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细胞癌筛查结果异常该怎么办?
文章摘要
讲师:吴孝安,淮北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医师
讲师:吴孝安,淮北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医师
拿到筛查报告,看到 “甲胎蛋白升高”“肝脏发现结节” 的字样,是不是瞬间慌了神,觉得 “肯定是得了肝细胞癌”?甚至开始胡思乱想 “还有多少时间”“要不要告诉家人”?很多高危人群在面对异常筛查结果时,都会陷入这样的恐慌,甚至急于下结论、盲目寻求治疗。但实际上,筛查结果异常不等于 “确诊肝细胞癌”—— 甲胎蛋白升高可能是肝炎活动引起的,肝脏结节也可能是良性的血管瘤或肝囊肿,盲目恐慌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可能影响后续判断。今天就来梳理,拿到异常筛查结果后该按什么步骤处理,帮你从 “恐慌无措” 到 “理性应对”。
第一步:先冷静,别把 “异常” 等同于 “确诊”
筛查的核心目的是 “发现异常信号”,而非 “直接确诊癌症”,很多异常结果背后,可能是良性问题,而非肝细胞癌。比如甲胎蛋白升高,除了肝细胞癌,慢性乙肝、丙肝活动期、肝硬化、甚至怀孕(女性)都可能导致其轻度升高,临床中约 30% 的甲胎蛋白升高患者,最终排查后并非肝细胞癌;再比如肝脏结节,超声发现的结节中,约 70% 是良性的,如肝血管瘤(血管异常增生形成)、肝囊肿(充满液体的囊状结构)、肝腺瘤(良性肿瘤),只有少数是恶性的肝细胞癌或癌前病变。
有位患者筛查时甲胎蛋白比正常上限高 2 倍,吓得彻夜难眠,进一步检查发现是乙肝活动期,抗病毒治疗 1 个月后,甲胎蛋白就恢复了正常;还有位患者超声发现 2 厘米结节,初步怀疑恶性,增强 CT 后确诊是肝血管瘤,定期随访即可。所以拿到异常结果后,先深呼吸冷静下来,告诉自己 “异常不代表癌症”,接下来要做的是 “进一步检查明确原因”,而非自行下结论。
第二步:找专科医生解读,别依赖 “网上信息” 或 “病友经验”
很多人拿到异常结果后,第一反应是上网搜 “甲胎蛋白高就是肝癌吗”“肝脏结节怎么办”,或在病友群里问 “你们有过类似情况吗”,但网上信息良莠不齐,很多是片面解读或极端案例,病友经验也因人而异,很容易被误导。正确的做法是 “尽快找肝脏外科或肿瘤科专科医生解读报告”,医生会结合你的具体情况(如是否有乙肝 / 肝硬化病史、家族史、症状)、筛查项目(超声、甲胎蛋白)的细节(如结节大小、形态、甲胎蛋白升高幅度),判断异常的可能性,给出下一步检查建议。
比如同样是甲胎蛋白升高,有乙肝病史的患者和无基础肝病的患者,医生的判断方向不同;同样是肝脏结节,边界清晰、有包膜的结节,和边界模糊、形态不规则的结节,后续检查方案也不同。有位患者超声发现结节后,网上查资料觉得是恶性,自行决定手术,后来找专科医生解读,发现是良性肝腺瘤,无需手术,避免了不必要的创伤。专科医生的解读能帮你避免 “过度恐慌” 或 “忽视风险”,找到最精准的下一步方向。
第三步:按医生建议做 “进一步检查”,明确结节性质或异常原因
医生解读后,通常会建议做进一步检查,核心目的是 “明确异常原因”—— 若是甲胎蛋白升高,需排查是否有肝脏炎症、肿瘤;若是肝脏结节,需明确结节性质(良性 / 恶性)。常用的进一步检查包括三类:一是 “增强影像学检查”,如增强 CT 或增强 MRI,通过注射造影剂,观察结节的血供特点(肝细胞癌通常表现为 “动脉期强化、门脉期消退” 的 “快进快出” 特征,良性结节血供特点不同,如肝血管瘤是 “渐进性强化”),这是区分良恶性最常用的无创检查;二是 “肿瘤标志物补充检测”,如异常凝血酶原(PIVKA-II),对甲胎蛋白正常但怀疑肝细胞癌的患者,或甲胎蛋白升高不明显的患者,能补充诊断价值;三是 “肝穿刺活检”,若影像学检查仍无法明确结节性质,需在超声或 CT 引导下,取少量结节组织做病理检查,这是确诊肝细胞癌的 “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检查,需医生评估必要性。
有位患者超声发现 1.8 厘米结节,增强 CT 仍无法确定性质,医生建议肝穿刺活检,最终确诊为早期肝细胞癌,及时做了消融治疗;还有位患者甲胎蛋白升高,增强 MRI 未发现结节,进一步查乙肝病毒载量,发现病毒复制活跃,抗病毒治疗后指标恢复正常。按医生建议完成进一步检查,才能彻底明确异常原因,为后续处理提供依据。
第四步:根据检查结果 “分情况处理”,不盲目治疗或随访
进一步检查后,会得出明确结果,不同结果的处理方式差异很大,需严格按医生建议执行,避免两种极端:一是 “过度治疗”(良性问题也要求手术),二是 “忽视随访”(恶性或癌前病变不及时干预)。若结果为 “良性异常”,如甲胎蛋白升高由乙肝活动引起,需针对基础病治疗(如抗病毒),定期复查甲胎蛋白和肝功能;若为良性结节(如肝血管瘤、肝囊肿),且无明显症状(如压迫周围组织),通常无需治疗,每 6-12 个月复查超声,观察结节大小变化即可。
若结果为 “癌前病变”(如不典型增生结节),需缩短随访间隔(每 3-6 个月复查超声 + 甲胎蛋白),密切监测结节变化,若出现增大或形态改变,及时干预;若结果为 “早期肝细胞癌”,如小肝癌(≤3 厘米),医生会根据你的身体状况(如肝功能、年龄),推荐手术切除、消融治疗(如射频消融)或肝移植,这些治疗手段能达到较好的治愈效果,5 年生存率可达 70% 以上;若结果为 “中晚期肝细胞癌”,则以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介入治疗(如 TACE)为主,控制肿瘤进展,延长生存期。
有位患者确诊早期肝细胞癌后,及时做了手术切除,术后定期随访,5 年未复发;还有位患者确诊良性肝血管瘤,每 1 年复查一次,结节一直无变化,完全不影响生活。分情况处理,才能在 “避免过度医疗” 和 “防止延误治疗” 之间找到平衡。
第五步:调整心态,别让 “异常结果” 长期影响情绪
即使进一步检查后排除了肝细胞癌,很多人仍会因 “曾有异常结果” 而长期焦虑,比如每次复查前都失眠,看到肝脏相关的信息就紧张,这种长期负面情绪反而会影响肝脏健康。其实无论是良性异常还是早期癌症,都有明确的应对方案,过度焦虑毫无意义,不如通过这些方式调整心态:若为良性,告诉自己 “问题已解决,定期随访即可”,把注意力放回正常生活;若为早期癌症,告诉自己 “早期治疗效果好,很多人都能治愈”,积极配合治疗,做些喜欢的事转移注意力(如散步、听音乐)。
有位患者排查后确诊良性,却仍长期焦虑,后来在医生建议下加入病友群,和其他有类似经历的人交流,发现大家都曾恐慌,慢慢学会了放松,复查时也不再紧张。心态调整不是 “小事”,良好的情绪能帮助身体维持稳定状态,无论是随访还是治疗,都能更顺利。
拿到肝细胞癌筛查异常结果,就像人生路上遇到 “岔路口”,慌不择路只会走偏,理性应对才能找到正确方向。记住 “冷静 - 找专科医生 - 进一步检查 - 分情况处理 - 调整心态” 这五步,就能从恐慌中走出来,精准解决问题。即使最终确诊肝细胞癌,早期干预也能获得较好效果,中晚期也有治疗手段控制病情,所以别被 “异常结果” 吓倒,积极行动才是最重要的。
本项目由北京医学检验学会发起,齐鲁制药公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