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联合筛查适合哪些人?
文章摘要
讲师:武翠玲,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
讲师:武翠玲,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
社区体检日,张阿姨拿着 “增强 CT+CA19-9” 的联合筛查申请单排队,旁边的小刘却只勾选了腹部超声:“阿姨,您怎么选这么多检查啊?我觉得做个超声就够了。” 张阿姨叹气:“我妈 50 岁就得过胰腺癌,不查细点不放心。” 这样的对话在体检现场很常见 —— 有人觉得联合筛查 “没必要”,有人却觉得 “必须做”,其实关键在于 “是否适合”。胰腺癌联合筛查不是 “一刀切” 的项目,只适合特定风险人群,普通健康人盲目跟风反而会增加负担,得先搞清楚自己是否在 “适合名单” 里。
首先,有胰腺癌家族史的人,绝对是联合筛查的 “重点对象”。这里说的家族史,得是直系亲属(父母、亲兄弟姐妹、子女)确诊过胰腺癌,尤其是亲属确诊时年龄还不到 55 岁。因为胰腺癌有一定遗传倾向,若家族里有年轻患者,说明可能存在易感基因,自身风险会比普通人高 3-5 倍。这类人别只做超声或单一肿瘤标志物检测,很容易漏掉早期小肿瘤,建议从 40 岁开始,每年做 “增强磁共振 + CA19-9” 联合筛查,要是发现异常,再加做超声内镜。比如张阿姨,从 40 岁坚持联合筛查,第 5 年发现胰腺上 1 厘米的小结节,及时切除后确诊为早期癌,现在恢复得和正常人一样。
患有慢性胰腺炎的人,也得把联合筛查提上日程。慢性胰腺炎就像胰腺的 “慢性伤口”,炎症反复刺激胰腺细胞,时间长了很可能发生癌变,风险比普通人高 10 倍以上。就算平时没什么症状,也不能只靠常规超声 “敷衍”,建议每年做 “增强 CT+CA19-9”,如果超声提示胰管扩张或有结节,还得进一步做超声内镜活检。之前有位患者,慢性胰腺炎 10 年,一直没做联合筛查,偶尔做次超声都说没事,后来出现腹痛再检查,胰腺癌已经到了晚期;而另一位患者坚持每年联合筛查,在患病第 8 年就发现早期肿瘤,手术治疗后至今没复发。
长期又烟又酒的人,也得考虑联合筛查。烟草里的尼古丁会直接损伤胰腺细胞,酒精代谢产生的乙醛更是 “致癌帮凶”,两种习惯加在一起,会让胰腺癌风险 “翻倍”。要是你吸烟史超过 20 年,每天至少抽 10 支,同时每天喝酒超过 2 两白酒(或 2 瓶啤酒),建议从 45 岁开始,每 2 年做一次 “增强 CT+CA19-9”。比如有位老烟民,吸烟 30 年、每天喝半斤白酒,48 岁时通过联合筛查发现胰腺尾部肿瘤,手术切除后彻底戒烟戒酒,现在身体越来越好;而另一位有同样习惯的人,觉得 “身体好不用查”,56 岁确诊胰腺癌晚期,只活了不到 1 年。
糖尿病多年且血糖控制差的人,也在联合筛查的 “适合名单” 里。糖尿病患者若患病超过 10 年,血糖还总忽高忽低,胰腺为了控制血糖会 “超负荷工作”,长期下来很可能出现细胞异常。这类人要是突然体重下降、腹痛,或者 CA19-9 升高,建议赶紧做 “增强 CT + 超声内镜” 联合筛查。比如有位糖尿病患者,患病 15 年血糖控制不好,通过联合筛查发现胰腺头部早期肿瘤,手术后不仅癌症好了,血糖也比以前容易控制了,这说明联合筛查不仅能防癌症,还能帮着管理基础病。
不过,普通健康人就没必要凑联合筛查的 “热闹” 了。要是你没家族史、没慢性病,平时不吸烟少喝酒,生活习惯也健康,每年做次腹部超声 + CA19-9 就够了。超声能初步看胰腺有没有明显肿块,CA19-9 能从血液里找线索,两者搭配既省钱又省事,完全不用额外做增强 CT、超声内镜这些 “高价项目”。比如小刘,每年就做基础筛查,连续 5 年都正常,既没花冤枉钱,也没耽误时间,胰腺健康得很。
还有类特殊人要注意:有胰腺良性病变的,得按病变类型选筛查方式。胰腺良性病变并非都需 “高强度筛查”,关键要区分恶变风险等级:黏液性囊腺瘤(MCN)和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IPMN)是明确的 “高危癌前病变”,前者好发于中年女性,若肿瘤直径>3cm、伴有壁结节或囊内分隔,恶变风险会显著升高;后者分为主胰管型、分支胰管型和混合型,主胰管型 IPMN 恶变率可达 50% 以上,且进展速度快。这类病变建议每半年做 “磁共振(MRCP)+ CA19-9 + 超声内镜(EUS)” 联合筛查 ——MRCP 能清晰显示胰胆管形态,判断肿瘤是否侵犯胆管或胰管;超声内镜可近距离观察肿瘤内部结构(如是否有实性成分、壁结节),还能通过细针穿刺获取囊液进行病理分析,进一步明确良恶性;CA19-9 则可辅助提示肿瘤活性,若指标持续升高,需警惕恶变可能。
而浆液性囊腺瘤(SCN)属于 “低危病变”,恶变率不足 1%,多为无症状的偶然发现,且生长缓慢,通常每年做次腹部超声 + CA19-9 即可满足监测需求。超声能定期观察肿瘤大小变化,若连续多年无明显增长,可适当延长筛查间隔至 1-2 年;CA19-9 则用于排除合并其他胰腺病变的可能。临床中曾有位 45 岁女士,体检发现胰腺尾部直径 2cm 的黏液性囊腺瘤,医生建议每半年联合筛查,前 2 年肿瘤无明显变化,第 3 年超声内镜发现囊内出现 0.3cm 壁结节,CA19-9 轻度升高,进一步穿刺活检提示 “交界性病变”,及时手术切除后病理证实为早期癌变,因干预及时,术后无需后续治疗,定期随访即可;而另一位 52 岁患者,查出主胰管型 IPMN 后未遵医嘱做联合筛查,仅每年做腹部超声,3 年后因腹痛就诊时,肿瘤已侵犯门静脉,确诊为局部晚期胰腺癌,错失根治机会。这两个案例充分说明,按病变类型选择筛查方式,对胰腺良性病变人群至关重要。
最后得说句实在话,就算你在 “适合名单” 里,具体筛查方案也得听医生的。医生制定方案时会综合评估多方面因素:除了病变类型,还会考虑患者年龄(年轻患者若为高危病变,可能需更密切监测)、身体基础状况(如是否有慢性肾病、造影剂过敏史)、检查耐受度(如老年人可能无法耐受长时间超声内镜操作)。比如怕辐射的人(如备孕女性、曾接受过多次放疗者),医生会用无辐射的磁共振替代增强 CT,避免电离辐射对身体的潜在影响;怕做超声内镜(担心恶心、咽部不适)的人,若病变为分支胰管型 IPMN 且无高危特征,医生可能会调整为 “增强 CT(低剂量)+ CA19-9 + CEA”,通过多标志物联合弥补单一影像学检查的不足;若患者有慢性肾病,无法使用含碘或钆造影剂,医生会选择 “腹部超声 + 超声内镜(无造影)+ CA19-9 + CEA”,通过超声内镜的精细观察和多标志物检测,确保筛查效果。
关键是跟医生说清楚你的病史(如是否有糖尿病、胰腺炎病史)、生活习惯(如是否吸烟饮酒),还有对检查的顾虑(如是否害怕疼痛、担心费用),让医生在 “精准监测” 和 “患者耐受度” 之间找到平衡,定制个性化方案。比如一位有焦虑症的患者,害怕超声内镜的侵入性操作,医生了解后,先为其安排磁共振和肿瘤标志物检测,若结果提示肿瘤稳定,可适当延长超声内镜检查间隔,同时配合心理疏导缓解焦虑,既保证了筛查的有效性,又减轻了患者的心理负担。
总的来说,胰腺癌联合筛查适合有早发胰腺癌家族史(一级亲属发病年龄<50 岁)、慢性钙化性胰腺炎(病史>5 年)、长期烟酒(吸烟≥20 包 / 年或饮酒≥10 年)、糖尿病多年且血糖控制差(糖化血红蛋白持续>7.0%),以及有高危胰腺良性病变(黏液性囊腺瘤、主胰管型 / 混合型 IPMN)的人;普通健康人(无上述任何高危因素,年龄<50 岁)不用盲目做,以免增加经济负担和不必要的检查风险(如造影剂过敏、内镜相关并发症)。搞清楚自己的风险等级,在医生指导下选对筛查方式和间隔,才能让联合筛查真正发挥 “早发现、早干预” 的作用,既不白花钱做无用检查,也不忽视潜在风险,为胰腺健康筑起 “防护墙”。
本项目由北京医学检验学会发起,齐鲁制药公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