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筛查肝细胞癌最有效?
文章摘要
讲师:李晟,芜湖市中医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
讲师:李晟,芜湖市中医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
“医生说我是高危人群,该做超声还是 CT?”“甲胎蛋白正常,是不是就不用查了?” 知道肝细胞癌早期难发现后,很多人尤其是高危人群,都想知道 “到底怎么筛查才有效”—— 毕竟常规体检容易漏诊,而针对性筛查又有多种项目可选,选不对不仅白花钱,还可能错过早期信号。其实肝细胞癌的有效筛查不是 “越多越好”,也不是 “越贵越好”,而是要 “精准匹配人群、选对核心项目、按对频率”,这样才能用最低的成本,最高效地发现早期病变。今天就来详细说清,不同人群该怎么筛查肝细胞癌,让你不再为 “选项目、定频率” 发愁。
先明确:不是所有人都要筛查,先判断自己是不是 “高危人群”
筛查肝细胞癌不是 “全民必需”,重点是针对高危人群,毕竟普通人群患病风险低,盲目筛查反而浪费资源。那哪些人属于需要筛查的高危人群呢?主要有四类:一是乙肝病毒(HBV)或丙肝病毒(HCV)感染者,尤其是感染超过 10 年、未规范治疗的;二是肝硬化患者,不管是酒精性、脂肪性还是病毒性肝硬化;三是有肝细胞癌家族史的人,尤其是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确诊过的;四是长期大量饮酒、吸烟,或有非酒精性脂肪肝且合并糖尿病、肥胖的人。
普通人群(没有以上情况)不用刻意筛查,每年做常规体检时顺便查个腹部超声就行;但高危人群必须重视,因为他们的肝细胞长期处于 “易恶变” 状态,不筛查很容易漏诊。有位 45 岁的乙肝患者,觉得自己没症状就没筛查,5 年后查出晚期肝细胞癌,要是早几年开始筛查,很可能在早期就发现了。所以先判断自己是不是高危人群,是有效筛查的第一步。
核心筛查项目:就这两项最关键,比 “贵的项目” 更实用
很多人以为 “筛查要做最贵的检查才放心”,比如 PET-CT、增强 MRI,但其实对肝细胞癌早期筛查来说,最核心、最实用的是 “腹部超声 + 甲胎蛋白(AFP)检测” 这两项,性价比高、无创,还能覆盖大部分早期病灶。腹部超声能直观看到肝脏里有没有结节、病灶,虽然对 1 厘米以下的微小病灶敏感性稍低,但对 1-2 厘米的病灶,经验丰富的医生大多能识别,而且价格便宜(一般 100-200 元)、无辐射,适合定期反复查;甲胎蛋白是肝细胞癌的特异性肿瘤标志物,约 70% 的早期患者会出现升高,抽血就能查,和超声搭配能互补 —— 有些超声没发现的微小病灶,可能通过甲胎蛋白升高被提示。
不用一开始就做 PET-CT 或增强 CT,这些项目要么辐射大、价格高(PET-CT 一次几千元),要么有造影剂风险,更适合 “超声或甲胎蛋白有异常时进一步确诊”,而不是作为常规筛查项目。有位高危患者坚持每 6 个月做 “超声 + 甲胎蛋白”,2 年后甲胎蛋白轻微升高,进一步做增强 CT 发现 1.5 厘米的病灶,及时做了消融治疗,恢复得很好。这两项核心项目,就能满足大部分高危人群的筛查需求。
筛查频率:高危人群 “每 6 个月一次”,别等 “有症状再查”
筛查频率比项目选择更重要,很多高危人群虽然做了筛查,但间隔时间太长,还是错过了早期。对高危人群来说,最有效的筛查频率是 “每 6 个月一次”,也就是一年查两次,为什么是这个频率?因为早期肝细胞癌生长相对缓慢,6 个月内不会从早期快速进展到晚期,这个间隔既能及时发现病灶变化,又不会因为太频繁增加负担。
可别觉得 “一年查一次就行”,有位肝硬化患者一年查一次超声,第一次没发现异常,第二次就查出 3 厘米的病灶,虽然还是早期,但比每 6 个月筛查的患者,多了几分风险;更不能等 “有症状再查”,有症状时大多已是中晚期,治疗效果会差很多。还有些人觉得 “甲胎蛋白正常就不用查超声”,这也不对,约 30% 的早期肝细胞癌患者甲胎蛋白是正常的,只看指标会漏诊。所以高危人群一定要坚持 “每 6 个月一次超声 + 甲胎蛋白”,一个都不能少,一次都不能拖。
特殊情况:这两类人需要 “强化筛查”,不能按常规来
有些高危人群风险更高,常规的 “超声 + 甲胎蛋白” 可能不够,需要更强化的筛查方案。第一类是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有腹水、黄疸、食管静脉曲张),他们的肝脏结节更多,超声很难区分良恶性,建议每 6 个月除了超声和甲胎蛋白,还要加做一次肝脏弹性成像,评估肝脏硬度,同时每年做一次增强 MRI,更精准地识别结节性质;第二类是甲胎蛋白持续正常,但有明确肝细胞癌家族史的人,因为他们可能属于 “甲胎蛋白阴性” 的肝细胞癌类型,建议每 6 个月做超声的同时,加做 “异常凝血酶原(PIVKA-II)检测”,这是另一种肿瘤标志物,能补充甲胎蛋白的不足。
有位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按常规筛查没发现问题,但加做增强 MRI 后,发现了一个 1.2 厘米的微小病灶,及时做了治疗;还有位甲胎蛋白阴性的患者,通过异常凝血酶原升高,早期发现了病灶。这两类人别按常规筛查来,强化方案才能更精准地捕捉早期信号。
筛查后怎么处理:发现异常别慌,按 “三步流程” 来
筛查后要是发现异常,比如超声看到结节、甲胎蛋白升高,别慌,按 “三步流程” 处理就行,不用马上担心是晚期。第一步是 “进一步检查确诊”:超声发现结节后,先做增强 CT 或 MRI,看结节的血供情况(肝细胞癌通常是 “快进快出” 的血供特点),同时复查甲胎蛋白和异常凝血酶原,综合判断性质;第二步是 “明确分期”:确诊是肝细胞癌后,通过影像学检查看有没有转移,评估肿瘤大小、数量,确定是早期还是中晚期;第三步是 “制定治疗方案”:早期优先手术或消融,中晚期考虑靶向、免疫或介入治疗,早干预效果都很好。
有位患者筛查时超声发现 2 厘米结节,增强 CT 确诊早期,做了消融治疗后,随访 2 年没复发;还有位患者甲胎蛋白升高,进一步检查发现 1.8 厘米病灶,手术切除后恢复正常。筛查发现异常不是 “坏事”,反而说明筛查有效,只要及时处理,大多能控制得很好。
筛查肝细胞癌的核心是 “找对人群、选对项目、定对频率”—— 高危人群每 6 个月做 “超声 + 甲胎蛋白”,特殊情况加做强化项目,发现异常按流程处理,就能高效发现早期病灶。不用追求贵的项目,也不用盲目增加频率,科学筛查才是关键。要是你属于高危人群,别再拖延,从现在开始制定筛查计划,早筛查、早发现,才能早治疗、早康复,这是应对肝细胞癌最有效的 “防线”。
本项目由北京医学检验学会发起,齐鲁制药公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