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健康,关注健康养生网 - 您身边的健康顾问

首页 国内健康 胰腺癌患者怎么心理护理?

胰腺癌患者怎么心理护理?

2025-11-17 14:39:06
阅读量:2356
健康养生网

文章摘要

讲师:王明喜,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

讲师:王明喜,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

深夜的诊室里,家属带着哭腔问医生:“他这几天总是躲在被子里哭,说‘治不好了’,连药都不想吃,我该怎么劝他才好?” 这是胰腺癌患者心理危机爆发时最常见的场景。胰腺癌患者因疾病恶性程度高、治疗周期长、副作用明显,易出现焦虑、抑郁、绝望等心理问题 —— 有数据显示,约 65% 的患者在治疗期间会出现中度及以上心理困扰,若不及时干预,不仅会影响治疗依从性(如拒绝化疗、擅自停药),还可能通过 “心理 - 生理” 机制加重身体症状(如疼痛加剧、免疫力下降)。胰腺癌患者心理护理不是 “简单的安慰”,而是通过 “情绪识别、情感支持、专业干预”,帮助患者接纳病情、重建信心,为治疗与康复筑牢心理防线。

胰腺癌患者心理护理的首要步骤是 “精准识别情绪信号”,避免因忽视细微变化错过干预时机,需从言行、生理、行为多维度捕捉心理异常。需重点关注的信号包括:一是情绪表达,如频繁抱怨 “活着没意思”“太痛苦了”,或突然变得沉默寡言、不愿与人交流,甚至出现易怒、烦躁(如因小事发脾气),这些可能是抑郁、焦虑的外在表现;二是生理反应,心理问题常伴随躯体化症状,如失眠(入睡困难、早醒)、食欲骤降(进食量减少 50% 以上)、不明原因的乏力、头晕,若排除身体疾病因素,需警惕心理问题;三是行为变化,如拒绝治疗(如不按时服药、逃避复查)、自我封闭(不出门、不接电话)、甚至出现自伤念头(如说 “不如死了算了”),这些是严重心理危机的预警信号,需立即干预。例如,一位化疗患者家属通过观察发现,患者连续 3 天凌晨 3 点醒来后无法入睡,同时拒绝进食,及时告知医生,评估为中度抑郁,通过心理疏导与药物干预,1 周后患者睡眠与食欲逐步恢复。

情感陪伴是胰腺癌患者心理护理的 “基础支撑”,通过高质量的陪伴缓解患者孤独感、无助感,让患者感受到 “被重视、被理解”。核心陪伴方式包括:一是 “倾听而非说教”,每天留出 15-20 分钟,坐在患者身边耐心倾听其担忧(如 “我害怕化疗会掉头发”“担心以后不能陪孩子”),避免打断或说 “别担心,都会好的” 这类空泛安慰,而是用 “我知道你现在很害怕,换作是我也会紧张” 认可其情绪,让患者感受到被共情;二是 “共同参与日常小事”,根据患者体力状态,一起做简单的事(如整理房间、择菜、听喜欢的音乐、看老照片),这些小事能让患者感受到 “自己仍有价值”,转移对病情的过度关注;三是 “肢体情感传递”,对情绪低落的患者,可通过轻拍肩膀、握手、拥抱(若患者接受)等肢体接触传递关心,尤其对不善表达的患者,肢体语言比话语更能传递温暖。例如,一位晚期患者因疼痛不愿说话,家属每天陪他坐在阳台晒太阳,轻轻握住他的手,患者虽未多言,但情绪逐渐平静,不再频繁提及 “想死” 的念头。

针对不同阶段的心理问题,需 “个性化适配护理策略”,避免 “一刀切” 的干预方式,确保护理效果。治疗初期(确诊 1-2 个月),患者多处于 “否认 - 愤怒 - 恐惧” 阶段,护理重点是 “平稳度过情绪冲击”:对否认病情的患者,避免强行灌输 “你得了癌症”,而是用通俗语言解释检查结果(如 “现在胰腺有个小问题,需要治疗才能好转”),逐步引导接受;对愤怒的患者,允许其适度发泄情绪(如抱怨、哭泣),避免指责,待情绪平复后再沟通治疗方案。治疗中期(化疗、放疗期间),患者易因副作用(如脱发、乏力)、治疗效果不确定性产生焦虑,护理重点是 “缓解治疗相关焦虑”:如脱发患者可一起挑选假发、帽子,缓解外貌焦虑;定期向患者反馈治疗效果(如 “这次复查 CA199 下降了,说明治疗有效”),即使效果不明显,也需强调 “稳定就是进步”,避免患者因短期无变化放弃。晚期阶段,患者多因身体痛苦、对死亡恐惧出现绝望,护理重点是 “提升生活质量、接纳生命阶段”:优先通过止痛治疗缓解身体痛苦,再协助完成心愿(如见想见的人、看喜欢的风景),让患者感受到 “生命仍有意义”。例如,一位晚期患者希望能再看一次家乡的樱花,家属在医生评估身体允许后,带他回到家乡,患者看到樱花后露出了确诊后的第一个笑容,后续情绪明显好转。

专业心理干预是胰腺癌患者心理护理的 “重要补充”,尤其当出现严重心理问题(如重度抑郁、自杀倾向)时,需及时寻求专业帮助,避免延误干预。常用的专业干预方式包括:一是 “一对一心理咨询”,由心理医生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支持性心理治疗等,帮助患者调整负面认知(如纠正 “得了癌症就是等死” 的错误想法),找到应对压力的方法;二是 “药物干预”,若患者出现重度抑郁、焦虑,可在心理医生指导下使用抗抑郁药(如舍曲林)、抗焦虑药(如劳拉西泮),需严格遵医嘱用药,观察药物是否引发嗜睡、恶心等副作用,及时调整剂量;三是 “团体心理支持”,加入胰腺癌患者互助小组(线上或线下),让患者与有相似经历的人交流,分享治疗与情绪调节经验,感受到 “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种同伴支持往往比家属安慰更有效。例如,一位出现自杀倾向的患者,在心理医生每周 1 次的咨询与抗抑郁药物治疗下,同时加入病友群,2 个月后抑郁症状明显缓解,能主动配合治疗,甚至在群里鼓励其他病友。

家属在胰腺癌患者心理护理中需 “避免常见误区”,防止因不当方式加重患者心理负担,影响护理效果。常见误区包括:一是 “过度保护”,如不让患者做任何事(如 “你好好躺着,什么都不用管”),反而让患者觉得 “自己没用”,失去价值感,正确做法是在体力允许的前提下,鼓励患者参与简单家务或决策(如 “今天想吃什么,我们一起做”);二是 “回避负面情绪”,当患者表达恐惧、绝望时,家属常说 “别想太多”“开心点”,这种回避会让患者觉得 “不被理解”,正确做法是倾听后认可其情绪(如 “我知道你很难受,我会一直陪着你”),再逐步引导;三是 “过度焦虑传递”,家属因担心病情而情绪紧张(如唉声叹气、失眠),这种情绪会通过言行传递给患者,加重其焦虑,正确做法是家属先调整自身心态(如通过与医生沟通、寻求亲友支持缓解压力),再以平和的情绪陪伴患者。例如,一位家属最初因担心患者病情,每天愁眉苦脸,患者情绪也越来越差,后来家属通过加入家属互助群缓解压力,心态逐渐平和,患者感受到家属的变化,情绪也随之好转。

营造 “积极的心理支持环境” 能辅助心理护理,通过优化居家氛围、整合社会支持,为患者创造温暖、有希望的心理环境。环境调整要点包括:一是 “居家氛围优化”,保持家庭环境整洁、温馨,可摆放患者喜欢的绿植、照片,播放轻柔的音乐,避免在家中频繁讨论 “病情严重”“治疗费用” 等易引发焦虑的话题;二是 “整合社会支持”,邀请患者信任的亲友定期探望(如每周 1-2 次),通过聊天、陪伴传递关心,避免患者因长期封闭产生孤独感;若患者有宗教信仰,可尊重其信仰,允许宗教人士来访(如牧师、神父),通过信仰力量缓解心理压力;三是 “正向信息输入”,偶尔分享胰腺癌治疗进展(如 “新的靶向药上市了”)、康复案例(如 “和你情况类似的患者,已经带瘤生存 2 年了”),但需避免过度灌输 “正能量”,防止患者觉得 “只有自己没好” 而自卑。例如,一位患者家属在家中摆放了患者年轻时的照片与喜欢的兰花,同时邀请患者的老战友每周来聊天,患者情绪明显开朗,对治疗的信心也逐步提升。

总的来说,胰腺癌患者心理护理需遵循 “情绪识别先行、情感陪伴为基、专业干预为辅” 的原则,结合患者疾病阶段、性格特点个性化调整,家属需在专业指导下落实护理细节,同时关注自身心理状态,避免因长期照护导致 burnout(职业倦怠)。科学的心理护理不仅能改善患者情绪,还能提升治疗依从性与生活质量,让患者在面对胰腺癌时,不再是 “孤独的抗争”,而是有陪伴、有希望的前行。

本项目由北京医学检验学会发起,齐鲁制药公益支持

 

分享本文:
的头像

作者:

资深健康领域编辑,拥有10年健康资讯撰写经验,专注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

查看更多文章

网友评论

订阅健康资讯

定期获取最新健康资讯、专家建议和实用健康技巧

我们尊重您的隐私,不会向第三方分享您的信息

获取最新健康资讯

订阅我们的健康通讯,获取专业的健康建议和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