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性胃癌病理有何特点?
文章摘要
讲师:张徽声,黄山市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
讲师:张徽声,黄山市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
转移性胃癌的病理特征,是区分其与原发胃癌及其他转移癌的关键,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提供核心依据。不同于原发胃癌仅局限于胃部组织,转移性胃癌的病理表现会因转移部位、肿瘤细胞侵袭能力等因素呈现独特性,这些特点不仅能帮助病理医生明确诊断,还能间接反映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指导后续诊疗。
肿瘤细胞形态:与原发胃癌的 “同源性” 与 “适应性”
转移性胃癌的肿瘤细胞,在形态上与原发胃癌细胞存在高度 “同源性”,这是判断转移灶来源的重要依据,也是转移性胃癌病理特点的核心之一。病理医生在显微镜下观察转移灶组织切片时,会发现肿瘤细胞的形态、细胞核特征、细胞排列方式等,与患者原发胃癌的病理形态高度一致 —— 比如原发胃癌若为低分化腺癌,转移灶的肿瘤细胞也会呈现低分化腺癌的典型特征,如细胞核增大、染色质分布不均、细胞排列紊乱无极性等。
同时,肿瘤细胞也会表现出一定的 “适应性” 改变,以适应转移部位的微环境。比如,转移至肝脏的胃癌细胞,可能会因肝脏组织的代谢特点,在细胞大小、胞质内物质含量上出现细微变化;转移至腹膜的肿瘤细胞,可能会更易形成腺管样结构或黏液分泌增多,以更好地在腹膜表面定植生长。不过,这些适应性改变通常不会完全掩盖其与原发胃癌的同源性,病理医生仍能通过核心形态特征追溯其来源。
病理类型分布:腺癌为主,特殊类型伴随特定转移倾向
从病理类型来看,转移性胃癌以腺癌为主,这与原发胃癌的病理类型分布基本一致,但不同亚型的腺癌在转移行为和病理表现上存在差异,也构成了转移性胃癌的重要病理特点。其中,管状腺癌和乳头状腺癌是较常见的转移亚型,这类腺癌的肿瘤细胞易通过淋巴或血行途径扩散,转移灶多表现为结节状或肿块状,切面质地较实,与周围组织界限相对清晰。
印戒细胞癌作为胃癌的特殊亚型,其转移性病理表现具有一定特殊性 —— 印戒细胞癌的肿瘤细胞内含有大量黏液,在病理切片上呈现 “印戒” 样形态,这类细胞更易侵犯腹膜,形成广泛的腹膜转移,转移灶常表现为腹膜表面的细小结节或弥漫性增厚,病理检查时需通过特殊染色(如黏液染色)才能更清晰地显示细胞特征。此外,未分化癌的转移能力较强,转移灶的肿瘤细胞形态更原始、恶性程度更高,病理上常表现为弥漫性生长,与周围组织界限模糊,易侵犯血管和神经。
间质反应:肿瘤与宿主组织的 “相互作用” 特征
转移性胃癌的病理特点还体现在肿瘤间质的反应上,间质作为肿瘤细胞生长的 “微环境”,会与肿瘤细胞发生相互作用,形成独特的病理表现,这些反应不仅能反映肿瘤的侵袭能力,还能为判断预后提供参考。
当肿瘤细胞转移至新的部位时,会刺激周围组织产生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纤维性间质,在病理切片上表现为肿瘤细胞团周围有大量胶原纤维包绕。这种纤维性间质若增生明显,会限制肿瘤细胞的扩散,此时转移灶生长相对缓慢,病理上称为 “促纤维增生性间质反应”;反之,若间质增生薄弱,肿瘤细胞则更易突破间质屏障,向周围组织浸润,病理上表现为肿瘤细胞弥漫性分布,间质成分少,这类转移灶通常进展更快。此外,间质中还可能出现炎症细胞浸润(如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这是机体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反应,若炎症细胞浸润丰富,可能提示患者对肿瘤的免疫应答较强,预后相对较好。
侵犯方式:与转移部位相关的 “选择性” 浸润特征
转移性胃癌的肿瘤细胞在不同转移部位,会表现出不同的侵犯方式,这一选择性浸润特征也是其重要的病理特点,反映了肿瘤细胞对不同组织器官微环境的适应能力。
转移至肝脏、肺部等实质器官时,肿瘤细胞多以 “结节状侵犯” 为主,即形成边界相对清晰的圆形或类圆形结节,肿瘤细胞主要在结节内部生长,逐渐增大并压迫周围正常组织,病理上可见结节内肿瘤细胞排列成腺管样或巢状,与周围正常肝组织、肺组织界限较明显,较少出现弥漫性浸润。而转移至腹膜、胸膜等浆膜腔时,肿瘤细胞多表现为 “弥漫性侵犯”,细胞可通过腹膜或胸膜表面扩散,形成广泛的细小结节,甚至弥漫性增厚,病理上可见肿瘤细胞沿浆膜表面生长,侵犯表面上皮组织,易引起浆膜腔积液(如腹水、胸水),积液中常可检测到肿瘤细胞。转移至淋巴结时,肿瘤细胞多表现为 “窦道侵犯” 或 “滤泡间侵犯”,即先侵犯淋巴结的边缘窦,逐渐向中央窦和皮质区扩散,病理上可见淋巴结结构被破坏,肿瘤细胞取代正常淋巴组织,形成实性癌巢。
分子病理特征:精准诊断与治疗的 “靶点” 线索
随着分子病理技术的发展,转移性胃癌的分子病理特征逐渐成为其重要病理特点之一,这些特征不仅能进一步确认转移灶的来源,还能为精准治疗提供靶点线索,是现代病理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
转移性胃癌的分子病理特征与原发胃癌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比如 HER2 基因扩增、微卫星不稳定(MSI-H)、错配修复缺陷(dMMR)、EB 病毒感染(EBV+)等分子改变,在转移灶中通常能保持与原发灶一致的状态。例如,原发胃癌若为 HER2 阳性,其肝转移灶或淋巴结转移灶也多为 HER2 阳性,这为转移后选择抗 HER2 靶向治疗提供了依据。此外,部分转移性胃癌可能出现新的分子改变,如原发灶无 MET 基因扩增,而转移灶出现 MET 扩增,这种继发性分子改变可能是肿瘤细胞产生耐药的原因,也为后续调整治疗方案(如选择 MET 抑制剂)提供了分子依据。通过分子病理检测,能更精准地揭示转移性胃癌的生物学特征,为个体化治疗奠定基础。
综上,转移性胃癌的病理特点涵盖细胞形态、病理类型、间质反应、侵犯方式及分子特征等多个维度,这些特点不仅是病理诊断的核心依据,也与患者的治疗选择和预后密切相关。了解这些病理特点,能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病情,积极配合医生完成相关检查,为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提供支持。
本项目由北京医学检验学会发起,齐鲁制药公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