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靶向治疗有新建议吗?
文章摘要
讲师:许友毅,安徽省肿瘤医院放疗科主治医师
讲师:许友毅,安徽省肿瘤医院放疗科主治医师
“医生,我之前听说靶向药只适合晚期患者,现在早期术后能不能用啊?”“我母亲用了半年贝伐珠单抗,最近复查说效果不如之前,有没有新的靶向药可以换?”“靶向治疗是不是要做基因检测?所有患者都能做吗?” 结直肠癌患者化疗方案咨询门诊的记录本上,关于靶向治疗的疑问总能占满半页纸。对结直肠癌患者来说,靶向治疗是精准抗癌的重要手段 —— 它能像 “导弹” 一样瞄准肿瘤细胞,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相比化疗副作用更轻。但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靶向治疗的适用范围、药物选择都在不断更新,很多患者好奇 “近年来有没有新建议”“这些新建议能给自己带来哪些帮助”。今天就结合最新诊疗指南和临床案例,聊聊结直肠癌靶向治疗有新建议吗,帮大家理清靶向治疗的新方向。
先明确核心信息:结直肠癌靶向治疗近年来有不少新建议,主要集中在 “适用人群扩大”“药物选择更精准”“联合治疗模式优化” 三个方面,不再局限于晚期患者,部分早期高危患者也能从中受益,且更强调 “基因检测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避免盲目用药。肿瘤内科医生在解读时提到:“新建议都来自权威临床研究,比如一项覆盖全球 2000 多名患者的试验显示,精准选择靶向药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比盲目用药者延长 30% 以上。” 这些新建议不是否定过去的治疗经验,而是让靶向治疗更贴合不同患者的病情,发挥更大的抗癌效果。
适用人群 “从晚期延伸到早期高危患者”,别觉得 “只有晚期才能用靶向药”,部分术后高危患者用靶向治疗,能降低复发风险。以往靶向治疗主要用于无法手术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最新指南则将其适用范围扩大到 “部分早期高危患者”:比如 Ⅲ 期结直肠癌患者中,若存在淋巴结转移较多(≥4 枚)、肿瘤侵犯血管神经、术前癌胚抗原(CEA)显著升高(>5ng/ml)等高危因素,术后辅助化疗联合靶向药(如贝伐珠单抗),能进一步降低复发风险;对 Ⅱ 期结直肠癌患者,若存在 BRAF 突变、dMMR/MSI-H(微卫星不稳定型 / 错配修复缺陷型)等高危因素,也可在医生评估后,考虑术后靶向辅助治疗。医生举例:“有位 38 岁的 Ⅲ 期结肠癌患者,术后病理显示淋巴结转移 5 枚,按新建议采用 XELOX 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辅助治疗,术后 2 年复查无复发迹象,而以往类似患者的复发率约 25%,现在通过靶向辅助治疗,复发风险降到了 15% 以下。”
基因检测 “成靶向治疗的‘前置步骤’”,别觉得 “不用检测就能选靶向药”,精准分型才能找到最适合的药物。以往部分患者选择靶向药时,可能跳过基因检测直接用药,导致部分患者用药无效或副作用加重。最新指南明确建议:“所有考虑使用靶向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治疗前必须完成基因检测,重点检测 RAS、BRAF、HER2、dMMR/MSI-H 等靶点。” 不同靶点对应不同的靶向药:RAS 野生型患者,优先选择抗 EGFR 类药物(如西妥昔单抗、帕尼单抗);RAS 突变型患者,适合抗 VEGF 类药物(如贝伐珠单抗、雷莫西尤单抗);BRAF 突变型患者,推荐 “抗 VEGF 药物联合 BRAF 抑制剂(如维莫非尼、达拉非尼)”;HER2 扩增患者,可选择抗 HER2 药物(如曲妥珠单抗、DS-8201);dMMR/MSI-H 患者,若靶向治疗效果不佳,可转向免疫治疗。医生分享:“有位晚期直肠癌患者,未做基因检测就用了西妥昔单抗,治疗 2 个月后病情进展,重新检测发现 RAS 突变,换成贝伐珠单抗后,肿瘤逐渐缩小,这说明基因检测对靶向药选择至关重要。”
晚期患者 “新增多种靶向药选择”,别觉得 “晚期靶向药只有那几种”,针对不同靶点的新药,给耐药患者带来新希望。以往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常用的靶向药主要是贝伐珠单抗、西妥昔单抗等,部分患者用药一段时间后会出现耐药,陷入 “无药可用” 的困境。最新指南新增了多种靶向药:比如针对 VEGF 靶点的 “雷莫西尤单抗”,可用于贝伐珠单抗耐药后的晚期患者,联合化疗能延长无进展生存期;针对 Claudin 18.2 靶点的 “Zolbetuximab”,对 Claudin 18.2 阳性的晚期胃癌 / 结直肠癌患者有效,尤其适合其他靶向药耐药的患者;针对 FGFR 靶点的 “厄达替尼”,用于 FGFR 融合或重排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为这类罕见靶点患者提供了新选择。患者老周晚期结肠癌用贝伐珠单抗耐药后,医生推荐用雷莫西尤单抗联合 FOLFIRI 化疗,“治疗 1 个月后,腹痛、腹胀的症状明显减轻,复查显示肿瘤缩小了 20%,终于不用再担心没药可用了”。
联合治疗 “从‘化疗 + 靶向’拓展到‘靶向 + 靶向’‘靶向 + 免疫’”,别觉得 “靶向药只能和化疗联用”,新的联合模式能提升疗效,减少副作用。以往靶向治疗多与化疗联合,最新指南则推荐更多元的联合方案:对 HER2 扩增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曲妥珠单抗联合帕妥珠单抗” 双靶向治疗,无需联合化疗,就能达到较好的抗癌效果,且副作用更轻(主要是轻度皮疹、腹泻);对 dMMR/MSI-H 的晚期患者,“抗 EGFR 靶向药联合免疫治疗(如帕博利珠单抗)”,能发挥 “1+1>2” 的协同作用,部分患者甚至能实现肿瘤完全缓解;对 BRAF 突变的晚期患者,“贝伐珠单抗联合 BRAF 抑制剂 + MEK 抑制剂” 三药联合,能有效抑制 BRAF 通路激活,延长患者生存期。医生解释:“有位 HER2 扩增的晚期患者,之前用化疗联合靶向药出现严重骨髓抑制,按新建议改用双靶向治疗后,仅出现轻微皮疹,治疗 3 个月后肿瘤缩小 50%,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用药时机 “更强调‘动态调整’”,别觉得 “一旦用某种靶向药就不能换”,根据治疗反应及时调整,才能持续控制病情。以往部分患者可能会一直使用同一种靶向药,直到完全耐药才考虑换药,导致病情进展加快。最新指南建议:“靶向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每 2-3 个月一次),根据肿瘤标志物变化、影像学检查结果动态调整方案。” 若治疗有效(肿瘤缩小或稳定),可继续原方案;若出现 “缓慢进展”(肿瘤增大<20%,无新转移灶),可在医生评估后,继续原方案并密切观察;若出现 “快速进展”(肿瘤增大≥20% 或出现新转移灶),则需及时更换靶向药或联合方案。患者张阿姨晚期结肠癌用西妥昔单抗治疗 6 个月后,肿瘤缓慢增大 15%,医生评估后建议继续用药并增加复查频率,“又坚持治疗了 3 个月,肿瘤没有进一步增大,还能正常生活,不用频繁换药”。
别 “盲目追求‘新靶向药’”,选择需 “结合基因分型、病情阶段和身体状况”,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很多患者听说有新靶向药,就想 “一定要用最新的”,但实际治疗中需综合考量:比如早期低危患者,可能无需用靶向药,单纯化疗就能达到较好效果;经济条件有限的患者,可选择医保报销范围内的靶向药(如贝伐珠单抗、西妥昔单抗),而非价格昂贵的新药;身体虚弱、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需优先选择副作用轻的靶向药,避免加重身体负担。肿瘤内科医生强调:“选择靶向药时,要和医生充分沟通,告知医生自己的基因检测结果、经济情况和身体耐受度,医生会结合指南建议,制定个体化方案,既保证疗效,又兼顾安全性和经济性。”
总的来说,结直肠癌靶向治疗的新建议让治疗更精准、更灵活,适用人群从晚期扩展到早期高危患者,基因检测成为前置步骤,新增多种针对不同靶点的新药,联合治疗模式也更丰富。患者在考虑靶向治疗时,无需盲目跟风新药,只需做好基因检测,和医生充分沟通,就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借助靶向治疗的 “精准之力”,更好地对抗癌症。
本项目由北京医学检验学会发起,齐鲁制药公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