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健康,关注健康养生网 - 您身边的健康顾问

首页 国内健康 转移性胃癌患者康复期如何处理社交关系?

转移性胃癌患者康复期如何处理社交关系?

2025-09-22 18:48:42
阅读量:1300
健康养生网

文章摘要

讲师:朱金理,安庆市立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  

 

讲师:朱金理,安庆市立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  

“朋友约我聚餐,可我现在吃不了油腻的,还怕人多累着;亲戚总追问病情,不说怕对方不高兴,说了又要反复解释 —— 康复期面对这些社交场合,到底该拒绝还是勉强答应?怎么处理才能不委屈自己,又不伤害感情?” 在转移性胃癌康复期,很多患者会陷入社交的 “两难”:既想回归正常社交,感受生活的温度,又担心身体吃不消,或因病情话题感到压力。其实,康复期的社交不用 “全盘接受” 或 “彻底回避”,关键是 “按需选择、坦诚沟通、守住边界”,在保护自己的同时,维护好珍贵的人际关系。

先明确 “自己的社交需求”,不被 “别人的期待” 绑架。康复期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都在恢复中,每个人对社交的需求和耐受度不同,不必因 “朋友觉得你该多出门”“家人希望你多聚会” 就勉强自己。可以先问问自己:“这场社交我想参加吗?参加后身体会不会累?会不会让我感到压力?” 如果答案是 “想参加、身体能承受、心情会变好”(比如和亲密朋友的小型聚餐、轻松的散步),就可以积极参与;如果答案是 “不想去、怕累、怕被追问病情”(比如人数多的热闹饭局、总聊病情的亲戚拜访),就不用勉强,坦然拒绝也是对自己的保护。一位患者康复期拒绝了同学聚会,因为 “怕人多嘈杂、要反复解释病情”,转而和最好的两个朋友在家小聚,既轻松又开心,也没觉得辜负感情。

学会 “坦诚沟通需求”,让对方理解你的处境。很多时候,社交中的尴尬或压力,源于 “不敢说”—— 怕拒绝伤感情,怕提需求被觉得 “娇气”,但其实坦诚说明自己的情况,大多数人都会理解。比如朋友约聚餐时,可以说:“特别想跟你聚,但我现在吃不了太油腻的,咱们能不能选家清淡的餐厅,少聊会儿天多散步?” 既表达了想见面的心意,也明确了自己的需求;亲戚追问病情时,可以温和地说:“现在恢复得还不错,具体的复查情况我记不太清,就不细说了,咱们聊聊你最近的生活吧?” 既回应了对方的关心,又巧妙转移了话题,避免陷入尴尬。一位患者以前总怕拒绝朋友,后来试着坦诚说 “我今天有点累,下次再约”,朋友不仅没生气,还主动说 “你好好休息,等你状态好再聚”,反而让关系更轻松。

把握 “社交的‘度’”,避免过度消耗自己。康复期社交最忌讳 “一次玩太久”“参与太频繁”,即使是喜欢的社交,也要控制时间和频率,避免身体透支。比如和朋友见面,可约定 “每次 1-2 小时,以聊天、散步为主”,避免从早到晚长时间相处;社交频率建议每周 1-2 次,留出足够的时间休息、恢复体力,不要每天都安排社交活动。同时,在社交过程中,若感到身体不适(如乏力、腹胀)或心情烦躁,可及时提出 “我有点累,想先休息会儿”“咱们今天就到这儿吧”,不用硬撑到结束。一位患者康复期和朋友逛街,1 小时后觉得累,就坦诚说 “我得坐下来歇会儿”,朋友陪她找地方休息,反而让她觉得很温暖,也没影响两人的心情。

筛选 “值得深交的社交对象”,远离 “消耗型关系”。康复期心理状态敏感,有些社交对象(如总抱怨、总说负面话、过度打探病情的人)会让你感到压抑、焦虑,这类 “消耗型关系” 不如暂时远离;而那些能理解你、支持你、不追问病情、能陪你轻松聊天的人(如亲密朋友、同频病友、温和的家人),才是值得珍惜的 “滋养型关系”。可以多和 “滋养型对象” 相处,比如和病友聊聊康复中的小技巧、和朋友说说生活中的趣事,从这些社交中获得力量;对于 “消耗型对象”,可以减少联系频率,或尽量避免单独相处,减少对自己的负面影响。一位患者康复期远离了总说 “你这病好不了” 的亲戚,多和鼓励她的朋友相处,心情明显变好了,康复状态也更积极。

接受 “社交关系的变化”,不执着于 “回到从前”。治疗和康复会改变一个人的心态、生活节奏,也可能让一些社交关系发生变化 —— 比如以前常一起热闹聚餐、唱 K 的朋友,现在可能因为你 “不能熬夜、不能喝酒、饮食需清淡” 而减少主动邀约;以前不常联系的朋友或亲戚,反而因为你坦诚分享病情和康复感受,逐渐放下顾虑,变得更愿意倾听、更主动提供帮助(如帮忙采购、陪同复诊)。这些变化都是正常的,不必执着于 “让所有关系都回到生病前”,也不用因某些关系变淡而自我怀疑(如觉得 “是不是他们嫌弃我了”),而是接受 “有些关系会因生活节奏差异自然疏远,有些关系会因共经困境更显深厚”,珍惜当下能陪在你身边、理解你康复需求的人。比如面对朋友组织的深夜聚会,不用勉强答应,可坦诚说 “现在身体需要早睡,等我状态再好些,咱们白天约喝茶呀”,既明确了自己的需求,也给关系留了余地。一位患者康复期发现,以前一起加班到深夜的同事联系少了,偶尔见面也只剩客气问候,但大学时的室友却会每周抽一下午来她家,陪她做些轻松的事(如拼拼图、聊近况),从不提 “病情”“治疗” 等沉重话题,她慢慢接受了这种社交变化,也更珍惜这份不刻意、能让人放松的情谊。

此外,在社交中还可以主动 “筛选” 适合自己的互动方式:比如不想频繁解释病情,就多和知道你情况且不追问细节的人相处;喜欢安静,就减少多人聚会,多安排一对一的小聚(如和闺蜜去公园散步);若暂时不想社交,也不用强迫自己 “必须融入”,可以先从线上轻度互动开始(如在朋友圈分享日常小美好、给朋友的动态点赞),等心态和体力更稳定后再逐步增加线下社交。比如一位患者康复初期,因担心自己状态不好 “扫大家的兴”,拒绝了所有聚会,后来在家人鼓励下,先和最亲近的表姐每周视频聊天,慢慢找回社交的轻松感,3 个月后才开始接受小型线下聚会邀请。总之,转移性胃癌患者康复期处理社交关系,核心是 “以自己为中心,坦诚且温和”—— 不勉强自己迎合他人(如为了合群硬撑熬夜),不委屈自己压抑需求(如明明累了还坚持陪朋友逛街),也不辜负真心关心你的人(如坦然接受他人的帮助,不用觉得 “麻烦别人”)。不用因 “社交频率少了” 而觉得孤独,也不用因 “拒绝别人的邀约” 而愧疚,只要找到适合自己当前状态的社交节奏(如每周 1-2 次轻松互动),就能在社交中获得温暖和支持,而不是压力,为康复增添一份积极的心理力量。

本项目由北京医学检验学会发起,齐鲁制药公益支持

 

分享本文:
的头像

作者:

资深健康领域编辑,拥有10年健康资讯撰写经验,专注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

查看更多文章

网友评论

订阅健康资讯

定期获取最新健康资讯、专家建议和实用健康技巧

我们尊重您的隐私,不会向第三方分享您的信息

获取最新健康资讯

订阅我们的健康通讯,获取专业的健康建议和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