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健康,关注健康养生网 - 您身边的健康顾问

首页 国内健康 胃癌转移后能用免疫治疗吗?

胃癌转移后能用免疫治疗吗?

2025-11-16 07:35:57
阅读量:2876
健康养生网

文章摘要

讲师:刘飞,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放疗科副主任医师  

讲师:刘飞,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放疗科副主任医师  

“听说免疫治疗能治癌症,可我都胃癌转移了,还能用吗?会不会没效果反而有副作用?” 胃癌转移患者在了解免疫治疗时,常会陷入这样的纠结 —— 既期待它能带来新的治疗希望,又担心自己不符合条件或承受不了副作用。其实,胃癌转移后并非绝对不能用免疫治疗,随着免疫治疗技术的发展,它已成为部分转移性胃癌患者的重要治疗选择,但能否使用需结合患者的分子特征、身体状态、既往治疗史等综合判断,并非所有转移患者都适合。

先明确:免疫治疗如何作用于胃癌转移?

要判断胃癌转移后能否用免疫治疗,首先需简单了解其作用原理 —— 与化疗直接杀灭肿瘤细胞不同,免疫治疗是通过 “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统”,让免疫细胞(如 T 细胞)识别并攻击肿瘤细胞,因此更适合肿瘤细胞存在 “免疫原性”(即易被免疫系统识别)的患者,这也是胃癌转移患者使用免疫治疗的核心前提。

在胃癌转移中,免疫治疗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一是解除肿瘤细胞的 “免疫逃逸”,肿瘤细胞会通过表达 PD-L1 蛋白等方式,抑制免疫细胞活性,而 PD-1/PD-L1 抑制剂(常用的免疫治疗药物)能阻断这一过程,让免疫细胞重新恢复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二是增强全身免疫应答,免疫治疗能激活更多免疫细胞,不仅能攻击已有的转移灶,还能对潜在的微小转移灶产生抑制作用,降低复发风险。例如,一位胃癌肺转移患者使用 PD-1 抑制剂后,肺部转移灶逐渐缩小,同时血液中循环肿瘤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说明免疫治疗激活的免疫系统正在全身发挥作用。不过,若肿瘤细胞免疫原性低(如 PD-L1 阴性、肿瘤突变负荷低),免疫系统难以识别肿瘤细胞,免疫治疗效果则会大打折扣,这类患者使用免疫治疗的意义不大。

这些胃癌转移患者,更适合使用免疫治疗

胃癌转移后能否用免疫治疗,关键看是否符合 “免疫治疗获益指征”,以下几类患者使用免疫治疗的概率更高、效果更优,是临床中优先推荐的人群,能在免疫治疗中获得更多生存获益。

首先是存在特定分子标志物的患者:一是 MSI-H(微卫星不稳定 - high)或 dMMR(错配修复缺陷)型患者,这类患者肿瘤细胞存在大量基因突变,免疫原性高,对免疫治疗敏感性强,临床数据显示,MSI-H/dMMR 型转移性胃癌患者使用 PD-1 抑制剂单药治疗,客观缓解率可达 40% 以上,部分患者能实现长期病情稳定;二是 EBV( Epstein-Barr 病毒)阳性患者,EBV 感染会让肿瘤细胞表达特殊抗原,易被免疫系统识别,这类患者使用免疫治疗也能获得较好效果;三是 PD-L1 阳性患者(如 CPS 评分≥5),PD-L1 表达水平越高,免疫治疗激活免疫系统的效果可能越好,适合免疫治疗单药或联合化疗。其次是既往治疗失败的患者:若转移性胃癌患者接受过 1-2 线化疗后出现耐药或不耐受,且无明确靶向治疗靶点,免疫治疗可作为重要的后线治疗选择,能为部分患者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例如,一位转移性胃癌患者经历两次化疗失败后,检测提示 MSI-H,使用 PD-1 抑制剂治疗 6 个月后,病灶缩小 30%,病情稳定 1 年以上。此外,身体状态良好的患者(ECOG 评分 0-1 分)更能耐受免疫治疗可能出现的副作用,能更好地配合完成治疗,获得更持久的获益。

这些情况,胃癌转移患者不适合用免疫治疗

虽然免疫治疗为部分胃癌转移患者带来希望,但并非所有患者都能适用,以下几类情况会限制免疫治疗的使用,若强行使用,不仅可能无效,还可能引发严重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危及生命,需严格规避。

首先是存在活动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等,免疫治疗会激活免疫系统,可能诱发或加重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病情急性发作(如狼疮脑病、严重肠炎);若自身免疫性疾病已长期稳定(如停用免疫抑制剂超过 5 年),需在多学科评估后谨慎使用,并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其次是存在严重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如严重肝功能衰竭(Child-Pugh C 级)、肾功能衰竭(需透析治疗)、严重心肺功能不全(如急性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免疫治疗可能进一步加重器官负担,导致功能衰竭恶化;若器官功能轻度受损且稳定,可在医生指导下小剂量起始治疗,并加强监测。再者是存在活动性感染的患者,如肺炎、败血症、活动性结核病,免疫治疗可能抑制免疫系统的抗感染能力,导致感染扩散,需待感染治愈后再评估是否使用。此外,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对免疫治疗药物成分过敏的患者,也不适合使用免疫治疗,避免对胎儿、婴儿造成影响或引发过敏反应。例如,一位胃癌转移患者同时患有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若强行使用 PD-1 抑制剂,可能导致结肠炎急性发作,出现严重腹泻、便血,甚至肠穿孔,因此这类患者需优先控制自身免疫性疾病,暂不考虑免疫治疗。

胃癌转移患者使用免疫治疗的核心优势:副作用温和,部分可长期获益

相比化疗,免疫治疗在胃癌转移患者中具有 “副作用相对温和、部分患者可长期获益” 的核心优势,这也是它成为重要治疗选择的关键原因,尤其适合对化疗不耐受或追求长期稳定的患者。

从副作用来看,免疫治疗的副作用多为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与化疗的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不同,常见表现为皮疹、腹泻、甲状腺功能异常、乏力等,多数为轻度至中度,通过对症治疗(如皮疹使用外用激素、甲状腺功能异常补充激素)可缓解,严重副作用(如免疫性肺炎、心肌炎)发生率较低(约 5%-10%),且通过及时停用药物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多数可恢复,对身体的整体负担小于化疗。从获益持久性来看,部分胃癌转移患者使用免疫治疗后能实现 “长期缓解”,即治疗停止后病情仍能持续稳定,甚至达到 “临床治愈” 的效果,这是化疗难以实现的 —— 临床研究显示,MSI-H/dMMR 型转移性胃癌患者使用免疫治疗后,5 年生存率可达 30% 以上,远高于化疗的 10% 左右。例如,一位胃癌肝转移患者使用 PD-1 抑制剂治疗 1 年后,病灶完全消失,停用治疗后定期复查,5 年内未出现复发,实现了长期无病生存。此外,免疫治疗药物多为静脉输注,给药周期较长(如每 2-3 周一次),患者无需频繁住院,能更好地兼顾家庭生活,提高治疗期间的生活质量。

胃癌转移患者使用免疫治疗的注意事项:科学监测,及时应对副作用

胃癌转移患者在使用免疫治疗过程中,需注意科学监测和管理,尤其是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早期识别与处理,这直接影响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避免因忽视副作用导致治疗中断或严重并发症。

首先是加强监测,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每 2-3 个治疗周期(约 6-8 周)进行影像学检查(如 CT、MRI)评估疗效,判断病灶是否缩小或稳定;每 4-6 周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心肌酶等,监测是否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肝损伤、心肌损伤等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同时密切关注自身症状变化,如出现新的皮疹、持续腹泻、发热、呼吸困难等,需及时告知医生,避免延误处理。其次是正确应对副作用,若出现轻度副作用(如 1-2 级皮疹、腹泻),可在医生指导下对症治疗,继续原方案;若出现中度至重度副作用(如 3 级腹泻、免疫性肺炎),需暂停免疫治疗,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控制不良反应,待症状缓解后,再评估是否恢复治疗或调整方案;若出现严重副作用(如 4 级免疫性心肌炎、肝衰竭),需永久停用免疫治疗,全力抢救。此外,患者需避免自行使用影响免疫系统的药物(如免疫增强剂、中药偏方),以免与免疫治疗产生相互作用,增加副作用风险;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度活动),增强身体抵抗力,更好地耐受治疗。

总之,胃癌转移后能用免疫治疗,但需结合分子特征、身体状态等综合判断,部分患者能从中获得长期获益。患者无需盲目追求或排斥免疫治疗,只需与医生充分沟通,配合完成相关检测(如 MSI-H/dMMR、PD-L1 检测)和评估,明确是否适合使用,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加强监测,及时应对副作用,就能在免疫治疗的帮助下,更好地控制病情,延长生存期。

本项目由北京医学检验学会发起,齐鲁制药公益支持

 

分享本文:
的头像

作者:

资深健康领域编辑,拥有10年健康资讯撰写经验,专注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

查看更多文章

网友评论

订阅健康资讯

定期获取最新健康资讯、专家建议和实用健康技巧

我们尊重您的隐私,不会向第三方分享您的信息

获取最新健康资讯

订阅我们的健康通讯,获取专业的健康建议和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