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性胃癌的免疫治疗?
文章摘要
讲师:孙峰,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南区(滨湖院区)肿瘤科主任医师
讲师:孙峰,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南区(滨湖院区)肿瘤科主任医师
同样是转移性胃癌患者,老张在化疗失败后用了免疫治疗,病情稳定了 1 年;而老李初诊时就用免疫治疗,效果却不理想。这让很多患者疑惑:“到底什么时候用免疫治疗才好?是早用好还是晚用好?” 其实,转移性胃癌免疫治疗的时机选择,没有 “统一答案”,核心是 “匹配患者个体情况与治疗目标”,不同分子特征、不同治疗阶段的患者,最佳介入时机差异显著,需结合多方面因素综合判断。
一线治疗时机:符合 “优势人群” 特征,可优先考虑
对于初诊的转移性胃癌患者,若符合 “免疫治疗优势人群” 特征(如存在特定分子标志物、身体状态良好),免疫治疗可作为一线治疗选择,甚至能实现 “快速控瘤、长期获益” 的效果,避免因延误最佳时机导致病情进展。
适合一线使用免疫治疗的情况主要有两类:一是存在明确优势分子标志物的患者,如 MSI-H/dMMR、EBV 阳性,或 PD-L1 高表达(CPS≥10)。这类患者使用免疫治疗单药或联合化疗,效果优于单纯化疗 —— 临床研究显示,MSI-H/dMMR 型转移性胃癌患者一线使用 PD-1 抑制剂单药,客观缓解率可达 45% 以上,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超过 10 个月;PD-L1 高表达患者一线使用免疫治疗联合化疗,中位生存期比单纯化疗延长 3-4 个月。例如,一位初诊的 MSI-H 型转移性胃癌患者,一线选择 PD-1 抑制剂单药治疗,3 个月后病灶缩小 50%,病情稳定 2 年以上。二是无法耐受化疗的初诊患者,如老年患者(年龄超过 75 岁)、合并严重基础疾病(如严重心肺功能不全),无法承受化疗的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可选择免疫治疗单药,以 “温和控瘤、改善生活质量” 为目标。需要注意的是,若初诊患者无优势分子标志物、身体状态良好,仍建议优先选择化疗或化疗联合靶向治疗,待后续治疗失败后再考虑免疫治疗,避免盲目一线使用导致效果不佳。
二线及后线治疗时机:化疗失败后的 “重要补救选择”
对于接受过 1-2 线化疗后出现耐药或不耐受的转移性胃癌患者,免疫治疗是重要的 “补救选择”,此时使用能为部分患者延长生存期,尤其适合无明确靶向治疗靶点的患者,避免因无有效治疗方案导致病情快速进展。
二线及后线使用免疫治疗的核心优势在于:经过前期化疗,部分患者的肿瘤免疫微环境可能发生改变,免疫治疗的敏感性可能提高;同时,免疫治疗副作用与化疗无交叉,能避免与化疗副作用叠加,提高患者耐受性。临床数据显示,转移性胃癌患者二线使用 PD-1 抑制剂单药,客观缓解率约 15%-20%,中位生存期比最佳支持治疗延长 2-3 个月;若患者存在 MSI-H/dMMR、EBV 阳性等标志物,二线免疫治疗的效果会更优,客观缓解率可达 30% 以上。例如,一位转移性胃癌患者一线使用 XELOX 方案化疗 6 周期后出现耐药,复查提示 PD-L1 阳性(CPS=8),二线选择 PD-1 抑制剂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 4 个月后病灶稳定,后续维持治疗 1 年,未出现明显副作用。需要注意的是,若患者化疗失败后身体状态差(ECOG 评分 2-3 分),需谨慎评估免疫治疗的耐受性,可选择副作用更温和的方案(如免疫治疗单药小剂量起始),同时加强支持治疗(如营养补充、对症止痛),避免治疗加重身体负担。
联合治疗中的时机:与化疗 / 靶向治疗 “协同衔接”
在转移性胃癌的综合治疗中,免疫治疗常与化疗、靶向治疗联合使用,此时时机选择需与其他治疗 “协同衔接”,形成 “1+1>2” 的治疗效果,避免因治疗间隔过长或叠加导致效果不佳或副作用加重。
免疫治疗与化疗联合的时机:若选择 “免疫治疗联合化疗” 作为一线方案,通常建议同步进行,即免疫治疗与化疗在同一治疗周期内使用,化疗能通过 “释放肿瘤抗原、改善免疫微环境”,增强免疫治疗的效果。例如,PD-1 抑制剂联合奥沙利铂 + 卡培他滨方案,同步使用时的客观缓解率比单纯化疗提高 20% 以上。若患者先接受化疗,待病灶缩小后再联合免疫治疗(即 “化疗诱导后联合免疫治疗”),适合身体状态稍差的患者,能减少初始治疗的副作用叠加,待身体适应后再增加免疫治疗,提高耐受性。免疫治疗与靶向治疗联合的时机:若患者存在 HER2 阳性、Claudin 18.2 阳性等靶向治疗靶点,可在靶向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免疫治疗,通常建议同步使用,如抗 HER2 靶向药物联合 PD-1 抑制剂,能通过 “靶向杀伤 + 免疫激活” 的双重作用,提高治疗效果。例如,一位 HER2 阳性的转移性胃癌患者,使用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的同时,同步使用 PD-1 抑制剂,治疗 2 个月后病灶明显缩小,疗效优于既往单纯靶向联合化疗方案。
特殊情况的时机调整:根据病情变化 “灵活适配”
对于存在特殊情况的转移性胃癌患者(如出现急症、身体状态波动),免疫治疗的时机需 “灵活调整”,避免在病情危急或身体无法耐受时强行使用,同时也要避免因过度延迟导致错过最佳治疗机会。
出现急症时的时机调整:若患者出现明显症状(如大量腹水、严重消化道出血、剧烈疼痛),需优先处理急症(如引流腹水、止血、止痛),待病情稳定后再评估是否使用免疫治疗,避免免疫治疗与急症处理相互影响。例如,一位转移性胃癌患者出现大量恶性腹水,腹胀明显无法进食,需先进行腹腔穿刺引流腹水,待腹胀缓解、体力恢复后(约 2 周),再启动免疫治疗联合腹腔灌注治疗,避免治疗初期因腹水导致的不适与免疫治疗副作用叠加。身体状态波动时的时机调整: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身体状态波动(如因感染导致体力评分下降),需暂停免疫治疗,待感染控制、体力恢复后再重启;若患者身体状态长期无法改善(如持续 ECOG 评分 3 分),需放弃免疫治疗,改为最佳支持治疗,以 “改善生活质量” 为主要目标。例如,一位转移性胃癌患者在免疫治疗期间出现肺部感染,体力评分降至 2 分,暂停免疫治疗 2 周,待感染治愈后重启治疗,未出现明显病情进展。
监测与评估:动态调整免疫治疗时机与方案
无论在哪个阶段使用免疫治疗,都需通过密切监测与评估,动态调整治疗时机与方案,确保免疫治疗始终 “有效且安全”,避免因疗效不佳或副作用未及时处理导致治疗失败。
疗效监测方面:每 2-3 个免疫治疗周期(约 6-8 周)需进行影像学检查(如 CT、MRI)和肿瘤标志物检测,评估病灶变化:若病灶缩小或稳定,说明治疗有效,可继续原方案;若病灶增大超过 20% 或出现新病灶,提示免疫治疗无效,需及时停用并更换治疗方案。副作用监测方面:免疫治疗期间需每 4-6 周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心肌酶等,密切关注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如甲状腺功能异常、免疫性肺炎、皮疹);若出现轻度副作用,可在对症治疗的同时继续原方案;若出现中度至重度副作用,需暂停免疫治疗,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控制不良反应,待症状缓解后再评估是否重启治疗。例如,一位转移性胃癌患者使用免疫治疗 3 周期后,出现轻度甲状腺功能减退,通过补充左甲状腺素钠片,继续原方案治疗,未影响疗效;另一位患者出现 3 级免疫性肺炎,暂停免疫治疗并使用甲泼尼龙治疗,待肺炎治愈后,改为低剂量免疫治疗维持,病情仍稳定。
总之,转移性胃癌免疫治疗的时机选择需 “个体化”,优势人群可一线使用,化疗失败患者可二线及后线使用,联合治疗时需与其他治疗协同衔接,特殊情况需灵活调整。患者无需盲目追求 “早用” 或 “晚用”,只需与医生充分沟通,配合完成分子检测和身体评估,明确自身最佳治疗时机,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加强监测,及时应对疗效与副作用变化,就能让免疫治疗发挥最大价值,更好地控制病情,延长生存期。
本项目由北京医学检验学会发起,齐鲁制药公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