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间皮瘤如何调整心态?
文章摘要
讲师:吴志军,马鞍山市人民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
讲师:吴志军,马鞍山市人民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
一、先接纳情绪:“害怕、焦虑是正常的,不用硬扛”
很多患者确诊后会责怪自己 “不够坚强”,觉得 “不能慌、不能怕”,其实面对癌症,出现恐惧、焦虑、沮丧都是正常的情绪反应 —— 就像遇到重大挫折时会难过一样,这种情绪不是 “软弱”,而是身体和心理对疾病的自然反应,强行压抑反而会加重心理负担。
62 岁的王先生确诊后,每天晚上失眠,总担心 “活不了多久”,一开始不敢告诉家人,独自承受,结果情绪越来越差,甚至不想配合治疗;后来在家人鼓励下说出感受,才发现 “原来大家都在担心,但也都在想办法”,慢慢放下了心理包袱。临床中,约 80% 的间皮瘤患者会在确诊初期出现负面情绪,及时接纳这些情绪,才是调整心态的第一步。
可以试着 “给情绪找个出口”,比如和信任的家人、朋友说说心里的害怕,或者把感受写在日记里,不用强迫自己 “立刻好起来”,允许自己有几天 “难过的时间”,等情绪稍微平复后,再慢慢思考后续的治疗,这样反而更容易走出心理困境。
二、别被 “未知” 吓住:了解疾病,减少 “恐惧来源”
很多患者的焦虑,其实源于对间皮瘤的 “不了解”—— 比如不知道治疗效果怎么样、会不会很痛苦,越想越害怕,陷入 “越未知越恐惧” 的循环。其实主动了解疾病知识,知道现在有哪些治疗手段、康复案例,能减少未知带来的恐惧,让心态更踏实。
可以通过 “正规渠道获取信息”,比如向主治医生咨询 “我的病情适合哪种治疗?大概需要多久?”,或者看医院发放的间皮瘤科普手册,避免在网上搜 “间皮瘤能活多久”“治疗很痛苦” 等负面信息,这些信息往往片面,容易加重焦虑。比如 58 岁的刘女士,确诊后总担心化疗会掉头发、吐得厉害,向医生咨询后才知道 “现在有止吐药,很多患者化疗后副作用很轻”,还看到同病房患者化疗后状态不错,心里的石头才落了地。
也可以和 “康复期患者交流”,比如加入医院组织的病友群,听他们分享治疗经历(如 “我化疗时没怎么吐,现在恢复得很好”),这些真实的案例比数据更有说服力,能帮自己建立 “别人能好,我也能好” 的信心。比如一位患者通过病友了解到 “免疫治疗效果不错,很多人病情稳定了很久”,对治疗的信心明显增强,也更愿意配合。
三、把 “大目标” 拆成 “小步骤”:避免被 “长期治疗” 压垮
间皮瘤治疗往往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很多患者一想到 “要治这么久”,就觉得压力很大,甚至想放弃。其实把长期治疗目标拆成一个个短期小目标,比如 “先完成这 1 个周期化疗”“这周能多走 10 分钟”,每实现一个小目标,就会多一点成就感,慢慢积累信心,就不会被 “长期治疗” 压得喘不过气。
比如 65 岁的张大爷,确诊后觉得 “治疗遥遥无期”,情绪很低落,医生帮他制定了短期目标:“先完成 2 个周期化疗,看看效果”“化疗期间每天能吃 1 碗饭”。第一个周期化疗结束后,张大爷发现副作用没那么严重,还能正常吃饭,实现了小目标,心里很高兴;第二个周期结束后,复查显示肿瘤缩小,又实现了一个目标,逐渐觉得 “治疗有希望,不是那么难”,心态越来越积极。
也可以给每个小目标设定 “小奖励”,比如完成一个周期治疗后,让家人陪自己看一场喜欢的电影、吃一顿想吃的清淡饭菜(符合饮食要求的),这些小奖励能让治疗过程多一点期待,减少枯燥感,也能增强坚持下去的动力。
四、别把 “自己” 关起来:主动寻求支持,减少孤独感
很多患者确诊后会刻意疏远家人、朋友,觉得 “不想让他们担心”“自己的痛苦别人不懂”,结果独自承受压力,情绪越来越差。其实主动寻求家人、朋友的支持,或者加入支持小组,能减少孤独感,让自己知道 “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心态也会更积极。
家人的支持很重要,不用怕 “麻烦他们”—— 比如告诉家人 “我今天有点累,想让你帮我倒杯水”“我有点害怕,想让你陪我聊聊天”,家人的陪伴和关心能缓解焦虑,也能让他们更了解自己的需求,更好地照顾自己。比如一位患者一开始不想麻烦家人,什么都自己扛,后来发现 “家人其实很愿意帮忙,和他们说说,自己也轻松很多”,关系也更亲密了。
加入支持小组也能获得帮助,比如医院或公益组织的间皮瘤患者支持小组,大家有相似的经历,能互相理解、互相鼓励,比如一起交流 “怎么缓解化疗副作用”“怎么调整饮食”,甚至只是互相吐槽 “治疗有点累”,也能让自己觉得 “有人懂我”,孤独感会明显减少。比如一位患者加入支持小组后,每周和病友聊一次,情绪明显好转,也学到了很多实用的康复经验。
五、找点 “能让自己专注的事”:转移注意力,减少 “胡思乱想”
很多患者治疗期间没事做,容易陷入 “胡思乱想”,越想越焦虑,其实找点能让自己专注的小事,比如听音乐、画画、养花草,能转移对疾病的注意力,让心情平静下来,也能让生活多一点乐趣。
选择 “轻松、不费力” 的事,比如身体允许的话,每天花 20 分钟听轻柔的音乐(如古典音乐、白噪音),能缓解焦虑,帮助睡眠;或者养几盆好养活的花草(如多肉、绿萝),每天浇水、观察它们生长,看着植物慢慢长大,会有一种 “生命在延续” 的感觉,心态也会更平和。比如 70 岁的李大爷,治疗期间养了几盆多肉,每天照顾它们,注意力从 “病情” 转移到花草上,焦虑感减轻了很多,睡眠也变好了。
也可以做一些 “能带来成就感的小事”,比如写日记记录治疗日常(“今天化疗很顺利,吃了半碗饭”)、拼简单的拼图,每完成一件小事,就能获得一点成就感,这种成就感能慢慢积累信心,让自己觉得 “即使在治疗,也能做好一些事”,心态会更积极。
六、必要时找 “专业帮助”:心理问题不是 “矫情”,及时干预很重要
如果负面情绪持续很久(比如超过 2 周),比如每天都觉得很绝望、不想吃饭、不想说话,甚至有 “不想活了” 的想法,别觉得 “这是矫情”,这可能是抑郁或焦虑症的信号,需要及时找心理医生干预,专业的帮助能帮自己更快走出心理困境,避免影响治疗和生活质量。
心理医生会通过 “心理疏导” 或 “温和的药物治疗” 帮助调整心态 —— 比如通过聊天帮自己梳理情绪,找到焦虑的根源,教自己 “怎么应对负面想法”;如果情绪问题较严重,可能会用少量抗抑郁、抗焦虑药物,这些药物很温和,不会有严重副作用,能快速缓解情绪,让自己有精力配合治疗。比如一位患者情绪低落了 1 个月,甚至不想去化疗,心理医生疏导后,又配合药物治疗,2 周后情绪明显好转,也愿意继续治疗了。
很多医院都有心理科,或者可以让主治医生推荐心理医生,不用觉得 “看心理医生很丢人”,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和关注身体健康一样重要,只有心态调整好了,才能更好地配合治疗,获得更好的效果。
七、总结:心态调整 “慢慢来,不着急”,给自己多一点耐心
总的来说,得了间皮瘤后调整心态,不用追求 “立刻变得坚强”,先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再通过了解疾病、拆分目标、寻求支持、转移注意力等方法,慢慢调整,必要时找专业帮助,只要不放弃,心态会越来越积极。
患者和家属不用因 “情绪反复” 而焦虑 —— 比如今天心态很好,明天又有点害怕,这都是正常的,不用责怪自己 “怎么又慌了”,给自己多一点耐心,允许心态有起伏,慢慢积累积极的感受,就会越来越好。
记住,好的心态能帮自己更好地配合治疗,减少副作用带来的不适,甚至能提升治疗效果。即使现在情绪不好,也可以从 “今天多和家人说一句话”“今天听 10 分钟音乐” 这些小事开始,慢慢调整,相信自己一定能走出心理困境,积极面对治疗。
本项目由北京医学检验学会发起,齐鲁制药公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