问可记录下来咨询自己的医生,让医生结合你的病情、靶点情况、身体耐受度等综合判断是否适用。每个人的病情不一样,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跟着自己的医生走,才是最稳妥的。

总的来说,肝细胞癌多种疗法联用确实可能更有效,但前提是 “选对组合、找对时机、匹配个体”,不是盲目叠加。只要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合适的联用方案,同时做好副作用管理和随访 —— 比如按医嘱服药、定期反馈身体状况、不随意漏检复查项目,就能在控制病情的同时,尽量保持好的生活质量,比如减少因副作用导致的痛苦,维持正常的饮食和睡眠,为治疗争取更多机会。

本项目由北京医学检验学会发起,齐鲁制药公益支持

 

分享本文:
的头像

作者:

资深健康领域编辑,拥有10年健康资讯撰写经验,专注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

查看更多文章

网友评论

订阅健康资讯

定期获取最新健康资讯、专家建议和实用健康技巧

我们尊重您的隐私,不会向第三方分享您的信息

获取最新健康资讯

订阅我们的健康通讯,获取专业的健康建议和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