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化疗副作用怎么缓解
文章摘要
讲师:李麦冬,安徽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治医师
讲师:李麦冬,安徽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治医师
化疗是治疗结直肠癌的重要手段之一,它通过药物杀死快速生长的癌细胞,帮助控制肿瘤理解用户请求- 请求是撰写一篇从肿瘤医生视角的科普文章,主题为结直肠癌化疗副作用的缓解方法。
、延长生存期,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达到治愈的目的。然而,化疗药物在攻击癌细胞的同时,也会不可避免地影响人体正常细胞,尤其是那些更新快的细胞,如骨髓、消化道黏膜、毛囊等。这就是副作用的来源。患者在接受化疗时,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疲乏、脱发、白细胞减少、口腔溃疡等症状。这些反应因人而异,轻重不一,但大多数都可以通过科学的管理得到有效缓解。作为肿瘤医生,我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用通俗的语言告诉大家:副作用并不可怕,提前了解、积极应对,就能让治疗过程更平稳、生活质量更高。
首先,我们来谈谈化疗中最常见的恶心和呕吐。这几乎是每位患者都会担心的“老大难”。化疗药物刺激大脑的呕吐中枢,或者直接作用于胃肠道,就会引发这种不适。症状通常在用药后几小时到几天内出现,分急性、延迟性和预期性三种。急性的是当天发作,延迟性可能持续几天,而预期性则是心理因素导致的“条件反射”。缓解的关键在于预防为主,配合治疗。
在化疗开始前,医生会根据药物的致吐风险等级,提前给予止吐药物。这些药物能阻断呕吐信号的传递路径,让大脑“听不到”恶心的指令。患者自己也可以从饮食入手。化疗当天尽量清淡饮食,避免油腻、辛辣、刺激性强的食物,如炸鸡、辣椒、咖啡等。少食多餐,每餐七分饱为宜。进食时保持坐姿或半卧位,吃完后不要立即躺下,至少间隔半小时,以防胃酸反流加重恶心。冷食往往比热食更容易接受,比如冰镇的酸奶、水果泥、凉粥。姜在民间被誉为“止吐小能手”,可以试着喝淡姜水或含一片新鲜姜片,但要注意适量,以免刺激胃黏膜。
如果已经出现呕吐,首要任务是防止脱水。每次呕吐后,用温开水漱口,清除口腔残留物,减少异味刺激。少量多次补液,每次喝一小口温水或电解质饮料,含在嘴里慢慢咽下,避免大口灌水引起再次呕吐。房间保持空气流通,远离厨房油烟味、香水味等容易诱发恶心的气味。放松心情也很重要,可以听轻音乐、深呼吸,或者想象自己置身于清新的海边,这些心理暗示能减轻预期性恶心。极少数情况下,呕吐剧烈无法进食,需要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通过静脉补液或调整止吐方案来控制。
接下来是腹泻,这在结直肠癌化疗中尤为突出,因为肠道本身就是化疗药物的“重灾区”。药物损伤肠黏膜上皮细胞,导致水分吸收障碍,大便次数增多、稀水样。轻度腹泻一天3-5次,重度可达10次以上,还可能伴随腹痛、脱水。管理腹泻的核心是“护肠、补液、调饮食”。
护肠首先要避免二次损伤。化疗期间暂停高纤维食物,如粗粮、芹菜、韭菜等,这些虽健康,但会加重肠道负担。改为低渣饮食:米汤、面条、蒸蛋羹、去皮苹果泥、香蕉泥等易消化食物。香蕉富含钾离子,能补充腹泻丢失的电解质;苹果泥中的果胶有收敛作用,能减慢肠道蠕动。烹调方式以蒸、煮、炖为主,避免油炸、烧烤。每次进食后记录大便次数和性状,方便医生判断是否需要药物干预。常用的止泻药能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它们通过减缓肠道蠕动或吸附水分来成型大便,但切忌自行购买,以免掩盖感染等严重问题。
补液是腹泻管理的命门。腹泻时水分和电解质流失快,容易出现口干、尿少、头晕。推荐口服补液盐,自制方法:1000毫升温开水加1茶匙盐(约5克)和2汤匙糖(约20克),搅拌均匀,分多次小口喝。市售的运动饮料也可适量替代,但注意选择低糖型。严重腹泻时,口服跟不上丢失速度,需要静脉补液,同时化验电解质,针对性纠正钾、钠异常。
值得提醒的是,腹泻持续或伴发热、血便,必须立即就医,排除感染性腹泻或肠道穿孔等并发症。化疗期间免疫力低,肠道细菌容易乘虚而入,此时抗生素可能成为“救火队员”,但必须由医生开具。
与腹泻相对的是便秘,有些化疗药物会减慢肠道蠕动,或因止痛药、止吐药联合使用导致大便干结。患者可能几天不解大便,伴腹胀、食欲下降。预防便秘从规律生活开始。每天早晨起床后喝一杯温开水,刺激胃肠反射,促进排便。饮食中适量增加可溶性纤维,如燕麦、红薯、梨等,但要循序渐进,避免突然增多导致腹胀。每天散步20-30分钟,轻轻按摩腹部,顺时针方向,能激活肠道蠕动。如果3天未解大便,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温和泻药,如乳果糖,它们通过软化大便、增加渗透压来通便,避免刺激性泻药导致腹泻反弹。
疲乏是化疗患者口中“永远说不完”的苦水。不同于普通劳累,它是一种深层次的虚弱感,睡觉也无法完全缓解。原因复杂:癌细胞消耗、化疗药物抑制骨髓、贫血、睡眠障碍、心理压力等叠加。管理疲乏要“量力而行、科学休息”。
首先,接受它、顺应它。化疗期间不必强迫自己像健康时那样忙碌,把重要的事放在体力最好的上午完成,下午留给休息。每天安排1-2次小睡,每次20-30分钟,避免超过1小时以防夜间失眠。运动看似矛盾,却是对抗疲乏的“良药”。从床边伸展开始,逐渐过渡到慢走、太极拳、瑜伽,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活动,分次完成即可。研究显示,规律运动能提高线粒体功能,增加能量产生。
营养支持同样关键。疲乏时食欲差,但不能“躺平”。高蛋白食物如鸡蛋、鱼、豆腐能修复组织、补充能量。少量多次进餐,每2-3小时吃一点坚果、酸奶,避免空腹。缺铁性贫血是疲乏元凶之一,化疗间歇期可适量吃动物肝脏、红肉、菠菜,但需搭配维生素C促进吸收。心理疲乏也不容忽视,加入病友支持小组,分享经历,能减轻孤独感。必要时,医生会开具促红细胞生成素或输血来纠正贫血,从根源上改善疲乏。
脱发是化疗最直观的“标记”,往往让患者产生巨大心理落差。化疗药物干扰毛囊细胞分裂,头发、眉毛、腋毛等可能在治疗后2-3周开始脱落。好消息是,脱发几乎都是可逆的,停药后3-6个月新发长出,且质地可能更柔软。
心理建设是第一步。提前剃短发或光头,能减少脱发时的狼狈感,也方便清洁。化疗期间用温和洗发水,少用吹风机、染发剂,避免牵拉。外出戴遮阳帽、假发或围巾,既防晒又美观。头皮按摩能促进血液循环,但力度要轻。少数患者选择冷帽技术,在化疗时降低头皮温度,减少药物到达毛囊,但需专业设备支持。
白细胞减少是化疗最需要警惕的副作用之一,因为它直接削弱免疫力,增加感染风险。化疗药物抑制骨髓造血,白细胞在用药后7-14天降至最低谷,称为“粒缺期”。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也可能低热、咽痛、咳嗽。预防感染是重中之重。
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刷牙用软毛牙刷、避免用牙签剔牙以防牙龈出血。饮食上,生熟分开,蔬菜水果洗净去皮,肉类煮熟透。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如超市、电影院。家中每天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监测体温,每天早晚各一次,超过38℃立即就医。医生会在粒缺期根据血常规结果,决定是否使用升白细胞药物,这些药物能刺激骨髓再生,通常皮下注射,效果在几天内显现。严重粒缺时,可能需要住院保护性隔离,直到白细胞回升。
口腔溃疡是另一块“硬骨头”。化疗药物损伤口腔黏膜,出现红肿、疼痛、小溃疡,进食说话都困难。预防从化疗前开始,检查牙齿,治疗龋齿、牙周炎。化疗期间用软毛牙刷,温水刷牙,避免含酒精漱口水。含冰块或冰水能收缩血管,减少药物渗入黏膜。溃疡一旦出现,保持口腔湿润最重要。生理盐水漱口(1茶匙盐加250毫升温水),每天4-6次,能清洁创面、减轻炎症。局部涂抹保护剂,形成一层膜,隔离刺激。饮食改流质或半流质:牛奶、粥、蒸蛋,避免酸辣、过烫、粗糙食物。疼痛明显时,医生会开具含麻醉成分的漱口液或喷剂,快速缓解。
手足综合征是某些化疗药物特有的副作用,表现为手掌足底红肿、刺痛、脱皮,严重时影响行走和抓握。早期表现为麻木刺痛,像“针扎”,后期皮肤硬化、皲裂。防护措施包括:化疗前避免手足外伤,穿宽松棉袜、软底鞋。每天用温水泡手足10分钟,轻轻按摩,促进循环。涂抹无香料保湿霜,保持皮肤柔软。避免高温(如热水澡、暖手宝)和摩擦(如提重物、长时间行走)。症状明显时,医生会调整化疗剂量或加用维生素B6,多数患者在停药后逐渐恢复。
周围神经毒性表现为指端麻木、刺痛、感觉异常,像戴了手套袜子。寒冷刺激会加重,故冬季注意保暖,手套、围巾不可少。避免赤脚行走,防止烫伤、冻伤而不自知。每天做手指操、足部按摩,改善血液循环。医生可能会加用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帮助修复神经髓-sheath。
贫血在结直肠癌患者中本就常见,化疗进一步加重。症状包括乏力、心慌、气短、头晕。定期血常规监测是基础。饮食补铁同时补叶酸、维生素B12:瘦肉、动物血、绿叶菜、坚果。严重贫血时,输红细胞悬液能快速改善携氧能力,患者常形容“像换了个人”。
血小板减少增加出血风险,表现为皮肤淤点、牙龈出血、鼻衿。避免碰撞、剧烈运动,用电动剃须刀代替刀片。便秘时勿用力排便,以防痔疮出血。血小板低于一定值时,需输注血小板悬液,同时查找消耗原因。
化疗间歇期是身体修复的黄金窗口。患者应抓住机会加强营养、适度锻炼、规律作息。记录每周期的副作用类型、程度、持续时间,形成“副作用日记”,下次化疗时医生可据此微调方案。心理支持贯穿始终。癌症诊断本就带来恐惧,化疗副作用雪上加霜。家属的陪伴、病友的经验、专业心理咨询都能减轻负担。记住:化疗是暂时的,副作用也是暂时的,坚持完成疗程,换来的是更长的健康时光。
最后,我想说,化疗副作用的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需要医患配合、个体化调整。患者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治疗团队的一员。提前了解可能出现的反应,准备好应对策略,就能把副作用的影响降到最低。化疗结束后,许多患者回顾这段历程,会发现自己比想象中坚强。希望每位结直肠癌患者都能顺利度过化疗,迎接阳光。
本项目由北京医学检验学会发起,齐鲁制药公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