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患者心理怎么疏导?
文章摘要
讲师:张广军,淮北矿工总医院放疗科主治医师
讲师:张广军,淮北矿工总医院放疗科主治医师
确诊后的第五天,患者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拒绝沟通也不愿吃饭,家属急得团团转:“他总说‘治不好了’,怎么劝都听不进去,到底该怎么帮他走出来?” 胰腺癌患者因疾病恶性程度高、治疗周期长、副作用明显,易出现焦虑、抑郁、绝望等心理问题 —— 数据显示,约 70% 的胰腺癌患者在治疗期间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若不及时疏导,可能影响治疗依从性(如拒绝化疗、不按时服药),甚至加重身体症状(如疼痛加剧、免疫力下降)。心理疏导不是 “简单的安慰”,而是需要结合患者的情绪特点、疾病阶段,通过专业方法与情感支持,帮助患者接纳病情、重建信心,为治疗与康复打下心理基础。
胰腺癌患者确诊初期(1-2 个月内),心理疏导的核心是 “帮助接纳病情,缓解恐惧与否认情绪”,避免因情绪冲击引发极端行为。确诊初期患者常出现 “否认 - 愤怒 - 恐惧” 的情绪反应:有人拒绝相信诊断结果,反复要求复查;有人将愤怒发泄在家人或医生身上;有人因担心 “癌王” 的预后而陷入恐惧,甚至产生放弃治疗的想法。此时疏导需避免 “空泛的鼓励”(如 “别担心,肯定能治好”),而是通过 “共情倾听 + 事实沟通” 缓解情绪:先耐心倾听患者的担忧(如 “我知道你害怕治疗会很痛苦”),认可其情绪的合理性,再用通俗语言解释病情(如 “虽然胰腺癌治疗难度大,但现在有化疗、靶向等多种方法,很多患者都能控制病情”),同时结合真实案例(如 “和你情况类似的患者,通过治疗已经稳定了 1 年多”),帮助患者建立对治疗的基本信心。例如,一位确诊后拒绝治疗的患者,在医生与家属共同沟通,分享同病房患者的治疗经历后,逐渐接受病情,愿意配合后续检查与治疗。
胰腺癌治疗期(化疗、放疗、术后恢复期间),心理疏导需 “聚焦缓解治疗相关焦虑,应对副作用引发的情绪波动”,帮助患者坚持完成治疗。治疗期间的副作用(如恶心、脱发、乏力)、治疗效果的不确定性(如担心化疗无效),易导致患者出现焦虑、烦躁或抑郁:有人因脱发不愿见人,有人因乏力觉得 “治疗没用”,有人因频繁往返医院产生抵触情绪。此时疏导需 “针对性解决具体问题”:一是副作用相关情绪,如脱发患者可推荐假发、帽子,缓解外貌焦虑;乏力患者可协助制定 “少量多次” 的活动计划,让患者在体力允许的范围内感受 “可控性”;二是治疗信心建设,定期向患者反馈治疗效果(如 “这次复查 CA199 下降了,说明治疗有效果”),即使效果不明显,也需强调 “稳定就是进步”,避免患者因短期无变化而放弃;三是情感陪伴,治疗期间多陪伴患者做喜欢的事(如听音乐、看电影、聊天),转移对治疗副作用的注意力。例如,一位化疗期间因脱发焦虑的患者,家属为其准备了合适的假发,同时每天陪她听喜欢的戏曲,患者情绪逐渐好转,顺利完成 6 个周期化疗。
胰腺癌晚期(无法手术或已转移),心理疏导的重点是 “缓解绝望情绪,提升生活质量,帮助患者接纳生命阶段”,避免因过度痛苦影响最后时光。晚期患者常因身体疼痛、体力虚弱、对死亡的恐惧,出现抑郁、绝望甚至自杀倾向,此时疏导需 “以舒适与陪伴为核心”:一是疼痛与症状管理,优先通过规范止痛治疗(如三阶梯止痛)缓解身体痛苦,身体不适减轻后,情绪问题也会随之缓解;二是生命意义沟通,避免回避 “死亡” 话题,若患者愿意,可倾听其对生命的遗憾与期待(如 “你还有什么想做的事,我们一起努力”),协助完成心愿(如见想见的人、去想去的地方),让患者感受到 “生命仍有价值”;三是心理支持与陪伴,多进行肢体接触(如握手、轻拍肩膀),表达关心,避免让患者感到孤独,同时可寻求专业心理医生帮助,通过药物或专业干预缓解严重抑郁情绪。例如,一位晚期患者希望能再看一次海边日出,家属在医生评估身体允许后,带他去附近的海边,患者看到日出后情绪平静了许多,后续不再频繁提及 “想死”,而是愿意和家人聊过往的开心事。
家属在胰腺癌患者心理疏导中需 “扮演好‘支持者’而非‘管理者’角色”,避免因方式不当加重患者心理负担。家属常见的误区包括:一是 “过度保护”,如不让患者做任何事,反而让患者觉得 “自己没用”,失去价值感;正确做法是在体力允许的前提下,鼓励患者参与简单家务或决策(如 “今天想吃什么,我们一起做”),让患者感受 “被需要”;二是 “过度焦虑”,家属因担心病情而情绪紧张,这种情绪会传递给患者,加重其焦虑;正确做法是家属先调整自身心态,可通过与医生沟通、加入患者家属互助群等方式缓解自身压力,再以平和的情绪陪伴患者;三是 “回避负面情绪”,当患者表达恐惧、绝望时,家属常说 “别想太多”,反而让患者觉得 “不被理解”;正确做法是倾听并认可患者的情绪(如 “我知道你现在很难受,我会一直陪着你”),再逐步引导积极方向。例如,一位家属最初因担心患者病情,每天唉声叹气,患者情绪也越来越差,后来家属通过与医生沟通了解治疗方案,心态逐渐平和,患者感受到家属的变化,情绪也随之好转。
专业心理干预在胰腺癌患者心理疏导中 “不可或缺”,尤其当患者出现严重心理问题(如重度抑郁、自杀倾向)时,需及时寻求专业帮助。专业干预方式包括:一是心理医生咨询,通过一对一沟通,帮助患者梳理情绪,找到引发心理问题的根源,制定针对性干预方案;二是药物治疗,若患者出现重度抑郁、焦虑,可在心理医生指导下使用抗抑郁药(如舍曲林)、抗焦虑药(如劳拉西泮),缓解情绪症状,但需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副作用;三是团体心理支持,加入胰腺癌患者互助小组,让患者与有相似经历的人交流,分享治疗与情绪调节经验,感受到 “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种同伴支持往往比家属安慰更有效。例如,一位出现自杀倾向的晚期患者,在专业心理医生干预下,服用抗抑郁药并定期接受心理治疗,同时加入患者互助群,情绪逐渐稳定,最后 3 个月能平静地与家人相处,未再出现极端想法。
胰腺癌患者心理疏导需 “结合患者性格与喜好个性化调整”,避免 “一刀切” 的方式,让疏导更贴合患者需求。外向型患者可能更愿意通过与人交流、参与活动缓解情绪,可多鼓励其与家人、朋友互动,或参加患者团体活动;内向型患者可能更倾向于独处、思考,可提供安静的环境,陪伴其做喜欢的安静活动(如看书、画画、听音乐),避免强迫其社交;有宗教信仰的患者,可尊重其信仰,通过宗教相关的方式(如祈祷、与宗教人士沟通)缓解情绪,只要不影响治疗与身体安全,都可给予支持。例如,一位内向的患者喜欢画画,家属为其准备了画笔与画板,患者通过画画表达情绪,焦虑症状明显减轻,有时还会把画送给医护人员,感受到 “被认可” 的快乐。
需避免 “心理疏导 =‘灌鸡汤’” 的误区,科学的心理疏导是 “理解、陪伴、解决具体问题” 的结合,而非单纯的 “正能量灌输”。很多家属认为 “只要多鼓励、多讲开心事,患者就会好起来”,但忽略了患者的真实痛苦(如身体不适、对治疗的担忧),这种 “回避问题” 的鼓励反而让患者觉得 “不被理解”。正确的疏导是先 “看见” 患者的痛苦,再一起寻找解决办法,即使无法解决所有问题,陪伴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例如,一位患者反复说 “治疗太痛苦了,不想治了”,家属没有说 “坚持一下就好了”,而是说 “我知道治疗很疼,你已经很勇敢了,我们可以和医生商量,看看能不能调整方案,让你不那么难受”,患者感受到被理解后,愿意继续和医生沟通调整治疗,而非直接放弃。
总的来说,胰腺癌患者心理疏导需围绕 “接纳病情、缓解情绪、提升信心” 展开,结合疾病阶段、患者性格与需求个性化调整,家属需扮演好支持角色,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心理疏导不是 “一次性任务”,而是贯穿整个疾病过程的持续工作,通过科学的疏导,不仅能改善患者情绪,还能提升治疗依从性与生活质量,让患者在面对胰腺癌时,不再是 “孤独的抗争”,而是有陪伴、有希望的前行。
本项目由北京医学检验学会发起,齐鲁制药公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