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患者康复期终末期关怀与生命质量维护管理指南
文章摘要
讲师:李长东,安庆市立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讲师:李长东,安庆市立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医生说病情已经到了终末期,看着他每天被疼痛折磨,吃不下也睡不好,我却不知道该怎么帮他减轻痛苦;想陪他完成最后的心愿,又怕提起会让他难过……” 终末期肺癌患者老吴的爱人,每次说起丈夫的状态都忍不住落泪。当肺癌康复进入终末期,患者与家属往往会陷入 “疼痛难缓解、心理无依靠、尊严难维护” 的困境:过度治疗让患者承受更多痛苦,忽视症状管理导致生活质量骤降,家属因缺乏照护知识而手足无措。科学的肺癌患者康复期终末期关怀与生命质量维护管理,不是 “放弃治疗”,而是以 “减轻痛苦、维护尊严、陪伴温暖” 为核心,通过专业症状管理、心理关怀与人文照护,让终末期患者在舒适与安宁中度过最后时光,也帮助家属减少遗憾、平稳面对离别。
先明确:为何要重视终末期关怀与生命质量维护?
肺癌患者康复期终末期关怀与生命质量维护管理的核心,是 “以患者为中心,以生命质量为目标,通过全方位关怀,让终末期患者在最小痛苦、最大尊严中度过最后阶段”。终末期肺癌患者的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常伴随疼痛、呼吸困难、乏力等严重症状,若缺乏科学管理,会让患者承受巨大痛苦;同时,患者与家属还会面临 “死亡焦虑”“未完成心愿的遗憾” 等心理与情感问题,若得不到疏导,会留下长久的心理创伤。科学的管理能帮助患者缓解身体痛苦、平复心理焦虑,让他们在最后的时光里感受到温暖与尊重;也能为家属提供照护指导与情感支持,帮助他们理性面对离别,减少 “没照顾好” 的愧疚与遗憾。
从患者角度来看,舒适与尊严是 “终末期最大的需求”。终末期患者最渴望的不是 “延长生命长度”,而是 “减少痛苦、保持尊严”—— 通过疼痛管理缓解身体折磨,通过生活照护保持个人清洁,通过心愿陪伴实现情感满足,这些能让患者感受到 “被尊重、被关爱”,减少对死亡的恐惧,在平和中度过最后时光。
从家属角度来看,科学照护与情感支持是 “减少遗憾的关键”。家属在终末期常因 “不知如何照护”“害怕说错话” 而焦虑,甚至因过度追求 “治疗” 而忽视患者的真实需求;科学的管理能为家属提供清晰的照护方向(如如何帮助患者缓解呼吸困难、如何与患者沟通心愿),同时给予情感疏导,帮助他们在陪伴中完成与患者的 “温柔告别”,减少后续的心理负担。
从生命意义来看,人文关怀是 “生命终程的‘温暖底色’”。终末期关怀不仅是身体层面的照护,更是对生命意义的尊重 —— 帮助患者回顾人生、完成未竟心愿(如见想见的人、看想看的风景),让他们感受到 “生命虽短,但有价值、有温暖”;这种人文关怀能让患者与家属都在离别中获得力量,更好地面对生命的终点。
分模块:肺癌患者康复期终末期关怀与生命质量维护管理的核心内容
肺癌患者康复期终末期关怀与生命质量维护管理需围绕 “症状舒适化管理、心理与情感关怀、尊严维护与心愿实现、家属支持与照护指导” 四个模块展开,从 “减痛苦、暖心灵、护尊严、助家属” 四个维度,为终末期患者与家属提供全面支持,这是管理的关键。
模块一:症状舒适化管理 ——“缓解痛苦,让身体少受折磨”
终末期肺癌患者常面临疼痛、呼吸困难、乏力、消化道不适等症状,需通过科学管理缓解痛苦,提升身体舒适度,这是肺癌患者康复期终末期关怀与生命质量维护管理的基础。
• 1. 疼痛管理:科学止痛,减少痛苦
疼痛是终末期患者最常见的症状,需遵循 “及时、足量、个体化” 原则,通过多方式缓解:
◦ 药物止痛:按阶梯用药,精准控痛
遵循世界卫生组织(WHO)癌症疼痛三阶梯治疗原则:
轻度疼痛(疼痛评分 1-3 分):选择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注意避免长期使用(可能损伤胃肠道);
中度疼痛(疼痛评分 4-6 分):选择弱阿片类药物(如可待因、曲马多),可联合非甾体类药物增强效果;
重度疼痛(疼痛评分 7-10 分):选择强阿片类药物(如吗啡、羟考酮),优先使用缓释制剂(如吗啡缓释片),维持稳定血药浓度,减少疼痛波动;若出现爆发痛(突然加重的疼痛),及时使用速效阿片类药物(如吗啡即释片)缓解;
用药注意:严格按医嘱用药,不要因 “担心成瘾” 而减少剂量;记录疼痛变化(如疼痛时间、评分、用药效果),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方案;
◦ 非药物止痛:辅助缓解,减少药物依赖
物理方法:通过热敷(疼痛部位热敷 15-20 分钟)、冷敷(若疼痛伴随炎症,可冷敷)、按摩(轻柔按摩疼痛部位周围肌肉)缓解疼痛;
放松技巧: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训练(吸气 4 秒、屏息 2 秒、呼气 6 秒)、渐进式肌肉放松(从脚部开始,逐部位紧绷再放松),通过放松身体减轻疼痛感知;
环境调整:保持病房安静、光线柔和,避免噪音、强光刺激加重疼痛感受。
• 2. 呼吸困难管理:改善通气,减轻窒息感
呼吸困难是终末期肺癌患者的常见急症,需通过 “体位调整、氧气支持、环境优化” 快速缓解:
◦ 体位与呼吸指导:减轻肺部压迫
协助患者采取 “半坐卧位”(床头抬高 45-60°,背后垫软枕)或 “前倾坐位”(患者坐在椅子上,身体前倾,双手支撑在桌子上),减少肺部压迫,改善通气;
指导患者进行 “缩唇呼吸”(用鼻子吸气 2 秒,嘴唇缩成口哨状缓慢呼气 4 秒),延长呼气时间,减少肺泡塌陷,缓解气短;
◦ 氧气支持:按需供给,避免过度
若患者出现明显缺氧(如嘴唇发紫、血氧饱和度<90%),及时给予低流量吸氧(1-2L/min),避免高流量吸氧(可能抑制呼吸中枢);
选择舒适的吸氧方式(如鼻导管、面罩),定期检查吸氧设备是否通畅,避免因设备问题影响氧气供给;
◦ 环境与心理辅助:减少诱因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天通风 2-3 次,每次 30 分钟),避免闷热、潮湿(湿度控制在 40%-60%);
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时,家属需保持冷静,陪伴在旁轻声安慰(如 “别着急,慢慢呼吸”),避免因焦虑加重呼吸困难。
• 3. 其他症状管理:细节关怀,提升舒适
终末期患者还可能出现乏力、食欲不振、便秘等症状,需通过细节管理缓解:
◦ 乏力管理:
减少不必要的活动,协助患者完成日常需求(如穿衣、洗漱),避免过度消耗体力;
选择患者状态较好的时间段进行轻微活动(如床边坐 5-10 分钟),避免长期卧床导致肌肉萎缩;
◦ 消化道症状管理:
食欲不振:提供患者喜欢的清淡、易消化食物(如粥、烂面条、果汁),少量多餐(每天 5-6 次),避免强迫进食;
便秘:多给患者喝温水,顺时针按摩腹部(每次 10-15 分钟),必要时使用温和缓泻剂(如乳果糖),避免用力排便加重不适;
◦ 皮肤与口腔护理:
定期为患者擦拭身体(用温水、柔软毛巾),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压疮(每 2 小时翻身 1 次,骨突部位垫软枕);
每天用温水漱口 2-3 次,若患者无法自行漱口,用棉签蘸温水清洁口腔,保持口腔湿润,预防感染。
模块二:心理与情感关怀 ——“温暖陪伴,平复心灵焦虑”
终末期患者常因 “死亡恐惧”“未完成心愿” 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需通过心理疏导与情感陪伴,帮助他们平和面对,这是肺癌患者康复期终末期关怀与生命质量维护管理的核心。
• 1. 死亡焦虑疏导:坦诚沟通,减少恐惧
避免回避 “死亡” 话题,通过坦诚沟通帮助患者缓解焦虑:
◦ 倾听与理解:接纳患者的情绪
当患者提及死亡、恐惧等话题时,不要打断或转移话题,而是认真倾听(如 “我知道你现在很害怕,我会一直陪着你”),让患者感受到 “自己的情绪被接纳”;
避免说 “别害怕”“会好起来的” 等空洞安慰,而是用实际行动表达陪伴(如握住患者的手、轻轻拍肩);
◦ 死亡教育:帮助患者正确看待
若患者愿意,可与他们聊一聊 “生命的意义”(如回顾患者人生中的重要时刻、成就),让患者感受到 “即使生命即将结束,过往的美好依然有价值”;
可借助书籍、纪录片(如温和的生命教育影片),帮助患者理解 “死亡是生命的自然过程”,减少对未知的恐惧。
• 2. 情感联结:修复关系,减少遗憾
帮助患者与家人、亲友建立深度情感联结,完成未竟的情感需求:
◦ 家庭情感沟通:
鼓励家属与患者坦诚交流彼此的感受(如 “爸爸,我一直很感谢你对我的照顾”),表达爱意与感激,修复可能存在的矛盾(如之前未解开的误会);
组织 “家庭小聚会”(如让患者想见的家人围坐聊天、一起看老照片),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支持;
◦ 亲友互动:满足社交需求
若患者愿意,协助他们联系想见的亲友(如视频通话、邀请上门探望),但避免过多访客打扰患者休息,每次探望时间控制在 15-20 分钟;
亲友探望时,多聊轻松的话题(如共同的回忆、患者感兴趣的事),避免提及 “病情严重”“治疗效果” 等让患者焦虑的内容。
• 3. 精神寄托:寻找力量,平和心境
帮助患者找到精神寄托,缓解心理压力:
◦ 兴趣与回忆:转移注意力
陪伴患者做喜欢的小事(如听喜欢的音乐、看老照片、读短文),让患者在熟悉的事物中获得安全感;
引导患者回忆人生中的美好时光(如 “还记得你当年带孩子去海边的事吗”),帮助他们在回忆中感受幸福,减少对死亡的关注;
◦ 信仰支持:尊重个人选择
若患者有宗教信仰,可协助他们联系相关宗教人士(如牧师、神父),通过信仰活动(如祷告、诵经)获得心灵慰藉;
尊重患者的信仰选择,不强迫或否定,让患者在信仰中找到面对死亡的力量。
模块三:尊严维护与心愿实现 ——“尊重选择,让生命不留遗憾”
终末期关怀的核心是维护患者的尊严,帮助他们完成未竟心愿,让生命在最后阶段依然有价值、有意义,这是肺癌患者康复期终末期关怀与生命质量维护管理的重要补充。
• 1. 生活尊严维护:细节处体现尊重
在日常照护中注重细节,让患者感受到被尊重:
◦ 自主选择:尊重患者的意愿
涉及患者的事情(如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食物、何时休息),尽量征求患者的意见,避免 “替患者决定”;
若患者体力允许,鼓励他们参与简单的生活决策(如 “你想今天上午还是下午听音乐”),让患者感受到 “自己依然有掌控权”;
◦ 隐私保护:维护患者的体面
为患者进行护理(如擦身、换衣服)时,拉上窗帘或屏风,避免他人围观;
与他人谈论患者病情时,避开患者,不随意泄露患者的隐私(如疼痛程度、心理状态);
◦ 形象管理:保持患者的整洁体面
定期为患者梳理头发、修剪指甲,若患者喜欢,可适当化妆、佩戴喜欢的饰品,让患者保持良好的个人形象,增强自信心。
• 2. 心愿清单实现:陪伴完成,减少遗憾
帮助患者梳理并逐步实现心愿,让生命在最后阶段不留遗憾:
◦ 心愿梳理:耐心倾听,记录需求
以轻松的方式与患者沟通(如 “如果你还有想做的事,我们一起想想办法”),梳理出 “心愿清单”(如见某个人、去某个地方、完成某件小事);
清单内容需 “切实可行”,避免超出患者身体承受能力(如患者体力差,可将 “去海边” 改为 “看海边的照片、听海浪声”);
◦ 分步实现:尽力而为,传递心意
优先实现容易完成的心愿(如联系想见的亲友视频通话、吃一顿喜欢的饭菜),让患者尽快感受到满足;
若心愿难以完全实现(如无法远行),可通过 “替代方式” 弥补(如观看相关纪录片、让亲友拍视频分享),让患者感受到 “心意已到”;
◦ 记录与纪念:留存美好回忆
用照片、视频记录心愿实现的过程(如患者与亲友聊天的场景、吃喜欢食物的瞬间),这些记录可成为家属后续的情感寄托,也让患者感受到 “自己的心愿被重视”。
本项目由北京医学检验学会发起,齐鲁制药公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