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治疗后为什么要随访?
文章摘要
讲师:章厚道,安庆市立医院普外科主治医师
讲师:章厚道,安庆市立医院普外科主治医师
胃癌患者完成手术、化疗或靶向治疗后,不少人会松一口气,觉得 “终于熬过来了”,甚至把医生 “定期随访” 的叮嘱抛在脑后。但临床数据显示,胃癌治疗后 1-2 年是复发高发期,3-5 年仍有一定复发风险,而随访就是及时捕捉复发信号、处理治疗后遗症的 “关键防线”。很多患者正是因为坚持随访,在复发早期就得到干预,重新控制了病情;也有人因忽视随访,等到出现明显症状再就医,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之前有位早期胃癌患者,内镜治疗后觉得 “根治了”,3 年没复查,再次就诊时已出现肝转移;而另一位进展期患者,术后严格按要求随访,第 2 年复查发现腹腔淋巴结微小转移,及时化疗后病情稳定至今。可见,治疗不是 “终点”,随访才是守护长期健康的 “下半场”,其重要性一点也不亚于治疗本身。
下面就从 “随访能解决什么问题”“不同分期该怎么随访”“随访时要注意什么” 三个方面,说说胃癌治疗后随访的核心价值和具体要求,帮你重视并做好随访。
首先要明确:胃癌治疗后随访,核心是解决两个关键问题 —— 早发现复发、早处理治疗相关并发症,这也是随访的根本意义所在。
第一个关键作用:及时发现复发或转移,抓住早期干预时机。胃癌治疗后,即使病灶被切除、癌细胞得到控制,仍可能有少量残留癌细胞隐藏在身体某处,在免疫力下降时再次生长,形成复发灶或转移灶(如肝转移、肺转移、腹腔淋巴结转移)。这些病灶在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只能通过随访检查发现。
比如通过胃镜能观察胃内是否有新的病灶,腹部增强 CT 可排查肝、腹腔淋巴结转移,胸部 CT 能发现肺部转移,肿瘤标志物(CEA、CA19-9)升高则提示可能存在复发风险。有位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第 18 个月随访时,肿瘤标志物 CA19-9 从正常升至 35U/mL,进一步做 PET-CT 发现胃周微小淋巴结转移,及时进行化疗后,标志物恢复正常,转移灶也得到控制。如果等到出现胃痛、体重下降等症状,转移灶可能已变大,治疗难度会显著增加。
不同分期的复发风险不同,随访的频率和项目也会调整,但核心目标一致:用最精准的检查,在最短时间内发现异常,为干预争取时间。早期胃癌复发率较低(约 10%-15%),但仍需随访;进展期胃癌复发率较高(约 30%-50%),随访更是重中之重;晚期患者即使病情稳定,也需要通过随访评估疗效、调整药物方案,避免病情进展。
第二个关键作用:处理治疗相关的长期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胃癌治疗(尤其是手术、化疗)可能会留下长期后遗症,这些问题不会随治疗结束而消失,需要通过随访监测和干预,避免影响正常生活。
比如胃切除术后,患者可能出现倾倒综合征(进食后心慌、出汗、腹胀)、营养不良、贫血等问题,随访时医生会根据饮食情况调整营养方案,指导少食多餐、补充维生素或铁剂;化疗后可能出现的神经毒性(手脚麻木)、肝肾功能损伤,也需要通过血液检查监测,及时用药物缓解。有位全胃切除患者,术后随访时发现严重贫血,医生排查后发现是维生素 B12 吸收障碍,指导补充制剂后,贫血症状很快改善。
还有内镜治疗或手术留下的吻合口,可能出现炎症、狭窄等问题,随访时通过胃镜检查能及时发现,用药物或内镜下扩张治疗,避免出现进食困难。这些并发症虽然不直接危及生命,但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通过随访及时处理,才能让患者在治疗后更好地回归正常生活。
接下来说说:不同分期的胃癌,随访方案有何不同? 随访不是 “一刀切”,而是根据分期、治疗方式制定个性化方案,复发风险越高,随访频率越密、检查项目越全面。
早期胃癌(Ⅰ 期):无论是内镜治疗还是外科手术,复发风险较低,随访频率相对宽松。术后 1-2 年,每 6 个月复查一次,项目包括胃镜、肿瘤标志物(CEA、CA19-9)、腹部超声;术后 3-5 年,每年复查一次,项目同前;5 年后无异常,可每 2 年复查一次,重点做胃镜和肿瘤标志物。比如有位 Ⅰa 期患者,ESD 治疗后前 2 年每 6 个月复查,之后每年一次,第 5 年复查胃镜显示胃黏膜正常,后续就改为每 2 年随访一次,生活完全不受影响。
进展期胃癌(Ⅱ-Ⅲ 期):复发风险较高,随访频率更密集。术后 1-2 年,每 3-4 个月复查一次,项目包括胃镜(术后 1 年做第一次,之后每 1-2 年一次)、肿瘤标志物、腹部增强 CT、胸部 CT(每年一次);术后 3-5 年,每 6 个月复查一次,项目同前;5 年后无异常,可每年复查一次。有位 Ⅲa 期患者,术后前 2 年每 3 个月复查,第 2 年发现 CEA 轻度升高,进一步做腹部 CT 未发现异常,医生建议缩短至每 2 个月复查,3 个月后 CEA 恢复正常,之后按原计划随访,至今未出现复发。
晚期胃癌(Ⅳ 期):即使通过药物治疗病情稳定,也需要密切随访,评估疗效和病情变化。治疗期间,每 2-3 周期化疗或靶向治疗后复查一次,项目包括肿瘤标志物、腹部增强 CT、胸部 CT,判断病灶是否缩小或进展;病情稳定后,每 3-4 个月复查一次,若出现症状(如腹痛、体重下降),需随时就诊。比如有位 Ⅳ 期患者,化疗联合靶向治疗后病情稳定,每 3 个月复查一次,第 18 个月复查发现肝转移灶略有增大,医生及时调整靶向药方案,病灶再次得到控制。
最后要强调:随访时做好这几点,才能让检查更精准、效果更理想,避免因准备不足影响随访质量。
第一,带齐既往资料,方便医生对比。每次随访时,要携带之前的病理报告、治疗记录、历次复查结果(如 CT 报告、胃镜报告、肿瘤标志物数值),医生会通过对比这些资料,判断病情是否有变化。比如对比两次肿瘤标志物数值,看是否有持续升高;对比 CT 图像,看病灶是否有增大或新增,这些都需要既往资料作为参考。有位患者随访时忘记带之前的 CT 片,医生无法准确对比,只能重新做 CT,既浪费时间又增加辐射暴露。
第二,如实告知身体变化,不要隐瞒症状。随访时,除了做检查,医生还会询问近期是否有不适,比如胃痛、腹胀、黑便、体重下降、手脚麻木等,这些症状可能是复发信号或并发症表现,一定要如实说明。比如有位患者随访时隐瞒了 “最近偶尔黑便” 的情况,后续检查发现胃内吻合口出血,若能早告知,可更早干预,避免出血加重。
第三,严格遵医嘱,不要随意调整随访频率。有的患者觉得 “自己身体很好,没必要频繁复查”,擅自延长随访间隔,这种做法很危险。比如进展期患者术后本应每 3 个月复查,若改为每 6 个月,可能会错过早期复发的干预时机;也有的患者过度焦虑,要求缩短随访间隔,频繁做 CT 等检查,反而增加身体负担和辐射风险。随访频率是医生根据分期和病情制定的,严格遵守才是最科学的。
还要提醒大家:随访不是 “走流程”,而是和医生沟通病情、调整后续方案的重要机会。比如随访时可以问医生:“目前的饮食是否需要调整?”“手脚麻木的症状有没有缓解办法?”“后续随访还需要增加哪些项目?” 主动沟通能让医生更了解你的情况,给出更个性化的建议,也能缓解自己的焦虑情绪。
总结下来,胃癌治疗后随访的核心价值在于 “早发现复发、早处理并发症”,不同分期有不同的随访方案,关键是严格遵医嘱、带齐资料、如实告知症状。治疗后的几年是健康的 “关键守护期”,别因一时疏忽忽视随访,每一次按时随访,都是在为长期健康 “加分”。记住,胃癌治疗的目标不仅是 “治愈” 或 “控制病情”,更是 “长期高质量生存”,而随访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
本项目由北京医学检验学会发起,齐鲁制药公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