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转移后我如何去选择合适的靶向药物?
文章摘要
讲师:程刚,亳州市人民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
讲师:程刚,亳州市人民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
“听说靶向药能精准杀肿瘤,胃癌转移后到底有哪些可以用?是不是每个患者都能找到对应的药?” 在胃癌转移的治疗中,靶向药常被寄予厚望,但很多患者对 “有哪些靶向药”“自己是否适用” 并不清楚。其实,胃癌转移后的靶向药选择需依托明确的分子靶点,不同靶点对应不同药物,目前临床常用的靶向药主要分为抗 HER2 类、抗血管生成类、Claudin 18.2 靶向类等,每类药物都有特定的适用人群和使用场景,需结合检测结果选择。
抗 HER2 靶向药:针对 HER2 阳性患者的 “精准武器”
HER2 阳性是胃癌中较明确的靶点之一,约 10%-15% 的胃癌转移患者存在 HER2 过表达或扩增,这类患者可使用抗 HER2 靶向药,通过阻断 HER2 信号通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且常需与化疗联合使用,以达到最佳效果。
临床常用的抗 HER2 靶向药主要有三种:一是曲妥珠单抗,作为首个获批用于胃癌的抗 HER2 药物,需与化疗(如顺铂 + 卡培他滨)联合,适用于 HER2 阳性的晚期或转移性胃癌一线治疗,能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 —— 临床研究显示,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的中位总生存期比单纯化疗延长 3.4 个月,客观缓解率提高约 20%。二是吡咯替尼,作为口服抗 HER2 药物,适用于曲妥珠单抗治疗失败后的 HER2 阳性胃癌转移患者,可单药或联合化疗使用,对部分耐药患者仍有效果,且口服给药方便,患者无需频繁住院。三是 DS-8201(德曲妥珠单抗),属于抗体药物偶联物(ADC),通过靶向 HER2 将化疗药物精准递送至肿瘤细胞,适用于既往接受过曲妥珠单抗治疗的 HER2 阳性胃癌转移患者,尤其对 HER2 低表达(IHC 1 + 或 2+/FISH-)患者也有一定效果,客观缓解率可达 40% 以上。例如,一位 HER2 阳性的胃癌肝转移患者,一线使用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病情稳定 1 年半后出现耐药,后续更换为 DS-8201,治疗 2 个月后肝脏转移灶缩小 30%,病情再次得到控制。
抗血管生成靶向药:不依赖靶点,适用范围更广
与抗 HER2 靶向药不同,抗血管生成靶向药无需特定靶点检测,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切断肿瘤的 “营养供给”,从而抑制肿瘤生长,适用于多数无明确靶点的胃癌转移患者,尤其在化疗失败后,可作为重要的后线治疗选择。
常用的抗血管生成靶向药主要有两类:一是阿帕替尼,作为口服小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适用于既往接受过至少 2 种系统化疗后进展或复发的晚期胃癌转移患者,单药使用即可,中位总生存期约 6 个月,常见副作用为高血压、蛋白尿、手足综合征,通过对症治疗(如降压药、护足霜)可控制。二是雷莫西尤单抗,分为单药和联合两种使用方式:单药适用于既往接受过化疗的胃癌转移患者;联合紫杉醇适用于一线化疗失败后的患者,中位总生存期比单药化疗延长 2-3 个月,副作用以高血压、腹泻、出血风险为主,需在治疗期间密切监测血压和凝血功能。此外,安罗替尼、呋喹替尼等抗血管生成药物,也可在临床中根据患者情况酌情使用,尤其适合无法耐受化疗或其他靶向药的患者。例如,一位胃癌腹膜转移患者,经历两次化疗失败后,选择阿帕替尼单药治疗,同时配合腹腔热灌注化疗,腹水明显减少,病情稳定 6 个月,期间仅出现轻度高血压,通过降压药控制良好。
Claudin 18.2 靶向药:新兴靶点,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
Claudin 18.2 是近年来胃癌靶向治疗领域的 “新星” 靶点,约 40%-50% 的胃癌患者存在 Claudin 18.2 表达,尤其在弥漫型胃癌中表达率更高,这类患者可使用 Claudin 18.2 靶向药,为既往无明确靶点的患者提供了新选择。
目前临床应用或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 Claudin 18.2 靶向药主要有两种:一是 Zolbetuximab(佐妥昔单抗),作为首个针对 Claudin 18.2 的单克隆抗体,与化疗联合用于 Claudin 18.2 阳性的晚期胃癌一线治疗,临床研究显示,联合治疗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比单纯化疗延长 2.6 个月,中位总生存期延长 3.3 个月,且对 Claudin 18.2 高表达(IHC 3+)患者效果更优。二是 CAR-T 细胞治疗,通过基因工程改造患者自身 T 细胞,使其能识别并攻击 Claudin 18.2 阳性的肿瘤细胞,适用于既往多线治疗失败的 Claudin 18.2 阳性胃癌转移患者,部分患者可实现病灶完全缓解,且疗效持续时间长,但目前仅在临床试验中应用,且存在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等副作用,需在具备条件的中心开展。例如,一位 Claudin 18.2 阳性的弥漫型胃癌转移患者,经历化疗、免疫治疗失败后,参加 CAR-T 临床试验,治疗后 3 个月复查,肺部转移灶完全消失,病情稳定 1 年以上。
c-MET 靶向药:针对 c-MET 扩增或过表达患者
c-MET 是胃癌中另一个潜在靶点,约 5%-10% 的胃癌转移患者存在 c-MET 扩增或过表达,尤其在晚期或耐药患者中发生率略高,这类患者可使用 c-MET 靶向药,通过抑制 c-MET 信号通路,控制肿瘤进展,目前部分药物已进入临床应用或后期临床试验阶段。
临床中探索较多的 c-MET 靶向药包括:一是赛沃替尼,作为口服 c-MET 抑制剂,适用于 c-MET 扩增的晚期胃癌转移患者,尤其对既往接受过化疗或抗 HER2 治疗失败的患者有一定效果,客观缓解率约 25%-30%,常见副作用为皮疹、腹泻、肝功能异常,需定期监测肝肾功能。二是卡马替尼,原本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 c-MET 靶向药,近年来也在胃癌中开展临床试验,对 c-MET 高表达的胃癌转移患者显示出一定疗效,尤其适合与免疫治疗联合使用,可增强免疫治疗的敏感性。例如,一位胃癌转移患者在化疗和抗 HER2 治疗失败后,检测发现 c-MET 扩增,使用赛沃替尼单药治疗,2 个月后病灶稳定,后续联合 PD-1 抑制剂,病情持续稳定 8 个月。需要注意的是,c-MET 靶向药目前在胃癌中的应用仍以临床试验为主,常规使用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和医生评估,避免盲目使用。
其他潜在靶向药:针对罕见靶点,为特殊患者提供选择
除上述常用靶向药外,胃癌转移后还有一些针对罕见靶点的靶向药,虽适用人群较少,但能为特定患者提供治疗机会,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这类药物的应用范围也在逐渐扩大。
例如,针对 FGFR2 融合或扩增的胃癌患者,可使用 FGFR 抑制剂(如佩米替尼),在早期临床试验中,部分患者实现了病情稳定;针对 NTRK 融合的患者,可使用 NTRK 抑制剂(如拉罗替尼、恩曲替尼),这类药物对多种实体瘤(包括胃癌)均有效,且副作用温和,尤其适合晚期、无法耐受化疗的患者;针对 PD-L1 阳性患者,除免疫治疗外,部分 PD-L1 靶向药(如阿替利珠单抗)也可与化疗联合用于一线治疗,虽更偏向免疫治疗范畴,但也属于靶向免疫检查点的药物。例如,一位胃癌转移患者检测发现 NTRK 融合,使用拉罗替尼治疗后,全身转移灶明显缩小,病情稳定 1 年以上,且仅出现轻微乏力,生活质量不受影响。需要注意的是,这类罕见靶点的靶向药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或获批适应症较窄,患者需通过基因检测明确靶点后,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或参加临床试验。
总之,胃癌转移后的靶向药种类丰富,涵盖抗 HER2 类、抗血管生成类、Claudin 18.2 靶向类等,每类药物都有特定适用人群。患者无需盲目寻找 “万能靶向药”,只需配合完成基因检测(如 HER2、Claudin 18.2、c-MET 检测),明确自身分子靶点,再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就能让靶向治疗发挥 “精准杀瘤” 的作用,为控制病情、延长生存期助力。
本项目由北京医学检验学会发起,齐鲁制药公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