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靶向药有副作用吗?
文章摘要
讲师:张超,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胃肠外科主任医师
讲师:张超,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胃肠外科主任医师
拿到靶向治疗方案后,患者拿着药品说明书反复追问医生:“这上面写了好多副作用,皮疹、腹泻、高血压都有,是不是每个人都会出现?这些副作用会不会比化疗还严重?” 很多胰腺癌患者在开始靶向治疗前,都会因说明书上的 “副作用列表” 产生焦虑,甚至有人因担心副作用而放弃治疗。但事实上,胰腺癌靶向药确实有副作用,不过与化疗 “广泛杀伤细胞” 导致的副作用不同,靶向药副作用多为 “靶点相关” 或 “器官特异性”,且多数可通过提前预防、及时干预控制,严重副作用发生率较低,无需因过度担心而错失治疗机会。
皮肤副作用是胰腺癌靶向药最常见的反应,多表现为皮疹、瘙痒,轻度至中度为主,通过对症护理可快速缓解。约 30%-50% 的患者在使用靶向药(如 EGFR 抑制剂、PARP 抑制剂)后 1-2 周内,会出现躯干、四肢散在的红色丘疹,伴轻微瘙痒,少数患者可能出现皮肤干燥、脱屑。这类副作用通常不影响治疗,轻度皮疹(面积 <10% 体表面积)可通过涂抹无刺激性润肤露(如凡士林)、避免抓挠与暴晒缓解;中度皮疹(面积 10%-30% 体表面积)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弱效激素类药膏(如氢化可的松乳膏),同时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减轻瘙痒;重度皮疹(面积> 30% 体表面积)较少见,可能需要暂时降低靶向药剂量,待皮疹缓解后再恢复原剂量。例如,一位使用奥拉帕利的患者,治疗 2 周后出现轻度皮疹,通过涂抹润肤露、减少洗澡频率,1 周后皮疹逐渐消退,未影响治疗进程。
消化道副作用在胰腺癌靶向药治疗中也较为常见,以腹泻、恶心为主,通过饮食调整与药物干预可有效控制。腹泻发生率约 20%-40%,不同靶向药导致的腹泻特点不同:PARP 抑制剂(如奥拉帕利)引发的腹泻多为轻度(每日 3 次以内),可通过避免高纤维、辛辣食物(如芹菜、辣椒),补充益生菌(如双歧杆菌)缓解;抗血管生成药物(如贝伐珠单抗)引发的腹泻可能偏中度,需口服止泻药(如蒙脱石散),同时补充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恶心症状多较轻微,约 15%-25% 的患者会出现,通常无需特殊处理,少数明显者可在饭前服用止吐药(如昂丹司琼)。例如,一位使用舒尼替尼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每日 4 次的中度腹泻,医生建议其服用洛哌丁胺,同时调整饮食为小米粥、面条等清淡食物,3 天后腹泻次数减少至每日 1-2 次,可正常继续治疗。
高血压是抗血管生成类靶向药(如贝伐珠单抗、舒尼替尼)特有的副作用,需定期监测血压,避免引发心脑血管并发症。约 25%-40% 的患者在使用这类靶向药后,会出现血压升高(收缩压≥140mmHg 或舒张压≥90mmHg),多在治疗 2-4 周内出现。轻度高血压(收缩压 140-159mmHg)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如低盐饮食、规律作息、轻度运动)控制;中度高血压(收缩压 160-179mmHg)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降压药(如钙通道阻滞剂氨氯地平);重度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较少见,需暂时停用靶向药,待血压控制稳定后再评估是否继续治疗。例如,一位使用贝伐珠单抗的患者,治疗前血压正常,治疗 3 周后血压升至 165/95mmHg,服用氨氯地平后血压逐渐降至 135/85mmHg,未影响靶向治疗继续进行。
血液系统副作用在 PARP 抑制剂(如奥拉帕利、尼拉帕利)治疗中相对常见,以贫血为主,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血小板减少,需定期监测血常规。约 20%-30% 的患者使用 PARP 抑制剂后,会出现轻度至中度贫血(血红蛋白 90-110g/L),表现为乏力、头晕、面色苍白,可通过补充铁剂(如琥珀酸亚铁)、维生素 B12 与叶酸缓解;若血红蛋白降至 80g/L 以下,需暂停靶向药,必要时输注红细胞悬液,待血红蛋白回升后再恢复治疗。血小板减少发生率较低(约 5%-10%),多为轻度(血小板计数 75-100×10⁹/L),无需特殊处理,避免剧烈活动即可;若血小板计数低于 50×10⁹/L,需暂停靶向药,使用升血小板药物(如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例如,一位使用尼拉帕利的患者,治疗 2 个月后血红蛋白降至 85g/L,通过口服铁剂与调整饮食(增加瘦肉、动物肝脏摄入),1 个月后血红蛋白升至 105g/L,可继续靶向治疗。
内分泌系统副作用虽发生率不高,但属于 “隐匿性” 副作用,需通过定期检查发现,避免长期忽视影响健康。约 5%-10% 的患者在使用靶向药(如 PD-1 抑制剂联合靶向药、某些 MET 抑制剂)后,可能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甲亢或甲减):甲减表现为乏力、怕冷、体重增加,需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确诊,确诊后长期服用左甲状腺素钠片补充激素,不影响靶向治疗;甲亢表现为心慌、多汗、体重下降,需使用抗甲状腺药物(如甲巯咪唑),待指标稳定后再评估是否继续靶向治疗。此外,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表现为乏力、低血压),需通过激素替代治疗控制,这类副作用虽不危及生命,但需长期监测与管理。
需客观区分靶向药副作用与化疗副作用,避免因 “混淆认知” 产生过度恐慌。化疗副作用多与药物直接损伤正常细胞有关(如骨髓抑制导致白细胞降低、消化道黏膜损伤导致呕吐),副作用发生快、程度重,部分需住院处理;而靶向药副作用多与 “靶点相关”(如抗血管生成药导致高血压、PARP 抑制剂导致贫血),副作用发生较缓慢、程度较轻,多数可在门诊通过药物或护理缓解。从严重副作用发生率来看,靶向药严重副作用(如严重肝损伤、肺纤维化)发生率约 5%-10%,远低于化疗的 15%-20%。例如,一位同时接受过化疗与靶向治疗的患者表示:“化疗时恶心到吃不下饭,还得打升白针;靶向治疗只是出了点皮疹,抹点药膏就好了,比化疗舒服多了。”
总的来说,胰腺癌靶向药有副作用,但多为轻度至中度,通过提前预防、及时干预与定期监测,多数可有效控制,不会影响治疗完成。患者在开始靶向治疗前,可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所用药物的常见副作用及应对措施;治疗期间密切关注身体变化,出现不适及时告知医生,避免因 “害怕副作用” 而隐瞒症状;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清淡饮食),提升身体对副作用的耐受度。只要科学应对,就能在控制病情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靶向药副作用的影响。
本项目由北京医学检验学会发起,齐鲁制药公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