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健康,关注健康养生网 - 您身边的健康顾问

首页 国内健康 转移性胃癌到底是什么?

转移性胃癌到底是什么?

2025-09-18 13:29:34
阅读量:1632
健康养生网

文章摘要

讲师:母在虎,黄山首康医院普外科主治医师

讲师:母在虎,黄山首康医院普外科主治医师

很多人听到 “转移性胃癌”,会下意识觉得 “就是胃癌的一种”,但其实它和我们常说的 “早期胃癌”“局部进展期胃癌” 有本质区别。简单来说,普通胃癌是癌细胞仅局限在胃部及周围少量组织,而转移性胃癌,是指胃癌细胞从胃部原发部位 “跑” 到了身体其他器官或组织,并且在新的部位扎根、生长,形成了新的肿瘤病灶。这种 “扩散” 的特性,让转移性胃癌的治疗和预后都与未转移的胃癌有很大不同,也需要用更针对性的思路去应对。

打个比方,胃部就像癌细胞的 “发源地”,早期时癌细胞只在 “发源地” 内活动,没突破胃部的 “边界”;随着病情发展,癌细胞可能突破胃部,侵犯到周围的淋巴结(这属于局部进展);而当癌细胞脱离 “发源地”,通过血液、淋巴液等途径,转移到肝脏、肺部、腹膜等其他器官时,就形成了转移性胃癌。这种转移不是 “简单的扩散”,而是癌细胞在新器官内具备了 “独立生长” 的能力,会像原发胃癌一样破坏新器官的功能,带来更多健康问题。比如转移到肝脏的癌细胞,会逐渐破坏肝细胞,导致肝功能异常,出现黄疸、腹水等症状;转移到肺部的癌细胞,则可能引起咳嗽、咯血、呼吸困难,这些都是原发胃癌较少直接引发的问题。

从医学定义来看,转移性胃癌也被称为 “晚期胃癌”(临床分期通常为 IV 期),其核心判断标准是 “癌细胞出现远处转移”—— 这里的 “远处”,是指超出胃部周围区域的转移,比如转移到肝脏(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肺部、骨骼、大脑,或是腹膜广泛转移(形成腹水)、远处淋巴结转移(如颈部淋巴结)等。需要注意的是,胃癌转移到胃周围的淋巴结,若未超出特定范围(如仅转移到胃小弯、胃大弯附近的区域淋巴结),通常不算 “远处转移”,仍属于局部进展期;只有转移到非区域淋巴结(如锁骨上淋巴结、纵隔淋巴结)或其他器官,才属于转移性胃癌。这种分期差异直接影响治疗目标:局部进展期胃癌的治疗目标是 “根治性切除,争取治愈”,而转移性胃癌的治疗目标多为 “控制病情进展、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两者的治疗策略截然不同。

比如有位患者,确诊胃癌时,检查发现癌细胞不仅侵犯了胃壁全层,还转移到了肝脏左叶,形成了 1 个 2 厘米的病灶,这种情况就属于典型的转移性胃癌,治疗上会优先考虑全身化疗联合靶向治疗,若肝脏病灶控制稳定,再评估是否有局部消融或手术切除的机会;而另一位患者,胃癌仅转移到胃周围的小弯侧淋巴结,未侵犯其他器官,则属于局部进展期胃癌,治疗上会先进行新辅助治疗(如术前化疗),待病灶缩小后再进行根治性胃切除手术,术后还需辅助治疗以降低复发风险,两者的治疗方案和预后会有明显差异。

转移性胃癌的本质,是胃癌发展到晚期的表现,但其并非 “单一类型”,而是会根据转移部位、转移灶数量、原发灶情况呈现出不同特点。比如有些患者是 “寡转移”(仅 1-2 个转移灶,局限在单个器官,如仅肝脏有 1 个小病灶),有些则是 “广泛转移”(多个器官或部位出现转移灶,如肝脏、肺部同时有转移,或腹膜广泛种植转移);有些患者原发灶控制稳定(如胃癌术后多年,突然出现单一肺部转移灶),有些则是原发灶与转移灶同时进展(如胃部原发灶持续增大,同时出现肝脏、腹膜转移)。这些差异都会影响治疗策略的选择:寡转移患者可能有机会通过 “全身治疗 + 局部治疗”(如化疗联合肝脏病灶射频消融、肺部病灶手术切除)控制病情,甚至实现长期带瘤生存;而广泛转移患者则更依赖全身治疗(如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通过药物抑制全身癌细胞活性,延缓多部位病灶的进展速度。

还需要区分 “转移性胃癌” 与 “胃转移癌”—— 很多人会混淆这两个概念,其实两者完全不同。转移性胃癌,是 “胃癌转移到其他器官”,原发灶在胃,癌细胞的病理特征、分子靶点都与胃部原发灶一致,比如胃腺癌转移到肝脏,肝脏病灶的癌细胞仍保持胃腺癌的形态和免疫组化特征;而胃转移癌,是 “其他器官的癌症转移到胃”,比如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转移到胃,原发灶在其他部位,癌细胞的病理特征与原发器官的癌症一致,治疗上也需针对原发癌症的类型选择方案。临床中,转移性胃癌远多于胃转移癌,诊断时通过病理检查(观察癌细胞形态、检测特定免疫组化指标,如 CK7、CK20、CDX2 等),就能明确原发灶位置,避免因概念混淆导致治疗方向错误。

理解转移性胃癌的关键,在于认识到它的 “全身性”—— 与局限在胃部的胃癌不同,转移性胃癌需要从 “全身视角” 去评估和治疗,不仅要关注胃部原发灶的控制,更要针对转移灶进行干预,同时兼顾全身的营养状态、器官功能,避免单一治疗局部而忽视整体。比如有些患者只关注胃部原发灶的切除,却忽略了肝脏转移灶的治疗,术后短期内肝脏病灶快速增大,最终导致病情快速进展;而规范的治疗会同时评估原发灶与转移灶的活性、大小、位置,以及患者的体力状态、肝肾功能、骨髓储备等,制定 “全身治疗为主、局部治疗为辅” 的方案,比如先通过化疗控制全身癌细胞,再对控制稳定的寡转移灶进行局部处理,尽可能控制所有病灶,同时减少治疗对身体的过度负担。

另外,转移性胃癌的诊断,需要依赖多学科协作(MDT),结合胃镜、病理检查、影像学检查(CT、MRI、PET-CT、超声等)、肿瘤标志物检测等综合判断。比如通过胃镜取原发灶组织做病理,明确胃癌类型(如腺癌、印戒细胞癌、鳞癌,其中腺癌占绝大多数)和分子靶点(如 HER-2 表达状态、PD-L1 表达水平、MSI-H/dMMR 状态等),这些信息直接决定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适用性;通过胸部 + 腹部 + 盆腔增强 CT 初步排查是否有远处转移,若发现疑似病灶,再进一步行 PET-CT(评估全身代谢活性,区分良恶性病灶)或 MRI(更精准评估肝脏、脑部等实质器官的病灶细节);通过肿瘤标志物(如 CEA、CA19-9、CA72-4)辅助评估病情变化,比如治疗后标志物持续下降,通常提示治疗有效,若标志物突然升高,则需警惕病情进展或复发。只有全面掌握原发灶、转移灶、患者身体状态、分子靶点等信息,才能准确诊断转移性胃癌,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总结来说,转移性胃癌是胃癌发展到晚期,癌细胞突破胃部局限,通过血液、淋巴液等途径转移到其他器官或远处淋巴结的状态,其核心特征是 “远处转移”,治疗需兼顾全身与局部,预后与转移部位(如转移到肝脏、肺部的预后通常优于转移到大脑、骨骼)、转移灶数量(寡转移预后优于广泛转移)、治疗规范性(及时接受规范治疗的患者,生存期明显长于延误治疗者)密切相关。理解它的定义和本质,能帮助患者和家属更清晰地认识病情,避免因概念混淆(如将局部淋巴结转移误认为转移性胃癌,或把转移性胃癌等同于 “无药可救”)延误治疗,也为后续理性选择治疗方案、积极配合随访奠定基础。

本项目由北京医学检验学会发起,齐鲁制药公益支持

 

分享本文:
的头像

作者:

资深健康领域编辑,拥有10年健康资讯撰写经验,专注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

查看更多文章

网友评论

订阅健康资讯

定期获取最新健康资讯、专家建议和实用健康技巧

我们尊重您的隐私,不会向第三方分享您的信息

获取最新健康资讯

订阅我们的健康通讯,获取专业的健康建议和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