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健康,关注健康养生网 - 您身边的健康顾问

首页 国内健康 抗肿瘤治疗的原理

抗肿瘤治疗的原理

2025-09-17 19:27:01
阅读量:1630
健康养生网

文章摘要

讲师:杨广山,安徽省肿瘤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

 

讲师:杨广山,安徽省肿瘤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

提到抗肿瘤治疗,很多人会觉得神秘又复杂,不知道那些药物、射线或是手术,到底是怎么对付肿瘤的。其实,抗肿瘤治疗的核心逻辑很简单 —— 就像对付入侵的 “敌人”(肿瘤细胞),我们会根据敌人的特点,用不同的 “战术” 去消灭它们,或是阻止它们壮大。有的战术是直接 “铲除” 敌人的老巢,有的是用 “武器” 精准打击敌人,还有的是唤醒身体自身的 “防御部队” 去对抗敌人。今天就用大家能听懂的话,把常见抗肿瘤治疗的原理讲清楚,帮大家明白每种治疗背后的逻辑,不再对治疗感到迷茫。

首先要理解,肿瘤细胞到底和正常细胞有什么不一样?我们身体里的细胞,每天都在按规律生长、分裂、衰老、死亡,就像一棵大树上的叶子,老叶子落下,新叶子长出,始终保持平衡。但肿瘤细胞是 “失控的细胞”,它们会无视身体的调控信号,疯狂地生长、分裂,还会像 “侵略者” 一样,侵犯周围的正常组织,甚至通过血液、淋巴液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在新的地方 “安家落户”,形成转移灶。所以,抗肿瘤治疗的目标,要么是直接杀死这些失控的肿瘤细胞,要么是阻止它们生长分裂,要么是防止它们扩散,从而控制病情、延长生命。

最直接的抗肿瘤治疗方式,就是手术治疗,它的原理就像 “直接拆除敌人的老巢”。如果肿瘤还没有扩散,或者扩散范围比较局限,医生会通过手术,把肿瘤以及可能受侵犯的周围组织一起切除,就像把家里的 “蛀虫窝” 连带着周围被蛀坏的部分一起挖掉,防止蛀虫继续扩散。比如早期肺癌、乳腺癌、胃癌等,只要肿瘤没有侵犯重要血管或器官,手术切除往往是首选治疗方式。手术治疗的优势是能快速清除局部的肿瘤病灶,让身体里的 “敌人” 数量大幅减少,为后续治疗打下好基础。不过,手术也有局限,如果肿瘤已经扩散到全身,或者肿瘤长在重要器官(比如大脑、心脏附近)无法切除,就不适合手术了,这时候就需要其他治疗方式来帮忙。

接下来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化疗,它的原理可以理解为 “用药物‘轰炸’快速分裂的细胞”。前面我们说过,肿瘤细胞的特点是疯狂分裂,而化疗药物的作用就是针对 “快速分裂” 这个特点,干扰细胞的分裂过程,让肿瘤细胞无法正常生长,最终死亡。但这里有个小问题 —— 我们身体里还有一些正常细胞也会快速分裂,比如消化道黏膜细胞(负责更新肠道、口腔黏膜)、毛囊细胞(负责头发生长)、骨髓细胞(负责生成白细胞、红细胞),化疗药物没办法完全区分 “好细胞” 和 “坏细胞”,所以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损伤这些正常细胞,这就是化疗会出现恶心呕吐、脱发、白细胞降低等副作用的原因。不过,正常细胞的修复能力比肿瘤细胞强,化疗结束后,这些正常细胞能慢慢恢复,副作用也会逐渐减轻。化疗的优势是能作用于全身,不管肿瘤细胞在身体哪个部位,只要它们在分裂,化疗药物就能发挥作用,所以常用于肿瘤已经扩散,或者手术后担心有残留肿瘤细胞的情况,比如晚期肺癌、肠癌、白血病等。

然后是放疗,它的原理是 “用放射线‘破坏’肿瘤细胞的 DNA”。我们可以把肿瘤细胞的 DNA 比作 “细胞的指挥中心”,指挥着细胞的生长和分裂。放疗就是通过 X 射线、伽马射线等放射线,穿透皮肤和组织,到达肿瘤部位,直接破坏肿瘤细胞的 DNA,让 DNA 断裂、受损,这样肿瘤细胞就失去了 “指挥”,无法正常生长分裂,最终死亡。而且,放射线对肿瘤细胞的损伤是比较 “精准” 的 —— 医生会通过先进的设备,把放射线的剂量集中在肿瘤部位,尽量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照射,所以放疗的副作用主要集中在照射部位,比如胸部放疗可能会影响肺部,腹部放疗可能会影响肠道,不像化疗那样全身都有反应。放疗常用于肿瘤位置比较固定、不适合手术的情况,比如鼻咽癌(肿瘤长在鼻腔后面,手术难以切除)、食管癌,或者手术后用放疗来清除局部残留的肿瘤细胞,防止复发。

近年来越来越受关注的靶向治疗,它的原理就像 “用‘精准导弹’瞄准肿瘤细胞的‘特殊靶点’”。这个 “靶点” 是什么呢?其实是肿瘤细胞表面,或者细胞内部的一些 “特殊蛋白” 或 “基因突变”,这些靶点是肿瘤细胞生存和生长的关键 —— 比如有的靶点能帮助肿瘤细胞获取营养,有的靶点能让肿瘤细胞逃避身体的免疫攻击。靶向药物就是专门针对这些靶点设计的,它们能像导弹一样,精准地找到并结合这些靶点,干扰肿瘤细胞的 “生存关键”,比如阻止肿瘤细胞获取营养,或者破坏肿瘤细胞的信号通路,让肿瘤细胞无法生长,甚至死亡。因为靶向药物只针对有特定靶点的肿瘤细胞,对正常细胞影响很小,所以副作用比化疗轻很多,常见的副作用是皮疹、腹泻等。不过,靶向治疗有个前提 —— 肿瘤细胞必须有对应的 “靶点”,所以在使用靶向药物前,医生会让患者做基因检测,看看肿瘤细胞有没有适合的靶点,如果有靶点,靶向治疗才能发挥作用;如果没有靶点,就不适合用靶向治疗了。现在,很多癌症都有了对应的靶向药物,比如肺癌的 EGFR 靶向药、乳腺癌的 HER2 靶向药、白血病的 BCR-ABL 靶向药,帮助很多患者控制了病情。

还有一种越来越重要的治疗方式 —— 免疫治疗,它的原理和前面几种都不一样,不是直接杀死肿瘤细胞,而是 “唤醒身体自身的‘免疫部队’去对抗肿瘤”。我们身体里有一套强大的免疫系统,就像 “国防军”,负责识别和清除外来的细菌、病毒,以及体内异常的细胞(包括肿瘤细胞)。但肿瘤细胞很 “狡猾”,它们会想办法 “伪装” 自己,比如在表面产生一些特殊的蛋白,让免疫系统认不出它们是 “敌人”,或者抑制免疫系统的活性,让免疫细胞无法发挥作用,这就是 “免疫逃逸”。免疫治疗的作用,就是打破肿瘤细胞的 “伪装”,或者激活被抑制的免疫细胞,让免疫系统重新 “认识” 肿瘤细胞,然后调动免疫细胞(比如 T 细胞、NK 细胞)去攻击和杀死肿瘤细胞。比如常见的 PD-1/PD-L1 抑制剂,就是通过阻断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之间的 “抑制信号”,让免疫细胞恢复活性,去消灭肿瘤细胞。免疫治疗的优势是副作用小,而且一旦起效,效果往往比较持久,有的患者甚至能长期带瘤生存,特别适合一些晚期癌症患者,比如晚期黑色素瘤、肺癌、肾癌等。不过,免疫治疗也不是对所有人都有效,只有一部分患者的免疫系统能被成功激活,而且可能会出现一些特殊的副作用,比如免疫性肺炎、免疫性肠炎,这是因为激活的免疫系统可能会 “误伤” 正常组织,需要医生及时处理。

除了这几种常见的治疗方式,还有内分泌治疗、靶向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等,它们的原理也都是针对肿瘤的特定特点。比如内分泌治疗,主要用于激素依赖性肿瘤,像乳腺癌、前列腺癌 —— 这些肿瘤的生长需要雌激素、雄激素等激素的 “滋养”,内分泌治疗就是通过药物降低体内的激素水平,或者阻止激素和肿瘤细胞结合,让肿瘤细胞失去 “营养来源”,无法生长。而 ADC 药物则是 “靶向药和化疗药的结合体”,它像靶向药一样能精准找到肿瘤细胞的靶点,然后把携带的化疗药 “送” 到肿瘤细胞内部,让化疗药只在肿瘤细胞里发挥作用,既提高了疗效,又减少了对正常细胞的伤害,是近年来抗肿瘤治疗的新方向。

可能有人会问,这么多治疗方式,医生是怎么选择的呢?其实,医生会根据肿瘤的类型、分期(肿瘤大小、是否扩散)、患者的身体状况(年龄、是否有基础病)等因素,综合判断后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式,有时候还会把几种治疗方式结合起来,比如手术 + 化疗、放疗 + 免疫治疗,这样能发挥每种治疗的优势,达到更好的效果。比如早期乳腺癌,可能会先做手术切除肿瘤,然后用化疗清除残留的肿瘤细胞,再用内分泌治疗防止复发;晚期肺癌,如果有靶点就用靶向治疗,没有靶点就用化疗或免疫治疗。

最后想告诉大家,虽然抗肿瘤治疗的原理看起来复杂,但核心都是围绕 “针对肿瘤细胞的特点,消灭或控制肿瘤” 这个目标。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治疗方式被研发出来,治疗也越来越精准、副作用越来越小,很多癌症已经不再是 “绝症”,通过规范治疗,很多患者都能长期带瘤生存,甚至治愈。希望这篇文章能让大家对不同抗肿瘤治疗的原理有更清晰的认识,在面对治疗选择时,能和医生更好地沟通,更有信心地应对疾病。

本项目由北京医学检验学会发起,齐鲁制药公益支持

 

分享本文:
的头像

作者:

资深健康领域编辑,拥有10年健康资讯撰写经验,专注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

查看更多文章

网友评论

订阅健康资讯

定期获取最新健康资讯、专家建议和实用健康技巧

我们尊重您的隐私,不会向第三方分享您的信息

获取最新健康资讯

订阅我们的健康通讯,获取专业的健康建议和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