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里的 “菌群战争”:微生态失衡竟与肠癌有关?
文章摘要
讲师:苏方,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
讲师:苏方,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
你可能不知道,肠道里生活着万亿个微生物,它们组成的 “微生态系统” 就像一个小型 “王国”—— 有益菌守护肠道健康,有害菌伺机破坏,中性菌则在两者间摇摆。可当这个 “王国” 失衡,有益菌减少、有害菌肆虐时,不仅会引发腹泻、便秘,还可能悄悄为肠癌埋下隐患。这种藏在肠道深处的 “失衡”,往往被很多人忽视,却可能成为肠癌发病的重要推手。今天就从理性角度,拆解肠道微生态与肠癌的关联,教大家如何通过调节微生态,为肠道筑起 “防护墙”,远离肠癌威胁。
一、肠道微生态:不止 “助消化”,更是肠癌的 “隐形防线”
肠道微生态系统并非简单的 “菌群集合”,而是一个与人体共生的复杂体系。有益菌(如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是这个体系的 “守护者”:它们能分解膳食纤维产生短链脂肪酸,为肠道细胞提供能量,同时抑制有害菌生长;还能调节肠道免疫功能,帮助识别并清除异常细胞,减少癌变风险。中性菌(如大肠杆菌)则是 “中立派”,在微生态平衡时安分守己,一旦平衡被打破,就可能 “倒向” 有害菌,加剧肠道损伤。
而有害菌(如梭状芽孢杆菌、变形杆菌)则是肠道健康的 “破坏者”。它们会分解食物中的有害物质,产生胺类、酚类等毒素,这些毒素会刺激肠道黏膜,导致黏膜发炎、受损;长期刺激下,肠道黏膜细胞反复修复,容易出现异常增生,进而发展成癌前病变,最终可能引发肠癌。更可怕的是,有害菌还会破坏肠道屏障,让毒素和细菌进入血液,影响全身健康,进一步降低身体对肠癌的抵抗力。所以,肠道微生态不仅关乎消化,更是预防肠癌的 “隐形防线”,一旦失衡,防线就会出现缺口。
二、哪些行为会引爆 “菌群战争”,诱发微生态失衡?
想要守护肠道微生态,首先要知道哪些行为会打破平衡,让有害菌有机可乘。饮食是最关键的 “导火索”:长期吃高脂肪、高糖、低纤维的食物,比如频繁吃炸鸡、蛋糕、加工肉,会给有害菌提供充足 “食物”,加速其繁殖;而膳食纤维摄入不足,会导致有益菌因 “营养不良” 数量减少,微生态平衡自然被打破。
滥用抗生素是另一个 “元凶”。抗生素在杀死有害菌的同时,也会 “误伤” 有益菌,就像一场 “无差别攻击”,让肠道微生态系统 “元气大伤”。很多人感冒、腹泻时自行服用抗生素,却不知这种行为会导致有益菌大量死亡,有害菌趁机占据肠道,形成长期失衡,间接增加肠癌风险。
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加剧微生态失衡。长期熬夜会打乱肠道微生物的 “生物钟”,影响有益菌的生长节律;压力过大时,身体分泌的应激激素会改变肠道环境,抑制有益菌活性;缺乏运动则会减慢肠道蠕动,让有害菌产生的毒素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进一步破坏微生态平衡。这些行为看似与 “菌群” 无关,却会悄悄引爆肠道里的 “菌群战争”,为肠癌埋下隐患。
三、调节微生态:从 “吃” 开始,为肠道补充 “有益兵力”
调节肠道微生态,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饮食为肠道补充 “有益兵力”,抑制有害菌生长。首先要增加 “益生元” 的摄入 —— 益生元是有益菌的 “食物”,能促进有益菌繁殖。常见的益生元来源有洋葱、大蒜、香蕉、燕麦、菊苣等,比如每天吃一把燕麦粥,或在沙拉中加入洋葱、大蒜,就能为有益菌提供充足营养,帮助其壮大 “队伍”。
其次要适量补充 “益生菌”,直接为肠道注入 “有益兵力”。可以通过食物补充,比如选择原味酸奶(含活性益生菌)、纳豆、泡菜等,这些天然食物中的益生菌活性高,还能同时摄入其他营养素;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益生菌补充剂,选择含有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等菌株的产品,针对性调节微生态。但要注意,益生菌补充剂不能替代天然食物,且需按说明服用,避免因储存不当(如高温暴晒)导致益生菌失活。
还要减少 “有害菌食物” 的摄入,比如少吃加工肉、油炸食品、高糖饮料,这些食物会加速有害菌繁殖;烹饪时多采用蒸、煮、炖等清淡方式,避免油炸、烧烤,减少有害物质产生,降低肠道负担。通过 “补有益、控有害” 的饮食调整,能逐步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为预防肠癌打下基础。
四、微生态调节不是 “一蹴而就”,这些误区要避开
很多人觉得 “吃几天益生菌、多吃点益生元,微生态就能恢复平衡”,但实际调节过程需要耐心,还需避开常见误区。第一个误区是 “过度依赖益生菌补充剂”—— 有些人每天大量服用补充剂,却不改善饮食和生活习惯,结果微生态平衡始终无法稳定。其实补充剂只是 “辅助手段”,核心还是要通过健康饮食为有益菌提供长期 “食物”,才能让微生态持续平衡。
第二个误区是 “忽视个体差异”。每个人的肠道菌群构成不同,适合的调节方式也不同:比如有些人对乳糖不耐受,喝酸奶会腹泻,就需要选择无乳糖酸奶或其他益生菌食物;有些人肠道敏感,过量摄入益生元会腹胀,需从少量开始逐步增加。盲目跟风调节,不仅无法改善微生态,还可能引发不适,反而增加肠道负担。
第三个误区是 “调节后不维持”。微生态平衡需要长期维护,比如有些人调节一段时间后,又恢复高脂肪、高糖饮食,结果微生态再次失衡。只有将健康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融入日常生活,才能让微生态始终保持稳定,持续发挥预防肠癌的作用。
五、特殊人群调节微生态:肠癌患者与高危人群该注意什么?
肠癌患者和高危人群(如肠息肉患者、有家族史者)调节微生态,需要更谨慎、更具针对性。肠癌患者在治疗期间(如化疗、放疗),肠道黏膜可能受损,微生态失衡会更严重,此时调节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比如化疗期间可能需要补充特定菌株的益生菌,帮助减轻腹泻、腹胀等副作用;术后恢复期可通过益生元食物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减少感染风险。但要注意,化疗期间使用益生菌补充剂需提前咨询医生,避免与药物产生相互作用。
肠息肉患者和有家族史的高危人群,调节微生态的重点是 “预防失衡加剧”:除了常规饮食调整,还可定期进行肠道菌群检测,了解菌群构成情况,针对性补充益生菌或益生元;同时严格控制红肉、加工肉摄入,避免有害菌过度繁殖,减少息肉复发和肠癌风险。这类人群还需结合定期筛查(如肠镜),将微生态调节与筛查结合,双重守护肠道健康。
六、微生态疗法:未来肠癌预防与康复的 “新方向”
随着研究深入,微生态疗法已成为肠癌预防与康复的 “新方向”。比如在肠癌预防中,通过调节微生态减少有害菌毒素产生,降低肠道黏膜损伤风险;在术后康复中,利用益生菌改善肠道功能,减少感染、腹泻等并发症;甚至在晚期肠癌治疗中,微生态调节还能辅助提高免疫治疗效果,减轻治疗副作用。
虽然微生态疗法目前仍在不断发展,但已有研究证明,健康的肠道微生态能显著降低肠癌发病风险,改善患者预后。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可能会出现更精准的微生态调节方案(如个性化益生菌配方),为肠癌预防与康复提供更多支持。但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基础的微生态调节(如健康饮食、规律作息)始终是核心,需要每个人从日常生活中践行。
总之,肠道微生态失衡与肠癌的关联,远比我们想象中密切。调节微生态不是 “小事”,而是预防肠癌、守护肠道健康的重要环节。从今天开始,通过调整饮食、避开误区、长期维护,逐步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让有益菌成为肠道的 “守护者”,远离肠癌威胁。记住,肠道里的 “菌群战争”,我们可以通过科学调节成为 “赢家”,为自己的健康筑起坚固防线。
本项目由北京医学检验学会发起,齐鲁制药公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