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健康,关注健康养生网 - 您身边的健康顾问

首页 国内健康 胰腺神经内分泌瘤随访要查哪些项目?

胰腺神经内分泌瘤随访要查哪些项目?

2025-11-27 15:35:01
阅读量:3546
健康养生网

文章摘要

讲师:武宁妮 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

讲师:武宁妮 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

“每次随访都要抽好几管血、做一堆检查,这些项目到底是查什么的?”“有没有必要每次都做增强 CT,能不能换成普通 B 超?” 在胰腺神经内分泌瘤的随访中,患者常会对检查项目感到困惑 —— 既不清楚每项检查的意义,也担心频繁检查会对身体有负担。其实随访项目不是 “随意安排” 的,而是围绕 “监测肿瘤变化、评估身体状况、排查治疗副作用” 三个核心目的制定,每项检查都有明确的针对性。今天就来详细拆解胰腺神经内分泌瘤随访的关键检查项目,帮你清楚 “为什么查、查什么、有什么注意事项”。

先说说 “肿瘤监测类项目”:核心是看肿瘤有没有复发或进展

随访最核心的目的就是盯着肿瘤动态,所以这类项目是每次随访的 “必查项”,哪怕身体没任何不适也不能少。首先是 “影像学检查”,最常用的是增强 CT 或 MRI,主要看胰腺原发灶有没有变大、有没有新的转移灶(比如肝转移、肺转移),尤其是治疗后有过转移的患者,这两项检查能精准捕捉细微变化。比如有位患者术后随访,增强 CT 发现肝上多了个 0.5 厘米的小病灶,因为发现及时,通过局部消融就清除了,没影响整体病情。

还有些情况会用到 PET-CT,比如肿瘤标志物持续升高但 CT/MRI 没发现异常,或属于 G3 期高风险患者,PET-CT 能更灵敏地找到全身微小肿瘤病灶。不过 PET-CT 辐射相对大、费用高,一般不会每次都做,医生会根据病情需要安排。另外,要是肿瘤局限在胰腺且无转移,偶尔也会用腹部超声替代 CT(减少辐射),但超声对微小病灶的识别度不如 CT,不能完全替代。

再看 “肿瘤标志物检测”:抽血就能查,是肿瘤活性的 “信号灯”

每次随访都会抽几管血,其中就包括肿瘤标志物检测,这是最方便、无创的肿瘤活性监测方式。胰腺神经内分泌瘤最常用的标志物是 CgA(嗜铬粒蛋白 A)和 NS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要是这两个指标持续升高,可能提示肿瘤复发或进展;要是一直稳定在正常范围,说明病情控制得不错。比如有位患者随访时 CgA 从正常慢慢升到正常上限的 2 倍,进一步做 CT 发现胰腺原发灶轻微增大,及时调整了靶向药方案。

不过要注意,有些因素会影响 CgA 结果,比如服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有胃肠道疾病(如胃炎),可能导致 CgA 假性升高,所以检查前最好告诉医生正在吃的药和身体情况,避免误判。另外,不是所有患者的肿瘤标志物都会异常,比如部分无功能性肿瘤患者,CgA 和 NSE 可能一直正常,这种情况就更依赖影像学检查。

还有 “身体基础状况检查”:看器官功能有没有受影响

胰腺神经内分泌瘤患者经过治疗后,肝肾功能、血常规等可能会受影响,随访时查这些项目,是为了评估身体基础状况,看看能不能承受后续治疗,有没有出现治疗相关的远期副作用。比如 “血常规” 主要看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判断有没有贫血、感染风险(治疗后免疫力可能弱);“肝肾功能” 检查能发现药物对肝脏、肾脏的损伤,比如长期吃靶向药可能影响肾功能,及时发现就能调整用药剂量。

要是有基础病,还会加查相关项目,比如有高血压的患者会查血压、血脂,有糖尿病的会查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有位患者长期吃靶向药,随访时发现肝功能指标轻微升高,医生及时让他吃了保肝药,指标很快就恢复正常,没影响后续用药。这些基础检查看似和肿瘤没关系,却是保障安全治疗的 “基础”,不能省略。

针对 “治疗副作用监测”:不同治疗查的项目不一样,按需安排

要是康复期还在吃靶向药、生长抑素类似物,或之前做过化疗,随访时会针对性加查副作用相关项目,避免副作用影响身体。比如吃依维莫司(靶向药)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口腔溃疡、蛋白尿,随访时会查尿常规(看有没有蛋白尿),医生也会检查口腔情况;吃舒尼替尼的患者可能影响甲状腺功能,会加查甲状腺功能五项;做过化疗的患者,可能会有骨髓抑制、心脏损伤,会查心肌酶、心电图等。

有位患者吃依维莫司期间,尿常规发现有微量蛋白尿,医生让他减少剂量并吃保肾药,后续复查蛋白尿消失了。所以这类检查是 “个体化” 的,医生会根据你之前的治疗方案和可能的副作用,安排对应的检查项目,不是所有人都一样。

功能性肿瘤患者的 “特殊检查”:还要监测激素相关症状

要是胰腺神经内分泌瘤属于功能性肿瘤(如胰岛素瘤、胃泌素瘤),随访时除了上述项目,还要加查激素相关指标,看症状有没有复发。比如胰岛素瘤患者会查血糖、胰岛素水平,避免低血糖发作;胃泌素瘤患者会查胃酸分泌量、胃泌素水平,评估胃溃疡症状有没有控制住。

有位胃泌素瘤患者随访时,胃泌素水平升高,虽然没明显胃痛,但医生还是调整了质子泵抑制剂的剂量,避免后续出现溃疡。这类特殊检查能帮助医生针对性控制激素症状,让患者不仅 “肿瘤稳定”,生活质量也能保障。

检查前的 “小提醒”:做好准备,让结果更准确

随访检查前做好准备,能避免结果不准确或白跑一趟。比如增强 CT/MRI 需要注射造影剂,检查前要确认自己有没有造影剂过敏史,肾功能不好的患者可能不能做(造影剂需要通过肾脏代谢);抽血检查一般需要空腹(尤其是查血糖、血脂时),前一天晚上 8 点后就别吃东西了,可少量喝温水;要是做 PET-CT,检查前 1-2 天要吃低渣、低糖饮食,避免剧烈运动,让身体处于 “低代谢” 状态,这样病灶显示更清晰。

还有,检查前最好把之前的报告带给医生,比如这次的 CT 报告要和上次对比,才能看出变化;要是正在吃药,也别因为检查擅自停药(除非医生特别嘱咐),比如降压药、降糖药,停药可能导致指标异常,影响判断。

胰腺神经内分泌瘤随访的检查项目,都是围绕 “精准监测、保障安全” 设置的 —— 影像学查肿瘤变化,标志物查活性,基础检查看器官功能,副作用检查防损伤,功能性肿瘤再加查激素。不用觉得检查多就有负担,每项检查都是为了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方案,让病情一直稳定。要是对某个检查项目有疑问,比如 “为什么这次要做 PET-CT”“能不能不查这个项目”,直接问医生,医生会根据你的病情给出解释,这样也能更安心地配合检查。

本项目由北京医学检验学会发起,齐鲁制药公益支持

 

分享本文:
的头像

作者:

资深健康领域编辑,拥有10年健康资讯撰写经验,专注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

查看更多文章

网友评论

订阅健康资讯

定期获取最新健康资讯、专家建议和实用健康技巧

我们尊重您的隐私,不会向第三方分享您的信息

获取最新健康资讯

订阅我们的健康通讯,获取专业的健康建议和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