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颈部癌康复期日常怎么过?这份生活指南超实用
文章摘要
讲师:俞邓枝,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放疗科副主任医师
讲师:俞邓枝,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放疗科副主任医师
“治疗结束回家后,每天不知道该干些什么,想出门又怕累,在家待着又觉得无聊;做饭时也总担心食材选得不对,影响恢复……” 康复期第 4 个月,鼻咽癌患者周阿姨对着家人念叨,语气里满是迷茫。对很多头颈部癌康复期患者来说,回归日常生活后,如何合理安排作息、选择适合的活动、做好日常防护,成了新的难题。其实康复期的日常管理不用复杂,只要围绕 “舒适、安全、助恢复” 的原则,就能慢慢找回生活节奏。今天就从日常作息、饮食、活动、防护四个方面,分享康复期日常管理的实用方法。
先说说 “日常作息安排”,规律的作息是康复的基础,能帮助身体维持稳定的代谢节奏,促进组织修复。很多患者治疗后会有 “白天犯困、晚上失眠” 的生物钟紊乱情况,这时可以从 “固定起床和睡觉时间” 入手调整:比如每天早上 7 点准时起床,哪怕前一晚没睡好,也不要赖床;起床后可以在阳台晒晒太阳、做几组简单的深呼吸,唤醒身体活力;中午如果觉得累,可小睡 20-30 分钟,别超过 1 小时,避免影响夜间睡眠;晚上 10 点半前准备入睡,睡前 1 小时远离手机、电视,可看几页轻松的书或听段舒缓的音乐,让大脑逐渐放松。坚持 1-2 周,生物钟就能慢慢调整过来,白天精力会更充沛。
日常作息里还要留出 “康复训练时间”,不用特意安排大块时间,利用碎片化时间就能完成。比如早上刷牙后,花 5 分钟做吞咽训练(反复做吞咽动作);中午饭后散步时,边走路边练习简单的发音(如 “a”“o”“e”),锻炼咽喉肌肉;晚上睡前,花 10 分钟做颈部放松运动(缓慢低头、抬头、左右转头),缓解颈部僵硬。这些小训练既能帮助功能恢复,又不会占用太多日常时间,很适合融入生活。
日常饮食的 “细节把控” 也很重要,除了保证营养均衡,还要根据康复情况调整饮食形态和习惯。比如放疗后口腔干燥的患者,日常要多备温水,吃饭时随时润口,避免食物过干难吞咽;咀嚼功能还没完全恢复的患者,做饭时要把食材煮得更软烂,比如把肉类切成肉末、蔬菜煮烂后切碎,方便咀嚼和消化。还要注意 “饮食节奏”,不要狼吞虎咽,每口食物多嚼几次,减轻肠胃负担;可以把三餐分成 5-6 餐,每餐量少一些,避免一次吃太多导致腹胀不适。
日常饮食中还要避开 “伤身体的小习惯”:比如不要喝太烫的汤或水(温度控制在 40℃以下),避免刺激咽喉黏膜;做饭时少放盐和酱油,少吃咸菜、腌肉等腌制食品,减少身体代谢负担;不要用吸管喝饮料,尤其是吞咽功能还没恢复好的患者,容易吸入空气导致腹胀,还可能增加呛咳风险。这些小细节看似不起眼,却能减少康复期的不适,帮助身体更好恢复。
康复期的 “日常活动选择” 要遵循 “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的原则,不要因为担心累就完全不活动,也不要盲目追求 “恢复快” 而过度运动。刚开始可以从 “轻度活动” 入手,比如每天在家慢走 10-15 分钟,适应后逐渐增加到 20-30 分钟;身体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到小区里散步,呼吸新鲜空气,改善心情。也可以尝试一些 “轻松的兴趣活动”,比如养几盆好打理的花草(如绿萝、多肉),每天浇水、修剪,既能打发时间,又能感受生活的小美好;或者做一些简单的手工(如编织、折纸),锻炼手部灵活度的同时,还能让注意力从 “身体不适” 转移到兴趣上,缓解焦虑。
要避免 “剧烈活动” 和 “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比如跑步、跳绳、爬山等剧烈运动,容易加重身体负担,甚至可能导致颈部肌肉拉伤;长时间低头看手机、看电视,会让颈部肌肉紧张,加重颈部僵硬。日常活动时如果感到疲劳,要及时停下来休息,不要硬撑,毕竟康复是一个长期过程,慢慢恢复才更稳妥。
日常 “防护措施” 也不能忽视,康复期身体相对敏感,做好防护能减少感染和不适的风险。比如天气冷的时候,出门要戴围巾、口罩,保护颈部和咽喉,避免受凉引发炎症;天气热的时候,要做好防晒,尤其是做过面部手术或放疗的患者,避免阳光直射手术疤痕或放疗区域皮肤,防止皮肤发红、脱皮;家里要保持空气流通,每天开窗通风 2-3 次,每次 30 分钟,减少细菌和病毒滋生;如果家人感冒、咳嗽,要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还要做好 “口腔和咽喉的日常防护”:每天早晚用软毛牙刷刷牙,饭后用温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如果口腔干燥,可随身携带无糖润喉糖,随时含服缓解不适;避免去人群密集、空气污浊的地方(如商场、菜市场),减少粉尘和细菌对咽喉的刺激。这些防护措施虽然简单,却能有效减少康复期的感染风险,让身体恢复更顺利。
除了个人生活管理,康复期的 “社交互动” 也很重要,适当的社交能帮助患者重建自信,减少孤独感。可以从 “小范围社交” 开始,比如每周和 1-2 位亲密的朋友或家人小聚,聊聊天、分享日常,不用刻意聊病情,轻松的氛围更有助于心情放松。如果身体条件允许,还可以参加社区组织的轻度社交活动,比如老年书画班、手工小组,和有共同兴趣的人交流,既能拓展社交圈,又能在互动中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不过要注意控制社交时间,每次 1-2 小时即可,避免过度劳累。
日常中还要做好 “情绪调节”,康复期可能会因为身体恢复缓慢、担心复发等原因产生焦虑、低落情绪,这时候要学会给自己 “找出口”。可以准备一个情绪日记本,每天花 10 分钟记录当天的心情,比如 “今天散步时看到花开了,心情很愉悦”“晚上担心复查结果,有点焦虑”,通过书写梳理情绪;也可以听一些轻松的 podcasts 或心理疏导音频,学习简单的情绪调节技巧,比如深呼吸放松法、积极心理暗示法,在情绪低落时及时调整状态。家人也要多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多给予鼓励和陪伴,让患者感受到被支持。
家庭协作在康复期日常管理中也不可或缺,家人可以和患者一起制定日常计划,比如共同准备适合的餐食、一起散步,让患者感受到 “不是一个人在康复”。同时,家人也要注意给患者适当的 “自主空间”,不要过度包办,比如让患者参与简单的家务(如叠衣服、擦桌子),既能让患者感受到自身价值,也能帮助其更快适应日常生活。
头颈部癌康复期的日常管理,核心是 “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不用照搬别人的经验,也不用强迫自己做不喜欢的事。比如周阿姨在家人的帮助下,制定了 “早上起床锻炼、上午浇花、下午散步、晚上和家人聊天” 的日常安排,慢慢找回了生活的秩序感,心情也开朗了很多。希望这份日常指南能帮到更多康复期患者,让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既能照顾好身体,又能享受生活的小温暖,一步步走向健康。
本项目由北京医学检验学会发起,齐鲁制药公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