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免疫治疗能和别的一起用吗?
文章摘要
讲师:谢波,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外科副主任医师
讲师:谢波,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外科副主任医师
“我现在用着免疫治疗,要是再加上化疗,是不是效果更好?”“听说靶向药能精准杀癌细胞,能不能和免疫治疗一起用啊?” 结直肠癌患者在接受免疫治疗时,常常会琢磨 “联合用药” 的事儿。其实,免疫治疗并非只能 “单打独斗”,在特定情况下,和化疗、靶向治疗、放疗等手段联用,反而能发挥 “1+1>2” 的效果,但联用有严格的适用条件,不是所有患者都适合,得结合病情谨慎判断。
免疫治疗 + 化疗:优势互补,适合部分晚期患者
免疫治疗和化疗联用,是目前结直肠癌临床中较常见的联合方案之一,尤其适合晚期 MSS/pMMR 型患者(微卫星稳定 / 错配修复正常)。这类患者单独用免疫治疗效果通常不佳,而化疗能通过破坏肿瘤细胞、释放肿瘤抗原,帮助免疫治疗更好地激活免疫系统,相当于为免疫治疗 “铺路”;同时,免疫治疗能增强身体对癌细胞的杀伤能力,减轻化疗的耐药性,两者搭配能相互弥补不足。
比如,有位晚期 MSS 型结直肠癌患者,单独用化疗 2 个疗程后肿瘤开始进展,医生建议改为 “免疫治疗 + 化疗” 联合方案,治疗 3 个月后,肿瘤缩小了 35%,且化疗带来的恶心、乏力等副作用也比之前减轻了 —— 这是因为免疫治疗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身体免疫状态,降低了化疗对正常细胞的损伤。不过,这种联用方案对身体耐受度要求较高,若患者年龄大、体力弱,或已出现严重化疗副作用,可能无法承受联用带来的负担,医生会优先选择更温和的方案。
免疫治疗 + 靶向治疗:精准协同,需看基因分型
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联用,核心是 “精准”—— 只有肿瘤存在特定靶点时,联用才能发挥效果。目前临床中常用的是 “免疫治疗 + 抗血管生成靶向药”,这类靶向药能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改善肿瘤微环境,让免疫细胞更容易进入肿瘤内部发挥作用;此外,若患者肿瘤存在 BRAF、KRAS 等特定基因突变,也可在免疫治疗基础上,联用针对这些突变的靶向药,进一步提高疗效。
举个例子,一位晚期 BRAF 突变型结直肠癌患者,单独用免疫治疗 2 个月后病情稳定,但未出现明显缩瘤,医生加用了 BRAF 靶向药,形成 “免疫 + 靶向” 联合方案。治疗 1 个月后复查,肿瘤缩小了 28%,且持续稳定了 8 个月。不过,靶向药有明确的靶点要求,若肿瘤没有对应突变,联用不仅无效,还可能增加副作用(如高血压、蛋白尿),因此联用前必须先做基因检测,明确肿瘤分型。
免疫治疗 + 放疗:局部 + 全身,助力控制转移灶
免疫治疗和放疗联用,更适合存在局部转移灶(如肝转移、肺转移、骨转移)的晚期患者。放疗是局部治疗手段,能精准杀灭局部肿瘤细胞,而免疫治疗能激活全身免疫系统,追杀潜在的微小转移灶,两者结合既能控制局部病灶,又能防止癌细胞扩散。此外,放疗还能通过 “远隔效应”—— 即照射局部肿瘤后,激活的免疫细胞会扩散到全身,对其他未照射的转移灶也产生杀伤作用,这对多转移灶患者尤为有利。
有位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存在肝转移和骨转移,骨转移引发的疼痛让他无法正常行走。医生先对骨转移灶进行局部放疗,缓解疼痛,同时开始免疫治疗,治疗 2 个月后,不仅骨转移灶稳定,肝转移灶也缩小了 20%,患者重新恢复了日常活动。不过,放疗可能会引起局部皮肤损伤、疲劳等副作用,联用免疫治疗时需密切监测,避免副作用叠加,比如放疗区域出现严重皮疹时,需暂停免疫治疗,先处理皮肤问题。
免疫治疗 + 手术:辅助配合,多用于特殊情况
免疫治疗和手术联用,目前更多用于 “术前辅助” 或 “术后巩固”,直接在手术前后同时用免疫治疗的情况较少。术前联用(免疫治疗 + 手术),主要针对局部晚期 MSI-H/dMMR 型患者,目的是通过免疫治疗缩小肿瘤,降低手术难度,提高肿瘤切除率;术后联用(手术 + 免疫治疗),则适合术后复发风险高的 MSI-H/dMMR 型患者,在手术切除肿瘤后,用免疫治疗清除残留癌细胞,降低复发概率。
比如,一位局部晚期 MSI-H 型结直肠癌患者,肿瘤侵犯到部分膀胱,直接手术需切除部分膀胱,医生先安排了 3 个月免疫治疗,肿瘤缩小后再进行手术,最终完整切除肿瘤且保留了膀胱功能,术后未再联用免疫治疗,定期随访 1 年未复发。不过,手术前后的免疫治疗时长需严格控制,术前不能用太久,以免影响手术时机;术后需等身体从手术中恢复后再开始,避免加重身体负担。
联用的核心原则:不盲目,需 “个体化评估”
虽然免疫治疗和其他手段联用有不少优势,但并非 “越多越好”,核心原则是 “个体化评估”。医生会从三个方面判断是否适合联用:一是肿瘤特征,比如基因分型、转移部位、对单一治疗的反应,这是决定联用方案的基础;二是身体耐受度,若患者已出现严重副作用(如免疫相关性肺炎、肝损伤),或存在基础疾病(如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联用可能增加风险,需谨慎;三是治疗目标,若以 “快速缩瘤” 为目标,可能优先选 “免疫 + 化疗”;若以 “长期稳定” 为目标,可能选 “免疫 + 靶向”。
曾有位患者盲目相信 “联用效果好”,自行要求在免疫治疗基础上增加两种靶向药,结果出现严重高血压和蛋白尿,不得不暂停所有治疗,反而延误了病情。因此,联用方案必须由医生制定,患者不能自行决定或调整。
联用的副作用管理:更需警惕 “叠加风险”
免疫治疗和其他手段联用,最大的挑战是 “副作用叠加”。比如,免疫治疗可能引发免疫相关性结肠炎,化疗也可能导致肠道损伤,联用后腹泻、腹痛的风险会增加;免疫治疗可能影响甲状腺功能,靶向药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联用后身体代谢异常的概率也会升高。因此,联用期间需更密切地监测身体变化,比如每周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每月查甲状腺功能、电解质,一旦出现异常,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暂停治疗。
比如,有位患者在 “免疫 + 化疗” 联用期间,出现严重腹泻,医生立即停用化疗,给予止泻药和肠道黏膜保护剂,同时继续免疫治疗,待腹泻缓解后,重新调整化疗剂量,最终顺利完成疗程。
总的来说,结直肠癌免疫治疗能和别的一起用,但需结合肿瘤分型、身体状况、治疗目标综合判断,常用的联用方案有 “免疫 + 化疗”“免疫 + 靶向”“免疫 + 放疗” 等。患者不用盲目追求联用,若单独用免疫治疗效果好,且无明显副作用,可继续 “单打”;若效果不佳或病情复杂,再和医生沟通联用的可能性,在保证疗效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副作用风险。
本项目由北京医学检验学会发起,齐鲁制药公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