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健康,关注健康养生网 - 您身边的健康顾问

首页 国内健康 哪些人要重点筛查早期乳腺癌?

哪些人要重点筛查早期乳腺癌?

2025-09-10 16:03:22
阅读量:1530
健康养生网

文章摘要

讲师:闫雷,宿州市立医院肿瘤内科主治医师

讲师:闫雷,宿州市立医院肿瘤内科主治医师

同样是成年女性,为何有些人只需常规体检,而另一些人却被医生反复叮嘱 “一定要定期做乳腺筛查”?这背后的关键,在于个体面临的乳腺癌风险存在差异。早期乳腺癌的筛查并非 “一刀切”,而是需要根据风险等级精准划分,那些风险较高的人群,正是重点筛查的对象。明确这些人群的特征,才能让筛查资源用在刀刃上,实现早期发现、及时干预的目标。

有家族乳腺癌遗传史的人群,是重点筛查的首要对象。这里的 “家族史” 并非泛指所有亲属患病,而是指一级亲属(母亲、女儿、姐妹)中有人患过乳腺癌,尤其是发病年龄较轻(如 50 岁前确诊)或双侧乳腺癌的情况。乳腺癌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若家族中存在这样的病例,意味着个体可能携带了某些易感基因(如 BRCA1、BRCA2 基因),这些基因会使乳腺癌的发病风险显著升高。研究显示,有一级亲属患乳腺癌的女性,其患病风险是普通人群的 2-3 倍;若有两位及以上一级亲属患病,风险会进一步增加。对于这类人群,筛查的起始年龄应提前,一般建议在家族中最年轻患者发病年龄的 10 年前开始,比如家族中最年轻的患者 35 岁确诊,那么亲属应从 25 岁起进行筛查,且筛查频率需高于普通人群,可每半年至一年进行一次乳腺超声或钼靶检查,必要时结合磁共振检查,以便更早发现潜在病灶。

有乳腺良性疾病史,尤其是癌前病变史的人群,也需重点关注。并非所有乳腺良性疾病都会增加癌变风险,但某些特殊类型的病变需要警惕。比如乳腺不典型增生,这是一种病理诊断,指乳腺细胞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形态异常,虽然还未发展为癌,但属于明确的癌前病变,患乳腺癌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 4-5 倍。此外,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尤其是多发或伴有上皮增生的)、小叶原位癌等,也会使后续患浸润性乳腺癌的风险升高。对于有这些病史的女性,筛查的频率和方式需调整,除了常规的超声和钼靶检查,可能还需要更密切的随访,如每 3-6 个月进行一次临床检查,每年做一次影像学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病变的变化。同时,这类人群在日常生活中更要注意乳腺健康,避免长期精神压力、激素摄入等不良因素,降低癌变风险。

激素暴露时间较长的人群,也是重点筛查的对象之一。女性体内的雌激素是乳腺组织发育的重要调节因素,但长期、持续的激素暴露,会增加乳腺细胞发生异常的可能性。以下几类情况会导致激素暴露时间延长:月经初潮早(12 岁前),意味着乳腺组织提前进入激素敏感状态;绝经晚(55 岁后),使乳腺组织受激素作用的时间延长;从未生育或首次生育年龄晚(35 岁后),怀孕和哺乳期间的激素变化对乳腺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缺乏这一过程会增加风险;还有长期服用含雌激素的药物(如某些避孕药、激素替代治疗药物)且未进行规范监测的人群。对于这类人群,建议从 40 岁起每年进行一次乳腺筛查,检查项目以钼靶联合超声为主,必要时增加磁共振检查。同时,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管理激素相关因素,如尽量避免长期使用外源性激素,有条件者在适龄阶段完成生育等,以降低风险。

接受过胸部放射治疗的人群,需将乳腺筛查纳入重点关注范围。胸部放疗是治疗某些恶性肿瘤(如霍奇金淋巴瘤、肺癌等)的重要手段,但放疗会对乳腺组织造成辐射损伤,这种损伤可能在多年后引发乳腺细胞突变,增加乳腺癌的发病风险。研究表明,接受过胸部放疗的女性,其乳腺癌的发病风险会随放疗剂量和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尤其是在青少年或青年时期接受放疗的人群,风险更高,因为此时乳腺组织对辐射更为敏感。对于这类人群,筛查的起始时间应提前,一般在放疗结束后 8 年开始,或从 25 岁起(以较早者为准),每半年至一年进行一次乳腺超声和钼靶检查,必要时结合磁共振检查。同时,需长期随访,因为放疗相关的乳腺癌可能在放疗后数十年才出现,不能因时间久远而放松警惕。

携带乳腺癌易感基因的人群,属于极高危人群,必须进行严密的筛查和监测。通过基因检测发现携带 BRCA1、BRCA2 等已知的乳腺癌易感基因,意味着其患乳腺癌的风险显著增加。据统计,BRCA1 基因突变携带者在 70 岁前患乳腺癌的风险可达 60%-80%,BRCA2 基因突变携带者的风险也在 40%-60% 左右,且发病年龄往往较早。对于这类人群,筛查策略更为严格,一般建议从 20-25 岁开始,每半年进行一次乳腺临床检查和超声检查,每年进行一次钼靶检查或磁共振检查(磁共振对年轻致密乳腺的敏感性更高)。除了筛查,这类人群还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预防性措施,如服用预防性药物(如他莫昔芬)或进行预防性乳腺切除,以进一步降低患病风险。但这些措施具有一定的创伤性,需结合个人意愿、家庭规划等因素综合决定。

肥胖人群,尤其是绝经后的肥胖女性,也需加强乳腺筛查。肥胖与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密切相关,尤其是绝经后的女性。绝经后女性的卵巢功能衰退,体内雌激素主要由脂肪组织合成,肥胖会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持续刺激乳腺组织,增加癌变风险。此外,肥胖还会引发体内慢性炎症反应,影响免疫系统功能,降低机体对异常细胞的清除能力。研究显示,体重指数(BMI)超过 30 的绝经后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是正常体重女性的 1.5 倍左右。对于这类人群,建议从 40 岁起每年进行一次乳腺钼靶和超声检查,同时积极控制体重,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降低 BMI,减少肥胖带来的风险。在筛查过程中,由于肥胖可能导致乳腺组织脂肪含量增加,影响影像学检查的准确性,必要时需结合磁共振检查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长期存在不良生活方式且难以改善的人群,也应适当加强筛查。虽然单一的不良生活方式并非直接导致乳腺癌的高危因素,但多种不良生活方式的叠加,会增加乳腺癌的发病风险。比如长期吸烟、过量饮酒、高脂肪饮食、缺乏运动、长期精神压力大等,这些因素会通过影响体内激素水平、免疫系统功能、细胞代谢等,间接增加乳腺组织的损伤风险。对于这类人群,虽然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高危人群,但建议从 40 岁起每年进行一次乳腺筛查,同时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减少不良因素的影响。通过筛查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双管齐下,降低乳腺癌的发病风险。

需要强调的是,重点筛查人群的界定并非绝对,个体的风险评估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有些人群可能同时具备多种高危因素,如既有家族史又携带易感基因,这类人群的筛查策略需要更加个体化,由专业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同时,随着医学研究的进展,新的高危因素可能会被发现,筛查策略也会相应调整,因此建议重点人群定期咨询乳腺专科医生,及时了解最新的筛查建议。

重点筛查早期乳腺癌的目的,在于通过更早、更频繁、更精准的检查,在癌症发生的早期甚至癌前病变阶段发现异常,为治疗争取时间。对于上述重点人群而言,不能抱有侥幸心理,应主动、定期进行筛查,将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而对于普通人群,也不能忽视常规的乳腺检查,因为即使没有高危因素,也仍有患乳腺癌的可能,常规筛查同样重要。

总之,哪些人需要重点筛查早期乳腺癌,是基于个体的风险因素综合判断的结果。有家族遗传史、乳腺良性疾病史、激素暴露时间长、接受过胸部放疗、携带易感基因、肥胖等人群,都应根据自身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应的筛查。只有明确重点、精准筛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筛查的作用,实现早期乳腺癌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本项目由北京医学检验学会发起,齐鲁制药公益支持

 

分享本文:
的头像

作者:

资深健康领域编辑,拥有10年健康资讯撰写经验,专注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

查看更多文章

网友评论

订阅健康资讯

定期获取最新健康资讯、专家建议和实用健康技巧

我们尊重您的隐私,不会向第三方分享您的信息

获取最新健康资讯

订阅我们的健康通讯,获取专业的健康建议和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