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健康,关注健康养生网 - 您身边的健康顾问

首页 国内健康 恒健相伴:肺癌患者康复期长期健康生活方式养成与持续维护管理指南

恒健相伴:肺癌患者康复期长期健康生活方式养成与持续维护管理指南

2025-11-16 12:18:25
阅读量:2456
健康养生网

文章摘要

讲师:孙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区肿瘤科副主任医师  

讲师:孙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区肿瘤科副主任医师  

“医生反复叮嘱要清淡饮食,可看到家人吃红烧肉还是忍不住;原本坚持每天散步,降温后就懒得出门,宅家刷手机成了常态;夜里总忍不住刷短视频到凌晨,第二天又因没精神错过康复训练……” 康复期的老周看着体重秤上上升的数字,无奈地发现,那些在治疗期间坚持的健康习惯,正慢慢被 “老毛病” 取代。在肺癌康复过程中,很多患者都会面临类似的困境:治疗期能严格遵守健康要求,可一旦进入长期康复阶段,就难以抵抗不良习惯的诱惑,导致康复效果打折扣,甚至增加健康风险。科学的肺癌患者康复期长期健康生活方式养成与持续维护管理,不是 “短期突击式改变”,而是通过循序渐进的习惯培养、个性化的方案制定、长效的监督机制,让健康生活方式融入日常,成为 “自然而然的选择”,为长期康复筑牢健康根基。

先明确:为何康复期要重视长期健康生活方式养成与维护?

肺癌患者康复期长期健康生活方式养成与持续维护管理的核心,是 “以健康习惯为基础,通过长期坚持降低复发风险、提升生活质量,实现‘带瘤生存’或‘无瘤长期健康’”。康复期不是 “治疗的终点”,而是 “长期健康管理的起点”—— 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熬夜、高脂饮食)是肺癌发病与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而长期坚持健康生活方式,能增强免疫力、改善肺功能、调节心理状态,从根本上降低复发与并发症风险;同时,健康生活方式能让患者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与精神面貌,更有精力参与社交、回归工作,真正实现 “有质量的长期康复”。科学的管理能让健康习惯从 “被动遵守” 变为 “主动坚持”,为长期健康保驾护航。

从疾病预防来看,健康习惯是 “降低复发风险的‘防护盾’”。研究表明,肺癌康复患者若长期吸烟、饮食不健康、缺乏运动,复发风险会比坚持健康生活方式的患者高出 30%-50%;而戒烟、均衡饮食、规律运动能增强免疫系统功能,及时清除体内异常细胞,减少复发隐患;同时,健康生活方式能改善肺功能,减少肺部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避免因并发症影响康复。

从身体状态来看,健康习惯是 “维持康复效果的‘助推器’”。治疗期通过治疗与短期健康管理改善的身体状态(如体力恢复、肺功能提升),若缺乏长期健康习惯维护,容易逐渐倒退(如体力下降、气短加重);而长期坚持运动能保持肌肉力量与心肺功能,均衡饮食能为身体提供持续的营养支持,规律作息能让身体得到充分修复,这些习惯能让康复效果得以巩固,甚至持续提升。

从生活质量来看,健康习惯是 “提升幸福感的‘调味剂’”。长期坚持健康生活方式的患者,往往精力更充沛、情绪更稳定、社交更活跃 —— 规律运动能促进内啡肽分泌,改善情绪;均衡饮食能提升食欲与身体舒适度;规律作息能减少疲劳感,让患者有更多精力参与喜欢的活动(如旅游、养花),这些都能显著提升生活质量,让康复期不再是 “单调的养病”,而是 “有活力的生活”。

分模块:肺癌患者康复期长期健康生活方式养成与持续维护管理的核心内容

肺癌患者康复期长期健康生活方式养成与持续维护管理需围绕 “饮食、运动、作息、心理、戒烟限酒” 五大核心维度展开,从 “科学养成、长期维护、灵活调整” 三个层面,帮助患者建立并坚持健康生活方式,这是管理的关键。

模块一:健康饮食方式养成与维护 ——“吃对每一口,为康复供能”

饮食是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础,需通过 “均衡营养、规律饮食、个性化调整”,养成长期健康的饮食习惯,这是肺癌患者康复期长期健康生活方式养成与持续维护管理的基础。

• 1. 核心饮食原则:均衡、多样、易消化

康复期饮食需遵循三大原则,确保营养充足且不增加身体负担:

◦ 均衡营养,重点补充

保证蛋白质、维生素、膳食纤维、优质脂肪的均衡摄入 —— 蛋白质优先选择优质蛋白(如鱼、虾、鸡胸肉、鸡蛋、牛奶、豆制品),每天摄入量按 “每公斤体重 1.2-1.5g” 计算(如 60kg 患者每天需 72-90g 蛋白质),助力身体修复与免疫力提升;维生素与膳食纤维从新鲜蔬果中获取(每天蔬菜 300-500g,水果 200-350g),选择深色蔬菜(如菠菜、西兰花、胡萝卜)与低 GI 水果(如苹果、梨、蓝莓),促进肠道蠕动,减少便秘;优质脂肪选择坚果(每天 10-15g)、橄榄油等,避免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高脂食物;

◦ 饮食多样,避免单调

每天食材种类尽量丰富(至少 12 种,每周 25 种以上),如早餐搭配 “鸡蛋 + 牛奶 + 全麦面包 + 小番茄”,午餐 “杂粮饭 + 清蒸鱼 + 炒时蔬 + 豆腐汤”,晚餐 “小米粥 + 鸡肉炒菌菇 + 凉拌黄瓜”,避免长期吃同一种食物导致营养不均衡;

◦ 清淡易消化,减少刺激

烹饪方式以蒸、煮、炖、炒为主,避免煎、炸、烤、腌制(如咸菜、腊肉),减少盐(每天不超过 5g)、糖(每天不超过 25g)、油(每天 25-30g)的摄入;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花椒、芥末)、生冷食物(如冰水果、刺身),减少胃肠刺激,尤其对化疗后胃肠功能较弱的患者,更需注意饮食温和。

• 2. 饮食习惯养成:从 “刻意控制” 到 “自然遵循”

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将健康饮食原则转化为日常习惯:

◦ 规律三餐,定时定量

固定三餐时间(如早餐 7:00-8:00,午餐 12:00-13:00,晚餐 18:00-19:00),避免饥一顿饱一顿或暴饮暴食;每餐吃到 “七分饱”(感觉不饿但还能再吃一点时停止),晚餐可适当减量(比午餐少 1/3),避免睡前腹胀影响睡眠;若两餐间隔时间长(如上午 10 点、下午 3 点),可补充健康加餐(如 1 杯酸奶、1 小把坚果、1 个水果),避免过度饥饿导致下一餐过量;

◦ 场景化调整,应对诱惑

面对 “想吃不健康食物” 的诱惑时,用 “替代法” 应对 —— 想吃红烧肉时,用 “清蒸排骨” 替代(满足吃肉欲望,减少油脂摄入);想吃甜食时,用 “烤红薯、水果” 替代(补充甜味,增加膳食纤维);家人聚餐时,提前告知 “需要清淡饮食”,让家人配合准备健康菜品,避免因 “不好意思拒绝” 摄入不健康食物;

◦ 记录与反馈,强化习惯

初期可记录 “饮食日记”,每天记录三餐食物种类与摄入量,每周回顾并调整(如发现蔬菜摄入不足,下周增加蔬菜种类);若体重持续下降或上升,及时咨询营养科医生,调整饮食方案,通过 “记录 - 反馈 - 调整”,逐步强化健康饮食习惯。

• 3. 长期维护:根据康复阶段与身体状态调整

不同康复阶段与身体状态,饮食需灵活调整,避免 “一成不变”:

◦ 康复早期(术后 / 治疗后 1-3 个月)

胃肠功能较弱,饮食以 “细软、易消化” 为主(如粥、烂面条、蒸蛋、豆腐),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若存在吞咽困难,可将食物打成泥状(如蔬菜泥、肉泥),避免呛咳;

◦ 康复中期(3-6 个月)

身体状态好转,可逐步增加食物种类与硬度(如杂粮饭、炒菜),但仍需避免油腻、辛辣;若出现便秘,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燕麦、芹菜、火龙果),多喝水(每天 1500-2000ml);

◦ 康复后期(6 个月以上)

饮食接近正常,但需长期坚持健康原则;若合并其他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需在营养师指导下调整饮食(如糖尿病患者控制主食量,选择低 GI 食物;高血压患者严格限盐);

◦ 特殊情况调整

出现感冒、感染等不适时,饮食以 “清淡、高营养” 为主(如鸡汤、蔬菜粥、鸡蛋羹),帮助身体恢复;化疗后出现口腔溃疡时,避免过烫、过硬食物,选择温凉、细软的食物(如酸奶、米糊),减轻疼痛。

模块二:规律运动习惯养成与维护 ——“动出好体力,为康复赋能”

运动能增强体力、改善肺功能、调节情绪,需通过 “循序渐进、个性化计划、长期坚持”,养成规律运动习惯,这是肺癌患者康复期长期健康生活方式养成与持续维护管理的核心。

• 1. 运动原则:安全第一,量力而行

康复期运动需遵循三大原则,避免运动损伤:

◦ 循序渐进,从低强度开始

初期选择低强度运动(如慢走、呼吸训练、太极),每天 10-15 分钟,每周 3-4 次;身体适应后逐步增加运动强度与时间(如慢走速度从每分钟 60 步增至 80 步,时间从 15 分钟增至 30 分钟),避免突然进行高强度运动(如快跑、高强度力量训练)导致体力不支或损伤;

◦ 个性化选择,适配身体状态

根据自身身体状态选择运动类型 —— 肺功能较差、气短明显的患者,优先选择呼吸训练(如腹式呼吸、缩唇呼吸)、慢走、太极;体力较好、无明显气短的患者,可增加游泳、骑自行车、轻度力量训练(如举小哑铃);避免选择需要憋气、剧烈对抗的运动(如潜水、篮球、足球),减少肺部负担;

◦ 关注身体反应,及时调整

运动时监测身体反应,若出现气短加重、胸痛、头晕、心慌等不适,立即停止运动,休息后缓解再继续;若不适持续,及时就医;运动后注意拉伸(如腿部、肩颈拉伸),每次 5-10 分钟,减少肌肉酸痛。

• 2. 运动习惯养成:从 “被动执行” 到 “主动坚持”

通过 “计划制定、场景融入、激励机制”,让运动成为日常习惯:

◦ 制定个性化运动计划

结合生活作息制定可执行的计划(如 “每天早上 7:30-8:00 慢走 20 分钟,晚上 19:00-19:15 呼吸训练”),将运动时间固定在 “不易被打扰的时段”(如家人早餐前、孩子放学后),避免因 “没时间” 放弃;计划中明确运动类型、时间、强度,避免 “随意运动”;

◦ 融入日常生活,减少阻力

将运动融入日常场景,降低坚持难度 —— 如买菜时选择步行而非骑车,看电视时做 “坐姿抬腿”“手臂拉伸”,饭后和家人一起散步 10 分钟,通过 “碎片化运动” 积累运动量,避免因 “需要专门腾出时间” 而放弃;

◦ 建立激励机制,强化坚持

设立 “运动目标与奖励”(如 “连续运动 1 周,奖励自己一本喜欢的书”“每月运动 20 天,和家人去公园野餐”),通过正向奖励增强运动动力;加入 “运动打卡群”(如病友群、家人群),每天打卡分享运动情况,通过同伴监督与鼓励,提升坚持率;

• 3. 长期维护:应对变化,灵活调整

面对天气变化、身体不适等情况,需灵活调整运动计划,避免 “因外部因素中断”:

◦ 天气变化调整

雨天、高温、雾霾天,将户外运动改为室内运动(如室内踏步、瑜伽、呼吸训练、使用跑步机);寒冷天气户外运动时,注意保暖(戴帽子、围巾、手套),避免受凉引发呼吸道不适;

◦ 身体不适调整

感冒、发烧时,暂停运动,待身体恢复后再逐步恢复(从低强度、短时间开始);术后伤口未完全愈合或出现并发症(如肺栓塞)时,遵医嘱暂停运动,待医生评估允许后再开始;

◦ 季节变化调整

夏季运动选择早晚凉爽时段(如早上 6:30-7:30,晚上 19:30-20:30),避免正午高温;冬季运动可适当增加热身时间(从 5 分钟增至 10 分钟),避免肌肉僵硬导致损伤。

模块三:规律作息习惯养成与维护 ——“睡好每一觉,为康复充电”

规律作息能让身体得到充分修复,需通过 “固定作息、优化睡眠环境、调整睡前习惯”,养成长期规律的作息习惯,这是肺癌患者康复期长期健康生活方式养成与持续维护管理的重要补充。

• 1. 作息核心原则:固定时间,充足睡眠

康复期作息需遵循两大原则,确保睡眠质量与身体修复:

◦ 固定作息时间,建立生物钟

每天固定起床时间(如早上 6:30,即使周末也不晚于 7:30),固定入睡时间(如晚上 22:00-22:30),避免 “工作日早睡早起,周末熬夜晚起” 打乱生物钟;每天睡眠时间保持 7-8 小时,避免不足 6 小时或超过 9 小时,减少疲劳感与困倦;

◦ 白天适度活动,促进夜间睡眠

白天保持适度活动(如运动、散步、做家务),避免白天长时间卧床或午睡过久(午睡时间控制在 20-30 分钟,下午 3 点前结束),避免夜间入睡困难;

• 2. 作息习惯养成:从 “混乱” 到 “规律”

通过 “逐步调整、睡前放松、环境优化”,养成规律作息:

◦ 逐步调整作息,避免突变

若当前作息混乱(如凌晨 1 点睡、上午 10 点起),不要突然改变,每天将入睡时间提前 15 分钟、起床时间提前 15 分钟,逐步调整至目标作息(如 22:30 睡、6:30 起),避免身体不适;

◦ 建立 “睡前放松流程”

睡前 1 小时开始 “放松流程”—— 关闭电子设备(手机、电脑、电视,避免蓝光刺激),用温水泡脚(水温 38-40℃,泡 10-15 分钟),听轻柔音乐(如钢琴曲、自然音效),或进行深呼吸训练(吸气 4 秒、屏息 7 秒、呼气 8 秒),让身体与大脑逐步放松,为入睡做准备;

◦ 优化睡眠环境,减少干扰

卧室保持安静、黑暗、凉爽(温度 18-22℃,湿度 40%-60%),使用遮光窗帘、耳塞(若环境嘈杂);床品选择柔软透气的纯棉材质,床垫硬度适中(避免过软或过硬);卧室仅用于睡眠,不放置工作文件、电子设备,避免 “卧室 = 工作 / 娱乐空间” 的联想,让身体进入卧室就产生 “该睡觉” 的条件反射;

• 3. 长期维护:应对睡眠问题,及时调整

长期作息维护中,若出现睡眠问题(如失眠、夜醒),需及时调整,避免问题恶化:

◦ 应对失眠

若躺下 30 分钟仍未入睡,不要强迫自己 “必须睡着”,可起床到客厅做简单的放松活动(如看纸质书、听音乐),待有睡意再回到床上;避免因 “失眠焦虑” 导致更难入睡;若失眠持续超过 2 周,咨询医生,必要时使用短期助眠药物,避免长期失眠影响健康;

◦ 应对夜醒

夜间醒来时,保持安静,避免看时间、刷手机,通过深呼吸、冥想帮助再次入睡;若因口干、气短醒来,可在床头准备温水、便携氧气瓶(医生评估需吸氧者),减少因 “起身找物品” 打断睡眠;

◦ 应对季节与环境变化

夏季炎热时,使用空调保持卧室凉爽(避免直吹),可在床头放一杯温水缓解口干;冬季干燥时,使用加湿器保持湿度,避免呼吸道干燥导致夜醒;

本项目由北京医学检验学会发起,齐鲁制药公益支持

 

分享本文:
的头像

作者:

资深健康领域编辑,拥有10年健康资讯撰写经验,专注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

查看更多文章

网友评论

订阅健康资讯

定期获取最新健康资讯、专家建议和实用健康技巧

我们尊重您的隐私,不会向第三方分享您的信息

获取最新健康资讯

订阅我们的健康通讯,获取专业的健康建议和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