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确诊需要做哪些检查?
文章摘要
讲师:周明苒,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区肿瘤科主治医师
讲师:周明苒,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区肿瘤科主治医师
一、先理清:筛查发现异常≠确诊胃癌,还需这些 “确诊检查”
不少人在胃癌筛查中看到 “胃黏膜异常”“可疑病灶”,就慌着认为 “自己得了胃癌”,其实筛查只是 “初步提示风险”,要确诊还需进一步检查 —— 就像看到 “疑似脚印” 不能确定是谁留下的,得通过更多线索验证,胃癌确诊也需要 “多层检查” 结合,才能精准判断是否为癌、癌的类型和程度。
临床中,约 60% 的筛查异常者,经确诊检查后排除胃癌,只是良性病变;而剩下 40% 确诊的患者,也因及时做了规范检查,明确了分期,为后续治疗争取了时间。比如 58 岁的周先生,筛查胃镜发现胃窦部可疑凹陷,初步怀疑胃癌,后续通过病理活检、增强 CT 等检查,不仅确诊为早期胃腺癌,还明确无转移,很快通过内镜手术治愈。可见,确诊检查不是 “多余步骤”,而是为了避免误判、精准诊疗,必须按流程完成。
下面这些检查是胃癌确诊的 “核心项目”,不同检查有不同作用,有的看细胞是否癌变,有的看癌是否转移,共同构成确诊的 “证据链”,缺一不可。
二、第一类:“病理活检”—— 确诊胃癌的 “金标准”,看细胞是否癌变
不管筛查中发现多明显的病灶,最终是否为胃癌,都得靠病理活检判断 —— 它就像 “显微镜下的审判”,通过观察细胞形态,确定是否有癌细胞、癌细胞的类型,是胃癌确诊最关键的一步。
1. 胃镜下活检:从病灶取组织,直接找癌细胞
这是病理活检最常用的方式,通常在做诊断性胃镜时同步进行。医生会通过胃镜观察胃内病灶的位置、大小、形态,然后用活检钳取一小块病灶组织(约米粒大小),送到病理科染色、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是否有癌变特征。
比如发现胃黏膜有 “不规则隆起”,医生会在隆起的不同部位取 2-3 块组织,避免因取样局限漏诊;若病灶较小(如早期小肿瘤),可能需要取更多组织,确保能找到明确的细胞证据。一般活检后 3-5 天出结果,若发现癌细胞,就能确诊胃癌,并明确病理类型(如腺癌、鳞癌)和分化程度(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这些信息直接决定后续治疗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少数情况下可能出现 “假阴性”(实际是癌但活检没取到癌细胞),比如病灶位置隐蔽、取样较浅,这时医生会建议 1-2 个月后复查胃镜,再次活检,避免漏诊。
2. 免疫组化检查:进一步明确癌细胞 “身份”,指导治疗
若常规病理活检能明确诊断,一般不需要额外做免疫组化;但如果癌细胞形态不典型,难以判断类型,或需要明确是否适合靶向治疗(如 HER2 阳性胃癌),就需要做免疫组化检查。
它通过特殊抗体标记癌细胞表面的蛋白,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有 “阳性反应”—— 比如 HER2 免疫组化阳性,说明癌细胞表面有 HER2 蛋白,适合用曲妥珠单抗等靶向药物;若为阴性,则不适合这类靶向治疗。免疫组化检查不仅能帮医生更精准判断癌细胞类型,还能为后续 “个体化治疗” 提供依据,避免盲目用药。
三、第二类:“影像学检查”—— 看胃癌是否转移,确定分期
确诊胃癌后,还需要通过影像学检查判断癌是否侵犯胃壁深层、是否转移到周围器官或远处,这就是 “分期检查”—— 不同分期的胃癌,治疗方法和预后差异很大,比如早期胃癌可能只需手术,晚期转移胃癌则需化疗 + 靶向治疗,分期不准会导致治疗方案错误。
1. 增强 CT:查胃壁侵犯和周围转移,最常用的分期检查
增强 CT 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能清晰显示胃壁的厚度、肿瘤侵犯的深度(比如是否穿透胃壁全层),还能看到胃周围的淋巴结是否肿大(可能转移)、肝脏、胰腺等周围器官是否有转移病灶。
比如早期胃癌在增强 CT 上可能只表现为 “胃壁局部增厚”,无淋巴结和器官转移;进展期胃癌则可能看到 “胃壁全层侵犯”“胃周淋巴结肿大”;若出现肝脏上的圆形病灶,可能是肝转移。增强 CT 检查方便、无创,是胃癌分期的 “首选检查”,大多数患者确诊后都会先做这项检查,初步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2. 胃镜超声(EUS):查胃壁深层侵犯,比 CT 更精准
胃镜超声是将超声探头装在胃镜前端,插入胃内后,既能观察胃黏膜表面的病灶,又能通过超声看到胃壁的分层结构,判断肿瘤侵犯胃壁的深度(比如侵犯黏膜层、肌层还是浆膜层),还能发现胃周围较小的淋巴结转移,比增强 CT 更精准。
比如有的胃癌在 CT 上看似只侵犯胃壁浅层,胃镜超声却发现已侵犯到肌层,这时分期会更准确,治疗方案也会相应调整(比如需要更彻底的手术)。胃镜超声尤其适合早期胃癌或怀疑有胃壁深层侵犯的患者,能为手术范围的确定提供重要依据,比如判断是否适合内镜下切除(早期)或需要胃部分切除(进展期)。
3. PET-CT:查远处转移,适合怀疑晚期的患者
PET-CT 通过注射含葡萄糖的显像剂,利用癌细胞 “代谢葡萄糖快” 的特点,在影像上显示出高代谢的病灶,能发现全身范围内的远处转移,比如肺部、骨骼、脑部的转移,比增强 CT 更全面,但费用较高,一般不作为常规检查。
通常只有增强 CT 怀疑有远处转移,或肿瘤标志物(如 CEA、CA19-9)明显升高(提示可能转移),才会建议做 PET-CT。比如一位患者增强 CT 发现肺部有可疑病灶,不确定是否为转移,做 PET-CT 后明确是肺转移,确诊为晚期胃癌,及时调整为化疗 + 免疫治疗方案,避免了不必要的手术。
四、第三类:“肿瘤标志物”—— 辅助诊断和监测,不能单独确诊
肿瘤标志物是血液中可能由癌细胞分泌的物质,比如 CEA、CA19-9、CA72-4,这些指标升高可能提示胃癌,但不能单独用来确诊 —— 因为良性胃病(如胃炎、胃溃疡)也可能导致指标轻度升高,而部分早期胃癌患者的肿瘤标志物也可能正常,所以它更多是 “辅助检查”,用于确诊后的监测或治疗效果评估。
比如一位胃癌患者确诊时 CA19-9 明显升高,手术治疗后指标逐渐下降到正常,说明治疗有效;若后续复查时指标再次升高,可能提示肿瘤复发或转移,需要进一步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查简单、无创,只需抽血,常作为胃癌患者治疗后复查的项目,帮助医生监测病情变化,但不能作为确诊的依据,确诊仍需靠病理活检。
五、第四类:“其他检查”——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补充确诊信息
除了上述核心检查,医生还可能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建议做其他检查,补充确诊信息,确保诊疗方案精准。
1. 腹腔镜检查:查腹腔内转移,评估手术可行性
腹腔镜是通过在腹部打小孔,插入镜头观察腹腔内的情况,能发现腹腔内的微小转移病灶(如腹膜转移),这些病灶可能在 CT 上看不到,却会影响手术的可行性 —— 比如若发现腹膜转移,说明胃癌已到晚期,不适合手术,需选择非手术治疗。
腹腔镜检查属于微创检查,适合增强 CT 未发现远处转移,但怀疑有腹腔内转移的患者,能避免因漏诊腹膜转移而进行无效手术,减少患者痛苦和风险。
2. 消化道造影(钡餐):辅助看胃形态,适合不耐受胃镜的患者
消化道造影通过口服钡剂,在 X 线下观察钡剂在胃内的充盈情况,能看到胃的形态、蠕动情况,以及是否有充盈缺损(可能是肿瘤)、龛影(可能是溃疡型肿瘤)。但它不能取组织活检,也不能判断细胞是否癌变,只能作为辅助检查,适合因严重心肺疾病不耐受胃镜的患者,初步了解胃内病变情况,再结合其他检查判断。
六、确诊流程:按 “先病理、再分期” 的顺序来,不盲目做检查
胃癌确诊不是 “想到什么查什么”,而是有明确的流程,一般按 “先明确是否为癌(病理活检),再明确病情严重程度(分期检查)” 的顺序,避免盲目做检查,浪费时间和费用。
第一步:做诊断性胃镜 + 活检,必要时加免疫组化,明确是否为胃癌及病理类型;
第二步:若确诊胃癌,做增强 CT + 胃镜超声,初步判断分期;
第三步:若怀疑有远处转移,做 PET-CT;若怀疑腹腔转移,做腹腔镜;
第四步:治疗前复查肿瘤标志物,作为后续监测的 baseline(基线)。
比如一位患者的确诊流程:先做胃镜活检确诊为胃腺癌,再做增强 CT 和胃镜超声,判断为 T2N1M0(肿瘤侵犯肌层,有 1-2 个区域淋巴结转移,无远处转移),属于 Ⅱ 期,无需做 PET-CT 和腹腔镜,直接制定 “胃部分切除 + 术后化疗” 的方案,治疗后定期复查肿瘤标志物和 CT,监测病情。
七、总结:确诊胃癌需 “病理 + 分期” 结合,规范检查才精准
总的来说,胃癌确诊需要 “病理活检”(确定是否为癌、类型)和 “影像学检查”(确定分期、转移)结合,前者是 “金标准”,后者是 “分期依据”,两者缺一不可。肿瘤标志物、腹腔镜等检查则根据病情需要选择,辅助完善诊疗信息。
很多人担心确诊检查繁琐、痛苦,其实现在的检查越来越精准和微创,比如无痛胃镜、微创腹腔镜,能大幅降低不适;而且规范检查能避免误判和漏诊,为后续治疗争取最佳时机,比 “害怕检查而延误” 更重要。
如果你或身边人筛查发现胃部异常,别恐慌也别逃避,按医生建议的流程做确诊检查,明确病情后才能制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这才是对健康最负责的态度。
本项目由北京医学检验学会发起,齐鲁制药公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