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患者怎么缓解乏力?
文章摘要
讲师:罗莉,淮北矿工总医院放疗科副主任医师
讲师:罗莉,淮北矿工总医院放疗科副主任医师
明明前一晚睡了很久,可早上起床还是觉得眼皮沉重;想帮家人递个东西,走两步就觉得腿像灌了铅,只能坐下歇好久 —— 这种挥之不去的乏力感,是很多胰腺癌患者治疗期间的 “心头难题”。不少人觉得 “生病就该多躺着”,却不知道长期卧床反而会让肌肉变弱、乏力加重,形成 “越躺越累” 的恶性循环。其实,胰腺癌患者缓解乏力不用 “硬撑着活动”,通过合理补充营养、适度运动、调整作息等方式,就能慢慢找回身体的力气,让日常活动变得轻松些。
先说说营养补充吧,这可是缓解乏力的 “能量基础”,身体缺了营养,自然没力气。胰腺癌患者因为消化功能弱、治疗消耗大,很容易出现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素缺乏,进而加重乏力。不用顿顿吃大鱼大肉 “大补”,反而会增加肠胃负担,不如把营养搭配得均衡又好消化:每天吃点优质蛋白质,比如清蒸鱼、豆腐、鸡蛋羹,帮助修复身体组织;多吃新鲜蔬菜(煮软或切碎)和水果(选低糖的),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主食换成小米粥、软面条等易消化的种类,保证身体有足够的碳水化合物供能。要是实在没胃口,也可以少量多次吃,比如上午加个蒸蛋、下午喝杯营养粉,慢慢把营养补上来,乏力感会跟着减轻。
说到运动,可能有人会觉得 “都这么累了,还怎么动”,其实适度活动反而能帮身体 “找回力气”。当然不是让你去跑步、爬山,而是选温和的运动方式,比如在室内慢走 —— 每天从 5-10 分钟开始,要是觉得舒服,再慢慢增加时间,别让自己累着;也可以做做简单的拉伸,比如坐在椅子上活动手腕、脚踝,或者轻轻转动肩膀,帮助放松肌肉、促进血液循环。有位患者刚开始只能在床边站一会儿,坚持每天慢走后,慢慢能绕着客厅走两圈,乏力感明显减轻了。关键是别 “一动不动”,适当活动能让肌肉保持活力,还能改善睡眠、增进食欲,从多方面缓解乏力。
调整作息也很重要,别让 “混乱的时间” 加重身体负担。很多患者因为疼痛、焦虑,睡眠变得不规律,白天昏昏沉沉,晚上又睡不好,乏力感自然更明显。可以试着固定每天的作息:早上到点就起床,哪怕前一晚没睡好,也别白天长时间补觉,最多在下午睡 20-30 分钟;晚上按时准备睡觉,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让身体形成稳定的 “生物钟”。规律的作息能让身体得到充分休息,减少 “白天累、晚上醒” 的情况,慢慢把精力养回来。另外,日常活动也可以 “分段做”,比如擦桌子、叠衣服这些小事,别一次性做完,做一会儿歇一会儿,避免身体过度消耗。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就是情绪对乏力的影响,心里装着事,身体也会跟着 “累”。很多患者会因为担心病情、治疗效果,长期处于焦虑、紧张的状态,这些负面情绪会悄悄消耗身体的能量,让乏力感更强烈。可以找些能让自己放松的事做,比如听一段喜欢的戏曲、看几页轻松的漫画,或者和家人聊聊家常,把心里的压力说出来。情绪放松了,身体也会跟着舒展,乏力带来的疲惫感会减轻不少。有位患者就喜欢在阳台养些多肉,每天花十几分钟浇水、观察,看着绿植慢慢生长,心情变好了,乏力好像也没那么严重了。
要是乏力感特别严重,影响到正常吃饭、睡觉,别自己扛着,及时跟医生沟通。首先要明确 “严重乏力” 的判断标准:比如连续 3 天以上无法自主起床洗漱、吃饭时需要家人喂饭才能完成、夜间因乏力导致翻身困难或频繁醒觉,这些情况都说明乏力已超出 “正常治疗反应” 范畴,可能与潜在的病理因素相关。临床上,乏力常与治疗副作用直接关联 —— 化疗药物可能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血红蛋白下降引发贫血(血红蛋白<90g/L 时,乏力会明显加重);放疗或药物影响还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低钠血症),表现为四肢无力、食欲差;此外,胰腺癌患者常伴随的睡眠障碍(如夜间疼痛影响睡眠)、营养不良(蛋白质摄入不足导致肌肉流失),也会进一步加剧乏力感。
此时仅靠 “休息” 无法从根本上缓解,需要医生通过检查(如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明确诱因后针对性干预:若确诊贫血,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补充铁剂(如琥珀酸亚铁)或促红细胞生成素,严重时需输注红细胞悬液,多数患者在血红蛋白回升至 100g/L 以上后,乏力会明显减轻;若存在电解质紊乱,会通过口服或静脉补液调整钾、钠水平,同时指导饮食(如低钾时增加香蕉、橙子摄入);若乏力与营养不良相关,医生会联合营养师制定高蛋白、高热量的营养方案(如每日补充 1.2-1.5g/kg 体重的蛋白质),必要时使用肠内营养制剂。此外,医生还可能推荐专业的康复指导,比如由康复师根据患者体力状态(如 ECOG 评分)制定 “阶梯式运动计划”—— 从卧床时的肢体活动(如屈伸手臂、抬腿),到床边坐起、站立,再到短距离行走,逐步增加活动量;同时结合营养补充,让缓解乏力更具针对性。
临床中曾有一位胰腺癌术后患者,因化疗后贫血(血红蛋白 78g/L)出现严重乏力,连喝水都需要家人帮忙,起初觉得 “化疗后乏力很正常” 不愿就医,拖延 1 周后出现头晕、心慌,才到医院检查。医生为其输注红细胞悬液并补充铁剂,同时调整化疗方案剂量,配合每日 5 分钟床边站立训练,10 天后患者乏力明显缓解,可自主完成吃饭、洗漱等日常活动。这个案例说明,别觉得 “乏力是小事,不用麻烦医生”,严重的乏力不仅会降低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治疗中断(如无法按时化疗),影响治疗效果,及时干预才能让身体更快恢复状态。
总的来说,胰腺癌患者缓解乏力,核心是 “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不盲目卧床,也不勉强自己过度活动。“循序渐进” 体现在多个维度:营养补充上,从流质饮食(如米汤、蛋白粉)逐步过渡到半流质(粥、蛋羹)、软食(软面条、肉末),避免突然大量摄入加重消化负担;运动上,以 “不疲劳” 为原则,比如第一天尝试在床上活动 5 分钟,第二天若无不适增加到 10 分钟,逐步过渡到室内行走、户外散步;作息调整上,采用 “分段休息” 模式,比如白天每活动 30 分钟休息 15 分钟,避免一次性长时间卧床导致肌肉萎缩;情绪调节上,通过听音乐、聊天等方式缓解焦虑,因为负面情绪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加重乏力感。
慢慢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比如有的患者适合早上 9 点、下午 3 点各活动 10 分钟,有的患者则适合中午休息 1 小时后再进行轻度活动,身体的力气会在规律的调节中一点点找回来。不用追求 “一下子恢复到生病前的状态”,毕竟治疗对身体的消耗需要时间弥补,只要每天能多走一步(比如今天走 50 米,明天走 60 米)、多做一件小事(比如今天能自己端水杯,明天能自己盛饭),就是进步。这些小进步积累起来,不仅能改善体力,还能增强信心,让患者逐渐摆脱乏力的困扰,重新感受到生活的活力,为后续治疗和康复打下坚实基础。
本项目由北京医学检验学会发起,齐鲁制药公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