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健康,关注健康养生网 - 您身边的健康顾问

首页 国内健康 射频消融适合肝细胞癌吗?

射频消融适合肝细胞癌吗?

2025-11-16 13:33:27
阅读量:2312
健康养生网

文章摘要

讲师:高振远,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  

讲师:高振远,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  

先聊聊:哪些肝细胞癌患者,医生会优先考虑射频消融?

每次门诊遇到纠结治疗方案的患者,总会有人问 “我这种情况能不能做射频消融”。其实射频消融并非适合所有肝细胞癌患者,但对一部分特定人群来说,它确实是性价比很高的选择。通常情况下,医生会优先考虑肿瘤体积较小的患者 —— 比如肿瘤直径不超过一定范围,且数量相对较少,没有出现血管侵犯或远处转移,这类患者用射频消融治疗,有可能达到和手术切除相似的效果,甚至实现肿瘤完全坏死。

还有些患者因为年龄较大、身体基础疾病多(比如有严重的心脏病、肺病),或者肝功能较差(比如肝硬化程度重),无法耐受手术切除带来的创伤,这时射频消融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它属于微创治疗,不需要开腹,仅通过穿刺就能完成,对身体的损伤小,术后恢复快,对肝功能的要求也比手术低,能在控制肿瘤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的身体机能。不过,具体到个人是否适合,还需要结合更多细节来判断。

肿瘤的位置和数量:影响射频消融适用性的关键因素

除了肿瘤大小,肿瘤在肝脏里的位置和数量,也会直接影响射频消融是否适合。如果肿瘤位置比较表浅,远离大血管、胆囊、胃肠道等重要器官,医生操作起来更方便,能精准地将消融针插入肿瘤内部,避免损伤周围正常组织,这种情况下射频消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都更有保障。

但如果肿瘤位置特殊,比如紧紧贴着门静脉、肝静脉等大血管,治疗难度就会增加。因为血流会带走消融产生的热量,导致肿瘤局部温度达不到杀灭癌细胞的要求,出现 “热沉效应”,影响治疗效果;同时,靠近大血管也意味着操作时不小心就可能引发出血等并发症。另外,肿瘤数量过多也会限制射频消融的应用 —— 如果肝脏里有多个分散的肿瘤,不仅治疗时间会延长,还可能因为多次穿刺增加并发症风险,治疗效果也可能不如单一肿瘤患者理想。

肝功能状况:决定能否耐受射频消融的重要前提

在判断肝细胞癌患者是否适合射频消融时,肝功能状况是医生必须重点评估的内容。毕竟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射频消融虽然是微创治疗,但治疗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仍可能对周围正常肝组织造成一定损伤,这就需要患者的肝脏有足够的储备功能来耐受这种损伤,并在术后恢复。

如果患者肝功能良好,没有严重的肝硬化,或者只是轻度肝硬化,那么耐受射频消融的能力较强,术后肝功能也能较快恢复。但如果患者已经出现严重的肝硬化,比如有大量腹水、黄疸,或者肝功能分级较差,肝脏储备功能严重不足,这种情况下进行射频消融,可能会加重肝功能损伤,甚至诱发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对于肝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医生通常会谨慎评估,甚至建议选择对肝功能影响更小的治疗方式,而不是优先考虑射频消融。

射频消融与其他治疗的对比:为什么有时它是优选?

很多患者会疑惑,同样是治疗肝细胞癌,为什么医生会推荐射频消融而不是手术或其他方法?这就需要对比不同治疗方式的特点。和手术切除相比,射频消融最大的优势是创伤小、恢复快 —— 手术需要开腹或腹腔镜操作,术后需要较长时间住院恢复,而射频消融术后患者通常一两天就能下床活动,一周左右就能出院,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更小。

对于肿瘤较小、位置合适的早期患者,射频消融的长期生存率与手术切除相差不大,但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尤其适合那些身体状况不允许手术的患者。和介入治疗(TACE)相比,射频消融能更直接地杀灭肿瘤细胞,对于适合的患者,肿瘤完全坏死率更高,而 TACE 更多的是通过阻断肿瘤供血来控制肿瘤生长,有时难以完全清除肿瘤。不过,射频消融也有局限性,比如对较大肿瘤的治疗效果不如手术或联合治疗,所以具体选择哪种方式,还是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综合判断。

射频消融后的注意事项:做好护理,降低复发风险

即使确定适合射频消融,患者术后的护理和随访也不能忽视,这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和复发风险。术后短期内(通常 1-3 天),患者可能会出现轻微的腹痛(多为胀痛,集中在消融部位)、低热(体温一般不超过 38.5℃)等症状,这大多是肿瘤组织坏死吸收引发的 “吸收热”,属于正常反应,一般通过口服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或短期静脉补液就能缓解。但如果出现剧烈腹痛(如刀割样疼痛且持续加重)、持续高热(体温超过 39℃且服用退烧药后无明显缓解)、频繁恶心呕吐(呕吐物带血或呈咖啡色)、腹胀明显且无法排气排便等异常情况,一定要立即告知医生,这些可能是腹腔内出血、消融灶感染或胃肠道损伤的信号,需通过血常规、腹部超声等检查快速排查,避免延误并发症的治疗。

术后护理中,体位管理也很关键 —— 术后 6 小时内建议采取平卧位,减少穿刺部位出血风险,6 小时后可适当翻身,但 1 周内避免剧烈运动(如弯腰搬重物、快速跑跳),防止消融区域组织损伤加重。饮食方面,术后初期(1-2 天)要选择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小米粥、蒸蛋羹等,避免油腻(如油炸食品)、辛辣刺激(如辣椒、生姜)及产气食物(如豆类、红薯),减轻肝脏代谢负担;术后 3-5 天,若消化功能良好,可逐渐过渡到软食(如软面条、鱼肉泥),1 周后再根据肝功能恢复情况(如转氨酶水平降至正常范围)调整为普通饮食,但仍需坚持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的原则,多吃新鲜蔬果(如菠菜、橙子)和优质蛋白(如鸡胸肉、豆腐),促进肝脏修复。

更重要的是定期随访复查,其频率需根据病情分期制定:术后 1 个月需进行首次全面复查,包括肝脏增强 CT/MRI(评估消融灶是否完全坏死、有无残留肿瘤)和肿瘤标志物检测(如 AFP、PIVKA-II,判断肿瘤活性);术后 3-6 个月,每 2-3 个月复查一次;术后 6 个月后,若病情稳定,可延长至每 3-6 个月复查一次,持续至少 2 年。若复查中发现肿瘤复发(如消融灶周边出现新的强化病灶、肿瘤标志物明显升高),医生会及时采取进一步的治疗措施,比如再次射频消融(针对小病灶)、肝动脉栓塞化疗(针对较大病灶)或联合靶向治疗(如存在明确靶点时),尽可能控制病情进展,延长患者生存期。

此外,预防复发还需长期管理生活习惯:戒烟戒酒(酒精和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加重肝脏损伤,增加肿瘤复发风险)、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每晚 7-8 小时睡眠,促进肝脏自我修复)、保持情绪稳定(长期焦虑、抑郁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影响免疫力,不利于病情控制)。总之,射频消融对一部分肝细胞癌患者(如肿瘤直径≤3cm、肝功能良好且无血管侵犯的患者)来说是合适且有效的治疗选择,但并非人人适用。患者在决定是否采用这种治疗方式前,一定要和医生充分沟通,详细了解自己的病情(如肿瘤大小、位置、数量)、肿瘤特点(是否靠近大血管或胆囊)、肝功能状况(如 Child-Pugh 分级)以及射频消融的利弊(如创伤小、恢复快,但可能存在病灶残留风险),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同时通过规范的术后护理和长期随访,最大限度降低复发风险,保障治疗效果。

本项目由北京医学检验学会发起,齐鲁制药公益支持

 

分享本文:
的头像

作者:

资深健康领域编辑,拥有10年健康资讯撰写经验,专注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

查看更多文章

网友评论

订阅健康资讯

定期获取最新健康资讯、专家建议和实用健康技巧

我们尊重您的隐私,不会向第三方分享您的信息

获取最新健康资讯

订阅我们的健康通讯,获取专业的健康建议和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