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治疗中的副作用管理
文章摘要
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很多患者和家属都会陷入一种矛盾:
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很多患者和家属都会陷入一种矛盾:既希望治疗能有效控制肿瘤,又担心治疗带来的副作用 —— 比如化疗后恶心呕吐吃不下饭,放疗后皮肤发红疼痛,靶向治疗后出现皮疹腹泻…… 这些副作用不仅让患者身体难受,还可能影响治疗的信心和依从性,甚至有人因为受不了副作用而中途放弃治疗。其实,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大部分肿瘤治疗副作用都能通过科学管理得到缓解,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就能在控制肿瘤的同时,减轻身体不适,提高生活质量。今天就用大家能听懂的话,聊聊肿瘤治疗中常见的副作用有哪些,以及该怎么科学管理,帮大家少受点罪,更顺利地度过治疗期。
首先得弄明白,为什么肿瘤治疗会有副作用?这和治疗方式的作用原理有关。比如化疗药物,它的作用是杀死快速分裂的肿瘤细胞,但身体里还有一些正常细胞(比如消化道黏膜细胞、毛囊细胞、骨髓细胞)也会快速分裂,化疗药物没办法完全区分 “好细胞” 和 “坏细胞”,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损伤这些正常细胞,从而引发副作用;放疗则是通过放射线破坏肿瘤细胞的 DNA,阻止其生长,但放射线在穿透皮肤和组织时,也可能损伤周围的正常组织,导致皮肤、黏膜或器官出现不适;靶向治疗虽然能精准瞄准肿瘤细胞的 “靶点”,但部分靶向药物也可能影响正常细胞的功能,比如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靶向药,可能会影响皮肤和毛囊细胞,导致皮疹。不过,不同治疗方式的副作用类型和严重程度不同,管理方法也不一样,我们可以分别来看。
先说说化疗最常见的副作用 —— 恶心呕吐。很多患者一想到化疗,就会联想到 “吐得昏天黑地”,甚至有些患者还没开始化疗,就因为担心呕吐而焦虑。其实,现在有很多有效的止吐药物,只要在化疗前和化疗期间规范使用,大部分患者的呕吐症状都能得到控制。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不同类型的止吐药联合使用,比如在化疗前半小时注射止吐针,化疗后再口服几天止吐药,就能大大降低呕吐的发生率。除了药物,饮食调整也很重要,化疗期间尽量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比如粥、烂面条、蒸蛋羹,避免吃油腻、辛辣、气味重的食物(比如油炸食品、辣椒、韭菜),因为这些食物容易刺激胃肠道,加重恶心。吃饭时可以少吃多餐,不要一次吃太多,饭后不要马上躺下,可以适当散步 10-15 分钟,帮助消化。如果实在没胃口,可以尝试吃一些酸甜口味的食物,比如话梅、陈皮(但要注意不要太酸太甜,以免刺激口腔),或者喝一点清淡的汤羹,比如蔬菜汤、鸡汤(去油),保证身体有足够的水分和营养。
除了恶心呕吐,化疗还容易导致骨髓抑制,也就是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会让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感冒、发烧、感染;血小板减少会导致凝血功能变差,容易出现牙龈出血、皮肤瘀斑,严重时还可能出现内脏出血;红细胞减少则会导致贫血,出现乏力、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针对骨髓抑制,最重要的是定期复查血常规,通常化疗后每周要查 1-2 次,一旦发现白细胞或血小板降低,医生会及时使用升白细胞或升血小板的药物,比如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升白细胞)、血小板生成素(升血小板)。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预防感染,比如勤洗手,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外出时戴口罩,注意口腔卫生,饭后用淡盐水漱口;如果血小板降低,要避免剧烈运动,不要用力咳嗽、打喷嚏,刷牙时用软毛牙刷,避免牙龈出血;如果有贫血症状,可以多吃一些富含铁和蛋白质的食物,比如瘦肉、动物肝脏、菠菜、红枣、鸡蛋等,必要时医生会给予输血或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
放疗的副作用则和照射部位密切相关,比如胸部放疗(如肺癌放疗)可能会导致放射性肺炎、食管炎,出现咳嗽、胸闷、吞咽疼痛;腹部放疗(如肠癌、宫颈癌放疗)可能会导致放射性肠炎,出现腹泻、腹痛;头颈部放疗(如鼻咽癌、喉癌放疗)可能会导致口腔黏膜炎,出现口腔疼痛、溃疡,甚至影响进食;而皮肤放疗则会导致照射部位皮肤发红、干燥、瘙痒,严重时会出现脱皮、破溃。针对这些副作用,首先要做好局部护理,比如皮肤放疗后,要保持照射部位皮肤清洁干燥,穿宽松、柔软的棉质衣服,避免摩擦和暴晒,不要用肥皂、热水清洗皮肤,也不要涂抹刺激性的护肤品或药膏,如果皮肤干燥瘙痒,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温和的保湿霜;口腔黏膜炎患者要注意口腔卫生,饭后用温盐水或医生开具的漱口液漱口,避免吃太烫、太硬、太酸的食物,比如热汤、坚果、柠檬,以免刺激溃疡面,可以吃一些温凉、细软的食物,比如粥、酸奶、豆腐脑,如果疼痛明显,医生会给予局部涂抹的止痛药或口服止痛药。
对于放射性肺炎或食管炎,医生会根据病情使用抗炎、平喘或抑酸药物,患者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多喝水,保持室内空气湿润,避免吸烟和接触烟雾、粉尘等刺激性气体;放射性肠炎患者则要注意饮食清淡,少吃粗纤维食物(比如芹菜、韭菜、粗粮),避免吃辛辣、油腻、生冷的食物,比如辣椒、油炸食品、冰水果,必要时医生会给予止泻药或肠道黏膜保护剂。需要注意的是,放疗副作用通常在放疗开始后 2-3 周出现,放疗结束后会逐渐缓解,所以在放疗期间要密切关注身体变化,及时和医生沟通,不要因为症状轻微就忍着,以免病情加重。
靶向治疗的副作用和化疗、放疗有所不同,常见的有皮疹、腹泻、甲沟炎、高血压、蛋白尿等。其中皮疹是最常见的,通常在靶向治疗开始后 1-2 周出现,表现为面部、胸部、背部出现红色丘疹,伴有瘙痒,严重时会影响睡眠和日常生活。针对皮疹,首先要做好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暴晒,外出时戴帽子、打伞,涂抹温和的防晒霜(SPF30 以上);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外用的药膏,比如炉甘石洗剂(缓解瘙痒)、弱效激素类药膏(缓解炎症),如果皮疹严重,医生会适当调整靶向药物剂量或给予口服抗过敏药物。同时,要避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比如辣椒、花椒、海鲜,以免加重皮疹,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和水果,比如橙子、苹果、菠菜,有助于皮肤修复。
靶向治疗引起的腹泻也很常见,轻者每天大便 3-4 次,重者可能每天 10 次以上,伴有腹痛、腹胀。患者要注意饮食调整,少吃高纤维、高糖、高脂肪的食物,比如红薯、蛋糕、油炸食品,避免吃生冷食物,比如冰西瓜、凉拌菜,可以吃一些易消化的食物,比如粥、面条、蒸蛋,同时要多喝水,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比如喝淡盐水、口服补液盐,避免脱水。如果腹泻严重,医生会给予止泻药物,比如蒙脱石散、洛哌丁胺,必要时会调整靶向药物剂量。甲沟炎则表现为指甲周围红肿、疼痛,甚至出现化脓,患者要注意指甲卫生,不要剪指甲太短,避免指甲受伤,洗手后及时擦干,保持指甲干燥,如果出现红肿疼痛,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涂抹抗生素药膏,严重时需要就医处理。
除了这些针对特定治疗的副作用,肿瘤治疗期间还可能出现一些共性的副作用,比如乏力、疲劳、失眠、焦虑等。乏力是几乎所有肿瘤患者都会遇到的问题,表现为全身没力气,不想说话,不想活动,甚至连吃饭、穿衣都觉得费劲。这时候不要强迫自己做太多事情,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可以小睡 1-2 次,每次 20-30 分钟,但不要白天睡太久,以免影响晚上睡眠。同时,要适当进行温和的运动,比如散步、太极拳,每次 15-20 分钟,每周 3-5 次,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乏力症状,但要避免剧烈运动。饮食上要保证充足的营养,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比如鸡蛋、牛奶、鱼肉、蔬菜,为身体提供能量。
失眠和焦虑则常常相互影响,很多患者因为担心病情、害怕副作用而睡不着觉,长期失眠又会加重焦虑和乏力。这时候要注意调整睡眠习惯,每天固定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睡前不要看手机、电视等电子产品,避免大脑兴奋,可以尝试听轻音乐、泡脚、喝温牛奶,帮助放松身心。如果焦虑情绪明显,可以多和家人、朋友沟通,把心里的担心说出来,也可以和其他肿瘤患者交流经验,互相鼓励。如果失眠严重,医生会给予短期的助眠药物,帮助改善睡眠质量。
最后要提醒大家,肿瘤治疗副作用的管理,关键在于 “及时沟通、科学应对”。很多患者因为担心麻烦医生,或者觉得 “副作用是正常的,忍忍就过去了”,而不及时告知医生自己的不适,结果导致副作用加重,影响治疗。其实,医生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就会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并提前做好预防措施,而患者的反馈能帮助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或副作用管理方法,让副作用得到更好的控制。比如在化疗期间,如果出现严重呕吐,医生会调整止吐药物的种类或剂量;如果靶向治疗引起的皮疹严重,医生可能会暂时降低药物剂量,等皮疹缓解后再恢复剂量。
同时,不要轻信偏方或所谓的 “妙招”,比如有些患者听说 “吃某种草药能缓解化疗呕吐”,就自行停用医生开具的止吐药,结果导致呕吐加重;还有些患者因为皮肤瘙痒,就用热水烫洗或涂抹刺激性药膏,结果加重皮肤损伤。正确的做法是,不管出现什么副作用,都先咨询医生,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处理,确保安全有效。
另外,家属的支持也很重要。在患者治疗期间,家属可以帮助患者做好饮食调整、生活护理,比如为患者准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帮助皮肤放疗的患者涂抹保湿霜,陪伴患者散步、聊天,缓解焦虑情绪。家属的关心和鼓励,能让患者感受到温暖,增强治疗的信心和勇气。
总之,肿瘤治疗虽然会有副作用,但并不是 “无法忍受” 的,只要我们能正确认识副作用,及时和医生沟通,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就能有效缓解不适,顺利完成治疗。希望这篇文章能让肿瘤患者和家属对副作用管理有更清晰的认识,在治疗路上少一点痛苦,多一点信心,相信通过规范治疗和科学管理,一定能战胜肿瘤,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