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眠助康:肺癌患者康复期的睡眠质量改善指南
文章摘要
讲师:邢化志,宿州市立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
讲师:邢化志,宿州市立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
临床调研显示,约 70% 的肺癌患者在康复期存在睡眠问题 —— 有的患者躺下后翻来覆去 1-2 小时才能入睡,有的患者夜间会频繁醒来,还有的患者凌晨 3-4 点就再也睡不着。长期睡眠不好不仅会让患者白天乏力、注意力不集中,还会影响免疫力恢复,甚至延缓伤口愈合与肺部功能修复。很多患者觉得 “失眠是康复期的小麻烦,忍忍就过去”,却不知优质睡眠是身体修复的 “黄金时间”。科学的肺癌康复期睡眠质量改善方法,能帮助患者找回安稳睡眠,让身体在休息中高效恢复,为康复之路筑牢 “能量根基”。
先弄清:康复期为何总睡不好?
想要做好肺癌康复期睡眠质量改善,首先要找到影响睡眠的 “隐形因素”。康复期的睡眠问题不是单一原因导致的,而是身体不适、心理压力、环境变化等多因素叠加的结果,只有针对性破解,才能有效改善睡眠。
身体残留不适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治疗后未完全消退的疼痛(如手术伤口隐痛、胸壁牵拉痛)会在夜间安静时更明显,让患者难以入睡或频繁惊醒;部分患者因肺部功能未完全恢复,夜间会出现气短、胸闷,需要频繁调整姿势才能呼吸顺畅;还有些患者因药物副作用(如某些止痛药、靶向药可能引发失眠),导致睡眠节律紊乱,出现入睡困难。
心理压力的 “夜间放大效应” 也会加剧失眠。康复期患者常因担心病情复发、焦虑未来生活、愧疚给家人添麻烦等问题,在白天忙碌时暂时忽略,却在夜间卧床时反复思虑,大脑始终处于 “活跃状态”,难以进入深度睡眠;有些患者还会因 “怕睡不着” 而产生焦虑,形成 “越担心越失眠、越失眠越担心” 的恶性循环,导致睡眠质量越来越差。
生活习惯与环境变化也会干扰睡眠。康复期体力下降,部分患者白天会频繁卧床休息或午睡时间过长,导致夜间睡眠需求减少;睡前饮用咖啡、茶等含咖啡因的饮品,或使用手机、电视等电子产品(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会进一步推迟入睡时间;此外,卧室温度过高或过低、光线过亮、声音嘈杂等环境问题,也会让患者难以进入安稳睡眠状态。
环境调整:打造 “助眠型” 卧室,让身体快速放松
卧室环境是影响睡眠的 “基础因素”,通过调整卧室的光线、声音、温度、床品等细节,打造一个适合睡眠的 “专属空间”,能帮助身体快速进入放松状态,为入睡做好准备,这是肺癌康复期睡眠质量改善的第一步。
控制光线:减少蓝光干扰,模拟自然睡眠节律
光线是调节睡眠节律的重要信号,过亮的光线会抑制褪黑素(帮助入睡的关键激素)分泌,导致入睡困难:
• 白天多接触自然光:白天起床后尽量拉开窗帘,让阳光进入室内,或在阳台、窗边适度活动,通过自然光调节生物钟,帮助夜间形成正常的睡眠节律;避免白天长时间待在昏暗环境中,以免打乱睡眠 - 觉醒周期。
• 夜间减少人工光源:睡前 1 小时关闭卧室主灯,改用暖黄色小夜灯(如床头灯、壁灯,亮度控制在 50lux 以下),避免强光刺激;睡前不使用手机、电脑、电视等电子产品,若必须使用,可开启 “夜间模式” 或佩戴防蓝光眼镜,减少蓝光对褪黑素分泌的影响;若卧室窗外光线过亮(如路灯直射),可安装遮光性好的窗帘,确保卧室在夜间处于 “低亮度” 状态。
调节声音:营造 “低噪音” 环境,减少睡眠干扰
噪音是导致睡眠中断的重要原因,尤其是浅睡眠阶段,轻微噪音也可能让患者惊醒,需通过隔音、降噪措施,营造安静的睡眠环境:
• 减少外部噪音:若居住环境嘈杂(如靠近马路、菜市场),可安装隔音窗户或在卧室墙面粘贴隔音棉,减少外部声音传入;睡前关闭卧室门窗,避免家人活动产生的噪音(如看电视、聊天)干扰睡眠;若家人夜间活动频繁,可提前沟通,让家人在患者入睡后尽量保持安静。
• 利用 “白噪音” 掩盖干扰:若无法完全消除环境噪音,可使用白噪音机或手机 APP 播放轻柔的白噪音(如海浪声、雨声、森林风声),白噪音能掩盖突发噪音,帮助大脑放松,提升睡眠稳定性;注意白噪音音量不要过大,以 “隐约能听到” 为宜,避免反而成为新的噪音干扰。
优化床品与温度:让身体获得 “舒适支撑”
床品的舒适度与卧室温度会直接影响身体感受,不合适的床品或温度会让患者感到不适,难以进入深度睡眠:
• 选择适合的床品:床垫硬度以 “中等偏软” 为宜,既能为脊柱提供支撑,又不会因过硬导致身体压迫感;枕头高度根据睡眠姿势调整(仰卧时枕头高度约 8-10cm,侧卧时约 10-12cm),选择透气性好、柔软度适中的枕芯(如荞麦枕、乳胶枕),避免过高或过低导致颈部不适;床单、被套选择纯棉材质,柔软透气,避免化纤材质因不透气导致夜间出汗,影响睡眠。
• 控制卧室温度与湿度:卧室温度保持在 20-22℃为宜,这个温度区间能让身体处于 “舒适状态”,避免因过热或过冷频繁翻身;湿度控制在 40%-60%,若空气过于干燥(如冬季开暖气),可使用加湿器(定期清洗,避免细菌滋生),湿润的空气能减少呼吸道干燥不适,帮助身体放松;若湿度过高(如梅雨季),可使用除湿机,避免潮湿环境导致身体黏腻,影响睡眠舒适度。
习惯养成:建立 “规律睡眠节律”,让身体形成 “入睡记忆”
除了环境调整,规律的睡眠习惯能帮助身体形成固定的 “入睡记忆”,让大脑和身体在固定时间进入 “准备睡眠” 状态,逐步改善入睡困难、睡眠浅、易醒等问题,这是肺癌康复期睡眠质量改善的核心环节。
固定作息:建立稳定的 “睡眠 - 觉醒周期”
人体有自己的生物钟,规律的作息能让生物钟保持稳定,帮助身体形成 “到点想睡、到点起床” 的习惯,减少睡眠节律紊乱:
• 固定入睡与起床时间:每天选择固定的时间入睡(如晚上 10 点半)和起床(如早上 6 点半),即使在周末或感觉没睡好的日子,也尽量不相差超过 1 小时,避免因作息不规律打乱生物钟;刚开始可能会觉得不适应,坚持 1-2 周后,身体会逐渐适应这个节律,入睡会变得更轻松。
• 合理安排白天休息时间:康复期体力不足时,可在白天进行 1 次短暂休息(如午睡),但时间控制在 20-30 分钟内,且不要在下午 3 点后午睡,避免白天睡眠过多导致夜间睡眠需求减少,加重失眠;避免白天频繁卧床休息,可选择坐在椅子上闭目养神,减少身体对 “卧床 = 睡眠” 的错误关联。
睡前 “放松仪式”:帮助大脑从 “活跃” 转向 “平静”
睡前 1 小时进行一系列固定的 “放松活动”,能帮助大脑逐步从白天的 “活跃状态” 转向 “平静状态”,为入睡做好准备,避免因睡前大脑兴奋导致入睡困难:
• 进行温和的放松活动:睡前可选择听舒缓的音乐(如古典音乐、自然音效)、阅读纸质书籍(避免情节紧张或刺激性内容,选择散文、科普等轻松读物)、做简单的放松训练(如渐进式肌肉放松、正念冥想);渐进式肌肉放松可从脚趾开始,逐部位收缩肌肉 5 秒后放松,依次向上至头部,帮助身体释放紧张感;正念冥想可通过专注于呼吸(感受空气进出鼻腔的感觉),减少杂念,让大脑逐渐平静。
• 避免睡前 “兴奋行为”:睡前 1 小时不进行剧烈运动(如快走、跳舞)、不参与紧张的讨论或观看情节刺激的电影、电视剧,这些活动会让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推迟入睡时间;睡前不吸烟、不饮用咖啡、茶、酒精等饮品,吸烟和咖啡因会刺激神经系统,酒精虽可能让人快速入睡,却会降低睡眠质量,导致夜间易醒、早醒。
睡前 “身体准备”:减少身体不适对睡眠的干扰
睡前通过简单的身体护理,减少疼痛、气短、口渴等身体不适,能让身体在卧床时更舒适,减少因不适导致的睡眠中断:
• 缓解疼痛与不适:若夜间有伤口隐痛或身体不适,可在医生指导下,在睡前 1 小时服用适量止痛药(避免过量导致副作用),或通过热敷(如用热水袋敷伤口周围,温度不要过高)缓解疼痛;若有气短症状,可在睡前进行 5-10 分钟的腹式呼吸训练(缓慢吸气让腹部隆起,再缓慢呼气让腹部凹陷),改善肺部通气,减少夜间气短对睡眠的影响。
• 做好睡前基础护理:睡前刷牙、洗脸、泡脚(水温 40℃左右,时间 15-20 分钟),能帮助身体清洁和放松,形成 “睡前护理 = 准备入睡” 的条件反射;睡前适量饮水(约 100-150ml 温开水),避免夜间因口渴醒来,但不要过量饮水,防止夜间频繁起夜影响睡眠;若夜间容易出汗,可在床头准备一条干燥毛巾,方便夜间擦拭,减少因出汗导致的不适。
心理调节:缓解 “睡前焦虑”,打破 “失眠 - 焦虑” 循环
心理压力是康复期失眠的重要诱因,尤其是 “怕睡不着” 的焦虑心理,会进一步加重失眠,形成恶性循环。通过针对性的心理调节,缓解睡前焦虑,让大脑在夜间摆脱 “思虑状态”,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睡眠质量,这是肺癌康复期睡眠质量改善的关键补充。
正视 “失眠焦虑”:接受 “偶尔失眠很正常”
很多患者会因 “担心睡不着” 而在睡前过度紧张,反而导致入睡更困难。其实,偶尔的失眠并不会对身体造成严重影响,过度焦虑反而会放大失眠的危害:
• 改变对失眠的认知:告诉自己 “偶尔一两次睡不着没关系,身体有自我调节能力,第二天适当休息就能恢复”,避免因 “怕影响康复” 而产生过度焦虑;即使夜间没有睡好,白天也不要过度补觉或长时间卧床,保持正常的活动节奏,避免因 “补偿心理” 进一步打乱睡眠节律。
• 采用 “顺其自然” 的入睡态度:卧床后若 30 分钟内仍未入睡,不要强迫自己 “必须睡着”,可起床到卧室外的沙发上进行温和的放松活动(如听音乐、阅读),待有睡意后再回到床上;避免卧床时反复看时间、思考 “为什么还睡不着”,这些行为会进一步强化焦虑,让入睡更困难。
释放 “睡前杂念”:减少心理负担对睡眠的影响
康复期的担忧、焦虑等杂念,会在夜间卧床时集中浮现,让大脑难以平静。通过 “主动释放” 的方式,将杂念从大脑中 “转移” 出来,能减少心理负担,帮助入睡:
• 睡前 “写烦恼”:睡前 15 分钟,准备一个笔记本,将当天的担忧、未完成的事情、对未来的顾虑等全部写下来,相当于 “把烦恼从大脑中转移到纸上”,告诉自己 “这些事情明天再处理”,减少睡前反复思虑;写完成后可将笔记本放在卧室外,避免看到后再次引发焦虑。
• 寻求情感支持:若睡前频繁思虑病情、担心未来,可在白天与家人、朋友或心理医生沟通,倾诉自己的担忧,通过他人的理解与支持缓解心理压力;家人也可在睡前陪患者进行简短的轻松聊天(如聊些生活中的趣事),帮助患者转移注意力,减少负面情绪对睡眠的影响。
避误区:这些 “助眠方法” 可能越用越失眠
在肺癌康复期睡眠质量改善过程中,患者和家属容易陷入一些误区,看似在 “助眠”,实则可能加重失眠,以下常见误区需及时纠正。
误区一:“失眠就靠安眠药,快速见效”。很多患者会依赖安眠药改善睡眠,但长期使用安眠药可能产生依赖性,还可能出现头晕、乏力等副作用,影响白天状态;安眠药需在医生指导下短期、适量使用,且不能替代环境调整、习惯养成等基础助眠方法,避免因过度依赖药物导致停药后失眠加重。
误区二:“晚上没睡好,白天多补觉”。白天长时间补觉或频繁卧床,会减少夜间睡眠需求,导致夜间更难入睡,形成 “白天补觉 - 夜间失眠” 的恶性循环;即使夜间没睡好,白天也应保持正常的活动节奏,仅进行短暂的休息(20-30 分钟),帮助身体维持对夜间睡眠的需求。
误区三:“睡前喝酒能助眠”。酒精虽能让人快速入睡,但会抑制快速眼动睡眠(深度睡眠的重要阶段),导致睡眠变浅、夜间易醒、早醒,长期下来反而会降低睡眠质量;睡前应避免饮酒,选择更健康的放松方式帮助入睡。
误区四:“卧室里放钟表,方便看时间”。睡前反复看钟表会让患者过度关注 “还有多久能睡着”“已经睡了多久”,加剧焦虑心理,导致入睡更困难;卧室里尽量不放钟表,或选择无夜光、无滴答声的钟表,避免时间焦虑影响睡眠。
肺癌康复期睡眠质量改善是一个 “循序渐进” 的过程,睡眠节律的调整和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不要期望 “短期内快速见效”。只要坚持科学的环境调整、规律的作息习惯、有效的心理调节,避开常见误区,就能逐步改善睡眠质量,让身体在安稳睡眠中高效修复,为康复之路提供充足的 “能量支持”。记住,好睡眠是康复的 “助推器”,只有睡好了,才能更有精力面对康复中的挑战,更快地恢复健康,重新拥抱充满活力的生活。
本项目由北京医学检验学会发起,齐鲁制药公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