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健康,关注健康养生网 - 您身边的健康顾问

首页 国内健康 护脉护航:肺癌患者康复期的静脉血管保护指南

护脉护航:肺癌患者康复期的静脉血管保护指南

2025-11-02 21:28:02
阅读量:3476
健康养生网

文章摘要

讲师:冯学明,淮北市中医院中医肿瘤科主任医师

 

讲师:冯学明,淮北市中医院中医肿瘤科主任医师

康复期的陈先生最近很困扰 —— 之前化疗时反复在手臂输液,现在每次复查抽血或输注营养针,护士都要反复寻找合适的血管,有时还会出现穿刺后肿胀、疼痛。很多肺癌患者在康复期都会忽视静脉血管保护,觉得 输液、抽血是小事,血管总会恢复,却不知治疗后静脉血管本就脆弱,反复刺激容易引发静脉炎、血栓等问题,不仅增加后续治疗的痛苦,还可能影响康复期用药与营养补充。科学的肺癌康复期静脉血管保护,能减少血管损伤,让静脉始终保持 可用状态,为康复期的治疗与护理提供基础保障。

先重视:康复期静脉血管为何 脆弱易损

肺癌康复期的静脉血管保护不能 等出问题再做,需先明白血管脆弱的根源 —— 治疗残留影响、反复穿刺刺激、护理不当等因素,让静脉血管成为康复期的 易损部位,提前了解才能主动防护。

治疗残留影响是核心原因。化疗药物(如顺铂、多柔比星)多为 刺激性药物,即使治疗结束,部分药物残留仍可能损伤静脉内皮细胞,导致血管壁增厚、弹性下降,变得脆弱易破;若治疗期间长期使用外周静脉输液(如手臂浅静脉),反复穿刺会直接破坏血管壁,形成瘢痕组织,让后续穿刺难度增加;此外,放疗若涉及胸部、上肢区域,可能间接影响局部静脉血液循环,导致血管回流不畅,进一步降低血管耐受性。

康复期的医疗操作也会加剧损伤。康复期需定期复查抽血、输注营养药物(如氨基酸、脂肪乳)或对症治疗药物(如抗生素),若每次都选择同一部位的浅静脉穿刺,会让该区域血管反复承受机械刺激与药物刺激,容易引发静脉炎(表现为穿刺部位红肿、疼痛、沿血管走向出现条索状硬结);部分患者因血管条件差,穿刺时需要多次尝试,会进一步加重血管损伤,形成 血管越差越难穿刺、越穿刺血管越差的恶性循环。

日常护理不当也会影响血管健康。穿刺后按压方式错误(如揉搓穿刺点)、拔针后过早活动手臂、输液时手臂长期保持固定姿势导致血液循环不畅,都会影响血管修复;部分患者在静脉炎早期未及时处理,导致炎症加重,甚至发展为血栓性静脉炎,严重影响静脉功能。因此,肺癌康复期静脉血管保护,是贯穿康复全程的重要环节,需从 减少损伤、促进修复、预防并发症三方面入手。

学防护:3 个核心环节,减少静脉血管损伤

肺癌康复期静脉血管保护的核心,是 科学选择血管、规范操作配合、细致日常护理,通过每一个环节的精准防护,最大限度减少血管损伤,延长血管使用寿命。

环节一:科学选择血管,避免 过度使用

血管选择是保护的第一步,合理规划穿刺部位,避免长期反复使用同一血管,能有效减少损伤。

• 优先选择 中心静脉留置针:若康复期需长期输液(如每周 2 次以上),或输注刺激性药物(如高浓度营养液、抗生素),建议在医生指导下选择中心静脉通路(如 PICC、输液港),这类通路能将药物直接输送至大血管,减少对浅静脉的刺激;若短期输液(如每周 1 次),可选择外周静脉留置针(保留 3-5 天),避免每次输液都进行穿刺,减少对血管的机械损伤。

• 外周静脉选择 交替使用、由远及近:若仅需临时抽血或短期输液,选择外周静脉时需遵循 交替使用、由远及近原则 —— 优先选择手背、前臂远端的静脉,避免一开始就使用肘部、上臂等近端静脉;每次穿刺选择不同部位的静脉,如这次选择左手手背,下次选择右手手背,避免同一区域血管短期内反复穿刺;避免选择关节附近、静脉瓣较多、血管弯曲的部位(如手腕处),这些部位穿刺难度大,且容易因活动导致针头移位,损伤血管。

• 主动与医护沟通血管情况:每次穿刺前,主动告知医护人员自己的血管状况(如 之前化疗时右手臂血管容易肿胀”“左手手背有过静脉炎),帮助医护人员更精准地选择血管;若对穿刺部位有疑问(如 这个部位之前穿刺过很多次,能不能换一个),及时提出,共同制定合适的穿刺方案,避免盲目穿刺。

环节二:规范操作配合,减少穿刺与输液损伤

穿刺与输液过程中的正确配合,能减少操作对血管的直接损伤,避免因配合不当引发并发症。

• 穿刺时的配合:穿刺前清洁手臂皮肤,避免涂抹护手霜、香水等,防止影响消毒效果;穿刺时放松手臂,避免过度紧张导致血管收缩,增加穿刺难度;若穿刺一次未成功,不要强迫自己 再试一次,可请求更换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避免多次尝试加重血管损伤。

• 输液中的配合:输液时保持穿刺手臂舒适,避免过度弯曲或用力(如提重物、用力握拳),防止针头移位刺激血管壁;若输注刺激性药物(如抗生素),注意观察穿刺部位,若出现轻微疼痛、肿胀,及时告知护士,调整输液速度或更换部位;输液过程中适当活动手指(如握拳、屈伸手指),促进手臂血液循环,减少血液淤积,避免血栓形成;输液结束后,按照护士指导正确按压穿刺点(用食指、中指并拢按压穿刺点及上方 1-2cm 处,力度适中,保持 5-10 分钟),避免揉搓穿刺点,防止血管破损出血或形成血肿。

环节三:细致日常护理,促进血管修复

穿刺后的日常护理对血管修复至关重要,通过正确的护理方式,能加速血管愈合,预防静脉炎等并发症。

• 穿刺后 24 小时内护理:穿刺后 24 小时内避免穿刺部位接触水(如洗手、洗澡),防止感染;若使用留置针,保持留置部位清洁干燥,避免碰撞、摩擦;穿刺手臂避免提重物(不超过 1kg)、剧烈活动(如快速甩臂),减少血管负担;若穿刺点有轻微红肿、疼痛,可在穿刺后 4 小时用温毛巾湿敷(温度 40左右,每次 15-20 分钟,每天 2-3 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不适。

• 静脉炎的早期处理:若出现静脉炎症状(穿刺部位红肿、疼痛、沿血管走向有硬结),需及时处理 —— 首先停止在该血管穿刺,避免刺激加重;急性期(48 小时内)用冷毛巾湿敷,减少炎症渗出;48 小时后改用温毛巾或硫酸镁湿敷(将硫酸镁溶液浸湿纱布,敷于患处,每次 20 分钟,每天 3 次),促进炎症吸收;可在医生指导下涂抹多磺酸粘多糖乳膏,轻轻按摩患处,帮助软化硬结、改善血液循环;若症状持续超过 3 天无缓解,或出现发热、疼痛加重,需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感染或血栓。

• 日常血管保养:非穿刺期间,可通过简单方法保养血管 —— 每天用温水浸泡双手、双臂(10-15 分钟),促进静脉血液循环;适当进行手臂运动(如屈伸手臂、旋转手腕),增强血管弹性;饮食中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 C、维生素 E 的食物(如新鲜蔬果、坚果),帮助维持血管壁健康;避免吸烟、饮酒,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酒精会影响血液循环,均不利于血管修复。

防并发症:警惕 2 类静脉相关风险,及时处理

肺癌康复期静脉血管保护的重要目标,是预防静脉炎、静脉血栓等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不仅影响血管功能,还可能引发严重健康风险,需提前警惕、及时处理。

风险一:血栓性静脉炎 —— 早期识别,避免扩散

血栓性静脉炎是康复期常见的静脉并发症,多因血管损伤后血液淤积、凝固形成血栓,表现为穿刺部位红肿、疼痛明显,沿血管走向可触及条索状硬结,严重时可出现手臂肿胀、皮肤温度升高。

• 早期识别:输液后若出现穿刺部位持续疼痛(超过 24 小时)、肿胀,或手臂活动时疼痛加重,需警惕血栓性静脉炎;按压穿刺点上方血管时,若出现明显压痛,或触及硬结,需及时告知医生。

• 及时处理:确诊血栓性静脉炎后,需立即停止在该血管穿刺,避免按摩、挤压患处,防止血栓脱落引发肺栓塞;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抑制血栓扩大;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可配合物理治疗(如红外线照射),促进炎症吸收与血栓溶解;治疗期间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血管超声,监测血栓变化,直至血栓完全溶解。

风险二:静脉血栓栓塞症(VTE—— 警惕高危信号,紧急处理

静脉血栓栓塞症是更严重的并发症,包括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深静脉血栓多发生于下肢,但上肢静脉因穿刺损伤也可能发生,若血栓脱落随血液流动至肺部,会引发肺栓塞,出现突发胸痛、呼吸困难、咯血等症状,危及生命。

• 高危信号识别:若康复期出现单侧手臂或下肢肿胀(皮肤紧绷、按压有凹陷)、疼痛(行走或活动时加重)、皮肤温度升高、颜色发红,需警惕深静脉血栓;若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咯血,需立即就医,排查肺栓塞。

• 紧急处理:怀疑深静脉血栓时,需立即停止活动,卧床休息,避免按摩、挤压肿胀肢体,防止血栓脱落;及时就医进行血管超声检查,确诊后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利伐沙班),必要时进行溶栓治疗;若确诊肺栓塞,需立即住院治疗,绝对卧床休息,接受抗凝、溶栓等紧急处理,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避免并发症加重。

• 预防措施:康复期需积极预防静脉血栓 —— 若长期卧床或久坐,定时进行肢体活动(如脚踝转动、膝关节屈伸),促进血液循环;输液时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适当活动手臂或下肢;若存在血栓高危因素(如肥胖、有血栓病史、长期使用激素),可在医生指导下穿着医用弹力袜(上肢或下肢),促进静脉回流,减少血栓风险。

避误区:这些静脉保护 错误做法要纠正

在肺癌康复期静脉血管保护过程中,患者和家属容易陷入一些误区,不仅无法保护血管,还可能加重损伤或引发并发症,以下常见误区需及时纠正。

误区一:血管看不见就用热敷,能让血管更明显。热敷虽能扩张血管,但穿刺前热敷可能导致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若输注刺激性药物,更容易引发静脉炎;正确做法是穿刺前无需热敷,若血管条件差,可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短时间(5 分钟)温敷,避免自行长时间热敷。

误区二:穿刺后按压时间越长越好。按压时间过长(超过 15 分钟)会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反而不利于血管修复;正确做法是按压 5-10 分钟,以穿刺点不出血为宜,具体时间根据凝血功能调整(如凝血功能差者可适当延长至 10 分钟),避免过度按压。

误区三:有静脉炎没关系,忍忍就会好。早期静脉炎若未及时处理,可能发展为慢性静脉炎,导致血管永久性损伤,甚至引发血栓;正确做法是出现静脉炎症状后立即停止使用该血管,及时采取湿敷、用药等措施,必要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误区四:留置针保留时间越长越好,能减少穿刺。外周静脉留置针的推荐保留时间为 3-5 天,最长不超过 7 天,超过时间可能增加感染、静脉炎风险;正确做法是按照医护人员指导定期更换留置针,不要为了 减少穿刺而延长保留时间,若留置期间出现红肿、疼痛,需及时拔针更换部位。

肺癌康复期静脉血管保护,是一项 细致且长期的工作,它不像其他康复措施那样直观可见,却直接影响康复期的治疗质量与生活舒适度。只要掌握科学的防护方法,在每一次穿刺、输液、日常护理中都做好细节,就能有效减少血管损伤,预防并发症,让静脉血管始终保持健康状态,为康复之路提供可靠的 通路保障。记住,每一次对血管的细心呵护,都是在为顺利康复 铺路,只有血管健康,才能让治疗与营养补充顺利进行,更快地迈向健康生活。

本项目由北京医学检验学会发起,齐鲁制药公益支持

 

 

分享本文:
的头像

作者:

资深健康领域编辑,拥有10年健康资讯撰写经验,专注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

查看更多文章

网友评论

订阅健康资讯

定期获取最新健康资讯、专家建议和实用健康技巧

我们尊重您的隐私,不会向第三方分享您的信息

获取最新健康资讯

订阅我们的健康通讯,获取专业的健康建议和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