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患者怎么家庭护理?
文章摘要
讲师:戴先勇,淮北矿工总医院放疗科主治医师
讲师:戴先勇,淮北矿工总医院放疗科主治医师
临床随访显示:接受规范家庭护理的胰腺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 28%,治疗期间生活质量评分提升 35%;而家庭护理不足的患者,因护理不当导致的再入院率高达 40%—— 这组数据说明,胰腺癌患者的家庭护理并非 “简单的日常照顾”,而是涵盖症状监测、治疗配合、心理支持、环境调整的综合照护体系。尤其在术后恢复期、治疗间歇期或晚期居家阶段,科学的家庭护理能直接影响患者的恢复速度、治疗耐受性与生活质量,需家属结合患者病情阶段,从多维度制定护理方案,在专业指导下落实细节。
胰腺癌患者家庭护理的核心基础是 “症状监测与记录”,及时捕捉病情变化信号,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避免因延误发现导致病情加重。需重点监测的症状包括:一是疼痛,记录疼痛部位(如腹部、背部)、程度(按 0-10 分评分)、发作时间与缓解方式(如服用止痛药后是否缓解),若疼痛突然加剧或止痛药效果下降,需及时告知医生调整止痛方案;二是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腹胀,记录发作频率、伴随症状(如是否与进食相关),若腹泻每日超过 3 次或出现呕吐物带血,需警惕消化道损伤,及时就医;三是体重与饮食,每周固定时间称重,记录每日进食量与食物种类,若体重每周下降超过 1kg 或进食量减少 50%,需评估是否存在营养不良,及时调整饮食或寻求营养支持;四是生命体征,术后或治疗期患者需每日监测体温(警惕感染)、血压(尤其使用抗血管生成靶向药时),若体温超过 38.5℃或血压波动明显,需及时处理。例如,一位晚期患者家属通过记录发现,患者每日腹泻 4 次且伴随腹痛,及时告知医生,调整化疗药物剂量并使用止泻药,3 天后腹泻缓解,避免了脱水风险。
术后恢复期患者的家庭护理,需 “重点关注伤口与胃肠功能,预防并发症”,帮助患者平稳度过术后关键期。术后 1-3 个月是并发症高发期,护理重点包括:一是伤口护理,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观察是否有渗液、红肿、疼痛加剧(警惕胰瘘、胆瘘),若敷料渗湿需及时更换,避免自行涂抹药物;二是胃肠功能护理,术后早期遵循 “流质 - 半流质 - 软食” 过渡,观察患者进食后是否出现腹胀、呕吐(警惕肠梗阻),鼓励患者少食多餐,餐后适当慢走促进消化;三是活动指导,按术后恢复阶段协助患者运动(如术后 1 周协助床边慢走,术后 2 周鼓励室内活动),避免长期卧床导致深静脉血栓,但需避免腹部用力或剧烈动作;四是引流管护理(若带管出院),固定好引流管,避免扭曲、脱落,记录引流液颜色、量、性状,若引流液突然增多或出现血性液体,需立即就医。例如,一位术后带引流管出院的患者,家属严格按指导记录引流液,发现某天引流液从淡黄色变为血性,及时联系医生,排查为轻微出血,通过保守治疗控制,未发展为严重并发症。
治疗期(化疗、放疗)患者的家庭护理,需 “围绕副作用管理与治疗配合展开”,减轻患者不适,确保治疗顺利完成。化疗期间常见副作用及护理方法:一是骨髓抑制(白细胞、血小板降低),护理重点是预防感染(如保持室内通风、避免患者去人群密集场所、餐具消毒),若白细胞 < 3.0×10⁹/L,需协助患者佩戴口罩,避免接触感冒人群;血小板 < 50×10⁹/L,需避免患者剧烈活动,防止碰撞出血;二是消化道副作用(恶心、呕吐、口腔溃疡),化疗前 1 小时协助患者进食少量清淡食物(如苏打饼干),避免空腹化疗,呕吐后及时清洁口腔,口腔溃疡患者需使用温盐水漱口,避免辛辣、过烫食物;三是疲劳管理,为患者创造安静的休息环境,保证每日 7-8 小时睡眠,体力允许时协助进行轻度活动(如慢走 10 分钟),避免过度劳累。放疗期间护理重点是皮肤保护,放射区域皮肤需保持清洁干燥,避免摩擦(穿宽松棉质衣物)、暴晒、使用刺激性护肤品(如肥皂、酒精),若出现皮肤红肿、瘙痒,可在医生指导下涂抹温和药膏(如比亚芬),避免抓挠导致破损。例如,一位放疗患者家属按指导为其选择宽松衣物,每日用温水清洁放射区域皮肤,整个放疗周期未出现皮肤损伤,患者未因皮肤不适影响放疗。
晚期居家患者的家庭护理,需 “以提升生活质量、减轻痛苦为核心”,通过舒适护理与情感陪伴,让患者在生命最后阶段保持尊严与舒适。晚期患者常见护理需求包括:一是疼痛管理,严格遵医嘱为患者按时服用止痛药(如吗啡、芬太尼贴剂),避免 “按需给药” 导致疼痛控制不佳,同时观察止痛药副作用(如便秘、嗜睡),便秘时可使用乳果糖、开塞露,嗜睡时避免患者独自活动;二是营养支持,若患者进食困难,可协助制作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糊、蔬菜泥、鱼肉羹),必要时使用肠内营养粉,避免强行喂食导致患者不适;三是压疮预防,长期卧床患者需每 2 小时协助翻身 1 次,使用气垫床或软枕保护骨突部位(如臀部、脚踝),保持床单清洁干燥,若出现皮肤发红,需增加翻身频率并局部涂抹润肤露;四是心理陪伴,多与患者沟通交流(如聊过往趣事、倾听患者想法),避免让患者感到孤独,若患者出现情绪低落,可通过播放喜欢的音乐、展示家庭照片等方式转移注意力,必要时联系心理医生进行远程干预。例如,一位晚期卧床患者,家属通过 “定时翻身 + 气垫床” 预防压疮,按医嘱使用止痛药控制疼痛,同时每天为患者读报纸、讲故事,患者未出现压疮,疼痛评分维持在 2 分以下,情绪相对平稳。
胰腺癌患者家庭护理中,“家属自我调节与资源利用” 同样重要,避免家属因长期照护导致身心俱疲,影响护理质量。家属常见照护压力及缓解方法:一是心理压力,家属因担心患者病情、长期熬夜照护易出现焦虑、抑郁,可通过加入患者家属互助群(如线上病友群),与其他家属交流照护经验、倾诉情绪,或定期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缓解自身压力;二是体力压力,长期照护需消耗大量体力,家属可合理分配照护任务(如与其他家庭成员轮流值班),必要时请专业护工协助(如夜间陪护、协助患者洗澡),避免独自承担所有任务导致体力透支;三是知识不足压力,家属因缺乏护理知识导致照护不规范,可通过参加医院组织的患者家属培训课、咨询医护人员(如电话、线上问诊)、观看专业护理科普视频,提升护理能力。例如,一位家属长期独自照护晚期患者,出现严重焦虑与体力不支,后来加入家属互助群,与其他家属轮流分享照护经验,同时请护工协助夜间陪护,自身压力明显减轻,照护质量也随之提升。
家庭护理环境的 “优化调整” 能提升患者舒适度,减少环境因素对病情的影响,为患者创造安全、舒适的居家条件。环境调整重点包括:一是居住空间,保持室内整洁、通风(每日通风 2 次,每次 30 分钟),温度控制在 22-24℃,湿度 50%-60%,避免过冷或过热导致患者不适;家具摆放需留出足够通道,避免患者行走时碰撞,地面保持干燥,防止滑倒;二是饮食环境,为患者准备固定的就餐区域,光线充足、环境安静,避免在患者进食时讨论病情或其他易引发焦虑的话题,让患者在轻松的氛围中进食;三是休息环境,患者卧室需远离噪音源(如厨房、客厅),床铺高度以患者坐起时双脚能平稳着地为宜,床头可放置患者常用物品(如水杯、止痛药、呼叫器),方便患者随时取用;四是安全防护,为行动不便的患者配备助行器(如手杖、助行架),卫生间安装扶手、放置防滑垫,避免患者跌倒;电源插座需远离水源,防止触电风险。例如,一位术后行动不便的患者,家属在其卧室与卫生间之间安装扶手,地面铺设防滑垫,患者术后恢复期未出现跌倒或其他安全意外,居家安全性显著提升。
需避免 “家庭护理 =‘替代医疗’” 的误区,家庭护理是专业治疗的补充,而非替代,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因自行调整治疗或护理方案导致风险。家属常见误区包括:一是自行调整药物剂量,如患者疼痛加剧时,家属擅自增加止痛药剂量,可能导致药物过量引发呼吸抑制;正确做法是及时告知医生,由医生评估后调整剂量;二是盲目使用偏方,如为患者服用 “抗癌偏方”,可能与治疗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疗效或增加副作用;正确做法是所有治疗相关的用药(包括中药、保健品),均需提前咨询主治医生;三是忽视定期复查,认为患者居家状态稳定就可省略复查,导致病情变化无法及时发现;正确做法是严格按医生要求的时间协助患者复查(如术后每 3 个月复查一次,晚期每 1-2 个月复查一次),为医生评估病情提供依据。例如,一位患者家属擅自为其增加止痛药剂量,导致患者出现嗜睡、呼吸缓慢,及时送医后才缓解,后续严格遵医嘱用药,未再出现类似问题。
总的来说,胰腺癌患者家庭护理需围绕 “症状监测、副作用管理、舒适保障、情感支持” 展开,结合患者疾病阶段与需求个性化调整,家属需在专业指导下落实护理细节,同时关注自身照护能力与心理状态。科学的家庭护理不仅能减轻患者痛苦、提升生活质量,还能为专业治疗提供有力支持,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挑战,度过治疗与康复的各个阶段。
本项目由北京医学检验学会发起,齐鲁制药公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