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肺癌的几种类型吗?
文章摘要
讲师:姚梦醒,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
讲师:姚梦醒,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
“医生说我得的是‘非小细胞肺癌里的腺癌’,可我根本分不清这些类型有啥区别 —— 不同类型的肺癌,治疗方法一样吗?预后会不会差很多?” 在肺癌确诊过程中,患者常会被 “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腺癌” 等专业术语绕晕,不清楚这些分类的意义。其实肺癌的类型划分并非 “单纯贴标签”,而是直接关系到治疗方案选择(如手术、靶向、化疗的适用性)和生存期预期,不同类型的肺癌,治疗思路和效果差异显著。今天就系统拆解肺癌的主要类型,帮你读懂自己的病情,更好地配合治疗。
一、肺癌的 “两大核心分类”:非小细胞肺癌与小细胞肺癌
临床上,医生首先会将肺癌分为 “非小细胞肺癌(NSCLC)” 和 “小细胞肺癌(SCLC)” 两大类,这是基于癌细胞的形态、生长速度和治疗反应划分的,两者占所有肺癌的 95% 以上,特点截然不同:
1. 非小细胞肺癌:最常见类型,进展相对缓慢
非小细胞肺癌是肺癌的主流类型,约占肺癌总数的 80%-85%,其癌细胞生长分裂速度较慢,转移发生较晚,治疗手段更丰富,预后相对较好。根据癌细胞的病理形态,它又可细分为三种主要亚型:
• 腺癌:占非小细胞肺癌的 40%-50%,是目前最常见的亚型,尤其在不吸烟的女性和中青年患者中高发。腺癌多起源于肺部外周的小支气管,早期常表现为肺结节,部分患者确诊时已出现局部侵犯或远处转移(如脑转移、骨转移),但因常存在 EGFR、ALK 等靶点突变,适合靶向治疗,晚期患者也能通过靶向药获得较长生存期。例如,一位不吸烟的女性患者确诊肺腺癌时已出现骨转移,但检测出 EGFR 突变,使用靶向药后病情稳定了 3 年多。
• 鳞癌:占非小细胞肺癌的 25%-30%,过去多与长期吸烟相关(尤其是男性吸烟者),现在无吸烟史患者也有增多趋势。鳞癌多起源于肺部中央的大支气管,早期易侵犯气管、血管,可能出现咳嗽、咯血等症状,转移发生相对较晚,早期患者适合手术切除,晚期患者对化疗、免疫治疗的反应较好,但靶点突变率较低,靶向治疗适用人群较少。
• 大细胞肺癌:占非小细胞肺癌的 5%-10%,是相对少见的亚型,因癌细胞体积较大而得名。大细胞肺癌生长速度比腺癌、鳞癌快,早期易发生转移,且对化疗、放疗的敏感性中等,靶点突变率低,治疗选择相对有限,预后比腺癌、鳞癌差,5 年生存率约 15%-20%。
2. 小细胞肺癌:进展快、转移早,治疗难度大
小细胞肺癌约占肺癌总数的 15%-20%,其癌细胞体积小、生长分裂速度极快,早期(甚至肿瘤仅 1-2 厘米时)就可能发生远处转移(如脑转移、肝转移),因此被称为 “恶性程度最高的肺癌类型”。小细胞肺癌的发病与吸烟密切相关,约 90% 以上的患者有长期吸烟史,男性患者占比更高。
虽然小细胞肺癌对化疗、放疗的初始敏感性较高(约 80% 的患者治疗后肿瘤会缩小),但极易复发,复发后治疗效果显著下降,生存期较短 —— 局限期(肿瘤局限于一侧肺部及局部淋巴结)患者的中位生存期约 12-18 个月,广泛期(肿瘤转移至对侧肺部或全身)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 6-10 个月。目前针对小细胞肺癌的靶向药较少,免疫治疗在部分患者中可延长生存期,但整体治疗手段仍不如非小细胞肺癌丰富。
二、容易被忽视的 “特殊类型”:占比低但需针对性应对
除了上述主流类型,还有少数特殊类型的肺癌,虽占比不足 5%,但因治疗方案特殊,也需明确认知:
1. 腺鳞癌:同时具有腺癌和鳞癌的病理特征,约占肺癌的 0.6%-2.3%,多发生于中老年男性吸烟者。腺鳞癌的生长速度和转移特点介于腺癌和鳞癌之间,治疗需兼顾两种亚型的特性,早期适合手术切除,晚期可尝试化疗联合免疫治疗,若检测出腺癌相关靶点突变(如 EGFR),也可使用靶向药。
2. 类癌:起源于肺部神经内分泌细胞,属于 “低度恶性肿瘤”,约占肺癌的 1%-2%。类癌生长缓慢,早期多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因肿瘤分泌激素可能出现面部潮红、腹泻等症状,手术切除后预后良好,5 年生存率可达 80% 以上,晚期患者对化疗、靶向治疗的反应较差,但生存期仍比小细胞肺癌长。
3. 肉瘤样癌:极为罕见,约占肺癌的 0.1%-0.4%,癌细胞形态类似肉瘤,恶性程度高,生长速度快,早期易侵犯周围组织和远处转移,对化疗、放疗敏感性低,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但术后复发率高,预后极差,中位生存期多不足 1 年。
三、肺癌类型与治疗的 “直接关联”:为什么必须明确类型?
明确肺癌类型,是制定治疗方案的 “核心依据”,不同类型的肺癌,治疗优先级和手段选择完全不同,盲目治疗会严重影响效果:
1. 手术的适用性:非小细胞肺癌更适合,小细胞肺癌多不推荐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I 期、II 期)患者,若身体状态允许,手术切除病灶是首选治疗方式,尤其是腺癌、鳞癌患者,术后 5 年生存率可达 50%-70%;而小细胞肺癌即使处于早期,手术效果也较差,且术后极易复发,因此除极少数局限期患者外,多数小细胞肺癌不推荐手术,以化疗、放疗为主。
2. 靶向治疗的适用人群:腺癌患者机会更多
靶向治疗需要依赖癌细胞的特定靶点(如 EGFR、ALK、ROS1),而这些靶点在腺癌中的突变率较高(如 EGFR 突变率在亚洲不吸烟女性腺癌患者中可达 50% 以上),因此腺癌患者使用靶向药的概率更高;鳞癌的靶点突变率较低(约 5%-10%),仅少数患者适合靶向治疗;小细胞肺癌的靶点突变率极低,目前获批的靶向药极少,仅部分患者可尝试抗血管生成药物(如安罗替尼)。
3. 化疗与免疫治疗的选择:小细胞肺癌依赖化疗,非小细胞肺癌可联合免疫
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以化疗为核心,常用方案为 “依托泊苷 + 铂类”,即使是晚期患者,也需通过化疗快速控制病情;非小细胞肺癌晚期患者,若无靶向治疗机会,可选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如 PD-1/PD-L1 抑制剂),免疫治疗能增强化疗效果,延长生存期,例如鳞癌患者使用 “化疗 + 免疫治疗”,中位生存期可比单纯化疗延长 3-5 个月。
四、如何明确自己的肺癌类型?依赖 “病理检查”
要明确肺癌类型,必须通过 “病理检查” 获取癌细胞样本,这是诊断的 “金标准”,常用的病理检查方式有三种:
1. 穿刺活检:通过 CT 引导下的细针穿刺,从肺部病灶中抽取少量细胞或组织,适合肺内有明确病灶但无法手术的患者,创伤小、风险低,多数患者可耐受。
2. 支气管镜检查:通过支气管镜直接观察气管、支气管内的病变,同时取组织或细胞进行病理分析,适合病灶位于肺部中央的患者(如鳞癌),能明确病灶与气管的关系。
3. 手术标本检查:若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对切除的肿瘤组织进行详细病理分析,不仅能明确类型,还能判断肿瘤分期、是否有淋巴结转移,为后续治疗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病理检查结果出来后,若对类型判断有疑问,可申请 “病理会诊”,由更权威的病理科医生复核,确保诊断准确 —— 毕竟类型判断直接影响治疗方向,容不得半点差错。
总的来说,肺癌的类型划分是 “精准治疗” 的基础,非小细胞肺癌与小细胞肺癌、不同亚型的腺癌与鳞癌,在治疗手段和预后上差异巨大。明确自己的肺癌类型后,再结合分期、身体状态,就能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如果对自己的类型仍有疑问,及时与主治医生沟通,获取病理报告的详细解读,才能更清晰地了解病情,走好治疗的每一步。
本项目由北京医学检验学会发起,齐鲁制药公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