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HER2 - 乳腺癌免疫治疗要注意什么?
文章摘要
讲师:李小莎,亳州市人民医院肿瘤科主治医师
讲师:李小莎,亳州市人民医院肿瘤科主治医师
“医生说我符合免疫治疗的尝试条件,但听说这疗法可能有特别的副作用,治疗期间到底要留意哪些事?会不会影响之前的内分泌治疗?” 能尝试免疫治疗的 HR+/HER2 - 乳腺癌患者,常会在期待中带着顾虑 —— 既想抓住治疗机会,又怕因忽视细节导致风险。不同于化疗、内分泌治疗,免疫治疗是通过调节免疫系统起效,需关注的重点从 “直接副作用” 转向 “免疫相关反应”,且有严格的适用前提和管理要求。今天就梳理免疫治疗全流程的核心注意事项,帮你在治疗中少走弯路、规避风险。
一、治疗前:明确适用前提,不盲目尝试
HR+/HER2 - 乳腺癌患者启动免疫治疗前,需先满足特定条件,避免因 “不符合指征” 白白承受副作用,核心要做好三项评估。
1. 先做生物标志物检测,确认是否 “可能有效”
免疫治疗并非对所有符合 “晚期耐药” 的患者都有效,需通过检测 PD-L1 表达、dMMR/MSI-H、TMB(肿瘤突变负荷)等生物标志物筛选获益人群:PD-L1 表达阳性(肿瘤细胞或免疫细胞阳性比例≥1%)的患者,免疫治疗有效率比阴性患者高 5%-10%;dMMR/MSI-H 或 TMB-H(≥10 个突变 / Mb)的患者,因肿瘤突变多、易被免疫识别,有效率可达 20%-30%,是更适合的人群。若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单独免疫治疗有效率极低(<5%),不建议盲目尝试,可优先考虑更换化疗或靶向方案。检测样本优先用最新的肿瘤组织(如穿刺活检标本),若无法获取组织,也可通过血液检测(液体活检)辅助判断,但准确性略低。
2. 全面评估身体基础状况,排除禁忌人群
免疫治疗可能激活免疫系统攻击正常器官,有以下情况的患者需谨慎:存在未控制的自身免疫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后可能诱发疾病急性发作;有活动性感染(如肺炎、肝炎),免疫调节可能加重感染;肝肾功能严重不全(如肝硬化、尿毒症),无法耐受免疫药物代谢负担;有严重心肺基础病(如急性心衰、重症慢阻肺),免疫相关炎症可能诱发器官衰竭。治疗前需做全面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自身抗体谱、胸部 CT 等,由多学科医生(肿瘤内科、风湿免疫科)共同评估,确认无禁忌后再启动治疗。
3. 梳理既往用药史,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若患者正在接受内分泌治疗(如氟维司群)或靶向治疗(如 CDK4/6 抑制剂),需提前告知医生,评估是否需要调整:多数情况下,“免疫治疗 + 化疗” 是推荐组合,但 “免疫治疗 + 内分泌治疗” 需谨慎 —— 部分患者可能因两者均影响免疫状态,增加皮疹、腹泻等副作用叠加风险,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或错开给药时间;若正在服用免疫抑制剂(如泼尼松,用于治疗过敏或炎症),需提前停用(通常停药 2 周以上),否则可能抵消免疫治疗效果,导致治疗无效。
二、治疗中:紧盯免疫相关副作用,早发现早处理
免疫治疗的副作用多为 “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可能累及全身器官,且出现时间不固定(治疗后 1-12 周均可能发生),需主动监测、及时就医。
1. 常见副作用及应对:从 “皮肤” 到 “内脏” 逐一留意
• 皮肤反应(最常见,发生率 30%-40%):多表现为皮疹(红斑、丘疹)、瘙痒,少数出现白癜风。出现后需避免抓挠,不使用刺激性护肤品,可在医生指导下涂抹弱效激素类药膏(如氢化可的松乳膏);若皮疹面积超过体表面积 10% 或伴随水疱,需暂停免疫治疗,口服泼尼松控制,待症状缓解后再评估是否恢复治疗。
• 胃肠道反应(发生率 20%-30%):以腹泻、结肠炎为主,表现为每日排便次数超过基础次数 2 次以上,或伴随腹痛、便血。轻度腹泻可通过清淡饮食、补充益生菌缓解;中度(每日 4-6 次)或重度(每日>7 次)需及时就医,做肠镜排除结肠炎,必要时静脉输注激素,避免因脱水或肠道损伤影响治疗。
• 内分泌毒性(发生率 10%-15%):可能导致甲状腺功能异常(甲亢或甲减)、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多无明显症状,需每 2 周复查甲状腺功能、皮质醇水平。若出现乏力、怕冷、体重异常变化,需及时补充甲状腺素或糖皮质激素,多数不影响继续免疫治疗。
• 肺毒性(发生率 5%-10%,最危险):早期表现为干咳、活动后气短,易被误认为 “感冒” 或 “化疗后疲劳”,进展后可能发展为重症肺炎。治疗期间若出现呼吸道症状,需立即做胸部 CT,一旦确诊免疫相关性肺炎,需暂停治疗并静脉输注激素,延误处理可能危及生命。
2. 定期复查:按 “高频监测” 原则安排检查
免疫治疗期间的复查频率比其他治疗更高:前 3 个周期(每 2-3 周为 1 周期),需每周查 1 次血常规、肝肾功能,每 2 周查 1 次甲状腺功能、电解质;3 周期后若未出现明显副作用,可调整为每 2 周查 1 次血常规、肝肾功能,每月查 1 次甲状腺功能和胸部 CT。每次复诊时,需主动向医生描述身体变化,哪怕是 “轻微皮疹”“偶尔腹泻” 也不能遗漏 —— 免疫相关副作用早期干预,多数可控制在轻度,若拖延可能发展为重度,甚至导致治疗永久终止。
三、治疗后:长期随访,警惕迟发性副作用
免疫治疗结束后,副作用并非 “随之消失”,部分迟发性 irAEs(如甲状腺功能减退、肺纤维化)可能在停药后 3-6 个月出现,需长期随访监测。
1. 短期随访(停药后 1-3 个月):重点评估副作用恢复
每月复查 1 次甲状腺功能、皮质醇水平、肝肾功能,每 2 个月做 1 次胸部 CT,确认皮肤、胃肠道、肺部等部位的副作用是否完全缓解。若仍存在轻度甲状腺功能异常(如甲减),需继续补充药物,直至指标稳定;若曾出现免疫相关性肺炎,需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减少激素用量,避免突然停药导致复发。
2. 长期随访(停药后 6 个月 - 2 年):兼顾副作用与肿瘤监测
每 3 个月复查 1 次肿瘤标志物(CA15-3、CEA)、胸部 CT,每 6 个月查 1 次全身骨扫描,排查肿瘤复发或转移;同时每 3 个月查 1 次甲状腺功能、肺功能,监测迟发性肺纤维化或内分泌毒性。随访期间若出现新的不适(如关节疼痛、皮肤色素异常),需及时排查是否为免疫治疗相关迟发反应,避免因 “非肿瘤症状” 被忽视。
四、心理与生活管理:避免 “过度焦虑” 或 “忽视细节”
1. 心态调整:理性看待 “疗效不确定性”
HR+/HER2 - 乳腺癌患者免疫治疗的有效率本身较低,即使符合指征,也可能出现 “治疗 2-3 周期后无效” 的情况,需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 不将免疫治疗视为 “最后救命稻草”,若治疗无效,及时在医生指导下更换方案,避免因过度焦虑影响身体状态。
2. 生活护理:减少可能诱发副作用的因素
饮食上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减少胃肠道负担;皮肤护理选择温和的棉质衣物,避免暴晒或摩擦,减少皮疹诱发因素;作息上保证 7-8 小时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增强身体对免疫反应的耐受度;同时避免接种活疫苗(如流感活疫苗、水痘疫苗),免疫治疗期间免疫系统处于激活状态,接种活疫苗可能诱发严重感染。
总的来说,HR+/HER2 - 乳腺癌患者尝试免疫治疗,需从 “治疗前评估、治疗中监测、治疗后随访” 全流程做好管理,核心是 “不盲目、早发现、严随访”。只要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操作,就能在争取疗效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副作用风险,让治疗更安全、更有效。
本项目由北京医学检验学会发起,齐鲁制药公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