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癌治疗期间能不能运动?不用剧烈动,轻微活动就有好处
文章摘要
讲师:王学周,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肿瘤内科主治医师
讲师:王学周,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肿瘤内科主治医师
“医生,我化疗后浑身没力气,连走路都费劲,还能运动吗?”“听说治疗期间要卧床休息,运动会加重病情吧?” 在肿瘤科诊室,卵巢癌患者问得最多的问题里,除了 “吃什么”,就是 “能不能运动”。
很多患者和家属都觉得,治疗期间身体虚弱,运动是 “雪上加霜”,不如躺着休息更安全。但其实,卵巢癌治疗期间不是 “不能动”,而是要 “选对方式、适度动”—— 剧烈运动确实不适合,但散步、慢走、轻柔的拉伸等轻微活动,反而能帮身体恢复,减轻治疗副作用。今天就用大家听得懂的话,把治疗期间运动的好处、不同阶段该怎么动、哪些坑要避开说清楚,让大家不用怕,放心动。
一、先搞懂:治疗期间运动,不是 “负担” 是 “帮手”
提到 “运动”,很多患者会想到跑步、跳绳这些高强度活动,担心身体扛不住。但这里说的 “运动”,不是让大家 “累到出汗”,而是 “轻微的、让身体舒服的活动”。治疗期间身体要对抗癌细胞、承受治疗反应,适量运动就像给身体 “加 buff”,好处比躺着休息多得多。
具体来说,运动有三个关键作用:一是缓解疲劳,治疗期间很多患者会觉得 “累得睁不开眼”,哪怕只是每天慢走 10 分钟,也能促进血液循环,让身体不那么沉重;二是改善情绪,化疗、手术可能会让人焦虑、低落,运动时身体会分泌 “快乐激素”,能帮着缓解坏情绪,有的患者说 “走一圈回来,心情都变轻松了”;三是减轻治疗副作用,比如化疗容易让肠胃蠕动变慢、导致便秘,轻微活动能帮肠胃 “动起来”,缓解便秘;手术后腿脚容易肿,适当拉伸还能预防血栓。
这里要提醒大家,运动不是 “越多越好”,也不用追求 “高强度”。哪怕只是在床边站一会儿、慢慢挪几步,只要身体没不舒服,就是有好处的。患者李阿姨化疗期间,一开始连坐起来都觉得累,后来每天在病房里慢走 5 分钟,一周后能走到走廊尽头,不仅便秘缓解了,吃饭也香了不少。
二、分阶段说:不同治疗期,运动 “量力而行” 就好
卵巢癌治疗有手术、化疗、靶向治疗、放疗等阶段,每个阶段身体状态不一样,运动方式也得 “跟着调整”,不用照搬别人的做法,更别勉强自己。
1. 手术前后:重点是 “不折腾、助恢复”
手术对身体来说是 “一次大调整”,术前要让身体有体力应对手术,术后要帮着恢复行动力、避免血栓,所以运动要围绕 “轻柔、不费力” 来安排,别让身体累着。
术前 1-2 周:不用特意运动,平时正常活动就行,比如在家慢慢散步、做简单的家务(叠衣服、擦桌子),别做弯腰、搬重物的动作(比如搬花盆、提水桶),以免拉伤身体。每天活动 10-15 分钟,分 2-3 次做,比如早上起来走 5 分钟,下午再走 5 分钟,保持身体 “不僵硬” 就好。
术后恢复期(通常 1-2 周):术后刚开始身体虚弱,不能马上起身活动,得先 “从床上开始”。术后 1-2 天,在医生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试着在床上翻身、活动脚踝(比如顺时针转几圈,再逆时针转几圈),每次 5 分钟,预防腿部血栓;3-5 天后如果能坐起来,就坐在床边,双脚着地,慢慢晃一晃腿,每次坐 5-10 分钟;一周后如果恢复得好,能下床了,就从 “短距离慢走” 开始,比如在病房里走 3-5 分钟,一天走 2-3 次,别走远、别快动,避免伤口牵扯疼。
举个例子,患者张阿姨手术前一周,每天早上在客厅走 8 分钟,帮着家人叠叠衣服,身体状态很稳;术后 3 天,她开始在床上活动脚踝,一周后能下床,每天在病房走 5 分钟,术后 10 天出院时,已经能自己慢慢走到小区楼下了。
这里要注意,术后别着急 “多活动”,如果活动时觉得伤口疼、头晕,就马上停下来休息;也别长时间躺着不动,不然容易长血栓,反而影响恢复。
2. 化疗期间:重点是 “能坚持、不反胃”
化疗最常见的副作用是恶心、呕吐、没力气,有的患者还会手脚发麻(末梢神经反应),所以运动要围绕 “不反胃、不费力” 来安排,哪怕每天只动 5 分钟,也比不动强。
没胃口、恶心时:选 “轻柔的小动作”
如果化疗后觉得恶心、浑身没力气,别强迫自己出门走,就在家里做简单的动作,比如坐在沙发上拉伸胳膊(慢慢举起来,再慢慢放下去)、活动肩膀(顺时针转几圈),每次做 3-5 分钟,一天做 2 次,既能活动身体,又不会加重恶心。也可以靠在床头,慢慢活动脚踝,避免手脚发麻。
胃口好、力气稍多时:试试 “慢走或太极”
如果当天没那么恶心,能下床了,就去小区或走廊慢走,速度别快,像 “散步看风景” 一样,每次走 10-15 分钟,一天走 1 次。也可以跟着视频做 “简化版太极”,动作慢、幅度小,比如 “云手”“起势”,每次做 5-8 分钟,能帮着放松身体,还不费力气。
患者小王化疗期间,前两次化疗后恶心得厉害,就在家拉伸胳膊和脚踝;第三次化疗反应轻了,每天下午让家人陪着在小区慢走 10 分钟,他说 “走一圈回来,不那么累了,吃饭也能多吃两口”。
这里要注意,化疗期间别做需要弯腰、跳跃的动作(比如跳绳、弯腰捡东西),以免加重不适;如果手脚发麻,别碰凉水,活动时动作慢一点,避免摔倒。
3. 靶向治疗期间:重点是 “稳节奏、不受伤”
靶向治疗的副作用比化疗小,很多患者体力相对好一些,但有的会出现腹泻、血压波动,所以运动要围绕 “稳节奏、不折腾” 来安排,保持规律就好,不用突然加量。
体力好时:选 “温和的有氧运动”
如果每天精神不错,没有腹泻、头晕,就选慢走、快走(比慢走稍快,不喘气就行)、骑自行车( stationary bike,不用出门),每次运动 15-20 分钟,一天 1 次。比如每天晚饭后,在小区走 15 分钟,或者在家骑 10 分钟 stationary bike,既能活动身体,又不会累着。
出现腹泻、血压波动时:减少活动量
如果出现腹泻,别出门运动,就在家做简单的拉伸(比如坐在椅子上拉伸腿),每次 5-8 分钟,一天 1 次;如果血压不稳定,别做站立时间长的动作,改成在床上活动脚踝、翻身,等血压稳定了再慢慢增加活动量。
患者刘阿姨靶向治疗期间,每天早上在小区慢走 15 分钟,周末会和家人一起去公园散步 20 分钟,她没出现明显副作用,体力越来越好,复查时医生说 “身体状态比同龄人还好”。
这里要注意,靶向治疗期间别做剧烈运动(比如跑步、打球),以免血压波动;运动时最好有人陪着,万一不舒服能及时帮忙。
4. 放疗期间:重点是 “护皮肤、不牵拉”
放疗是局部治疗,比如照射腹部、盆腔,可能会让皮肤发红、敏感,有的患者还会觉得照射部位疼,所以运动要围绕 “不摩擦皮肤、不牵拉伤口” 来安排,动作幅度别大。
照射部位皮肤正常时:选 “慢走、轻柔拉伸”
如果皮肤没发红、不疼,就和平时一样慢走,每次 15 分钟,一天 1 次;也可以做简单的拉伸,比如站着拉伸胳膊(别弯腰)、活动腰部(慢慢左右转),每次 5-10 分钟,避免碰到照射部位。
照射部位皮肤发红、敏感时:减少活动,避免摩擦
如果皮肤发红、疼,别穿紧身衣服,运动时选 “坐着的动作”,比如坐在椅子上活动手腕、脚踝,每次 5 分钟,一天 1 次;别出门走,以免衣服摩擦皮肤加重不适,也别做需要照射部位用力的动作(比如弯腰、转身)。
患者陈阿姨放疗期间,照射部位在腹部,前两周皮肤没不适,每天慢走 15 分钟;第三周皮肤有点发红,她就改成坐在沙发上活动手腕、脚踝,每次 5 分钟,等皮肤恢复了再继续慢走,没出现皮肤破损的情况。
这里要注意,放疗期间别用热水烫照射部位,运动后如果出汗,用软毛巾轻轻擦,别用力搓;如果皮肤疼,及时跟医生说,别硬撑着运动。
三、避坑指南:这 3 个运动误区,别踩!
很多患者和家属在运动上容易犯错,不仅没帮到身体,还可能加重不适,这 3 个误区一定要避开:
误区 1:“身体虚,就得躺着不动”
有的家属觉得 “治疗期间一动就累,不如躺着休息”,其实长时间躺着会让身体更 “懒”—— 肌肉会慢慢萎缩,肠胃蠕动变慢,反而更没力气,还容易便秘、长血栓。哪怕每天只动 5 分钟,也能让身体 “活起来”,比躺着强得多。
误区 2:“运动要出汗,不然没效果”
很多人觉得 “运动不出汗就是白动”,但治疗期间身体虚弱,出汗容易导致脱水、疲劳,反而不好。其实只要身体动起来,哪怕只是慢走、拉伸,就能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疲劳,不用追求 “出汗”,舒服就好。
误区 3:“别人怎么动,我就怎么动”
有的患者看到别人化疗期间能快走,就跟着学,结果累得恶心;看到别人术后能下床走,自己也硬撑着,导致伤口疼。每个人的身体状态不一样,别人的运动方式不一定适合自己,别盲目照搬,根据自己的感受调整才对。
四、简单实用:日常运动的 “3 个小技巧”
不管是哪个治疗阶段,这 3 个技巧都能用,简单好操作,家属也能帮忙一起做:
1. “少量多次” 比 “一次累够” 更舒服
治疗期间体力有限,一次运动时间太长容易累,改成 “少量多次” 更好。比如每天分 2-3 次运动,每次 5-10 分钟,比如早上起来走 5 分钟,下午再走 5 分钟,晚上做 5 分钟拉伸,加起来也有 15 分钟,既不会累,又能达到活动效果。
1. “选熟悉的环境”,减少不适
运动时别去陌生的地方,比如在家、小区里、医院走廊,这些地方熟悉、安全,万一不舒服能马上休息。比如在家可以绕着客厅走,在小区可以走常走的路线,不用特意去公园、操场,减少奔波。
1. “跟着身体感觉走”,别勉强
如果当天觉得累、恶心,就少动或不动,别硬撑着;如果当天精神好,就多走几分钟,不用严格按 “计划” 来。比如今天化疗后没胃口,就只在床上活动脚踝;明天胃口好了,再去走廊慢走,身体舒服最重要。
五、最后想说:不用焦虑,“动得舒服” 比 “动得多” 重要
很多患者和家属会因为运动焦虑,比如 “今天没运动会不会不好”“刚才走快了是不是错了”,其实不用这么紧张。治疗期间的运动没有 “标准答案”,核心就是 “轻微活动、身体舒服”—— 只要动的时候不疼、不恶心,动完觉得轻松,就是好的。
如果不知道自己适合哪种运动,或者运动后出现不舒服(比如头晕、伤口疼),别自己琢磨,及时跟医生或护士说,他们会根据你的情况给出建议。家属也不用催着患者 “多运动”,陪着一起慢慢走、做简单的动作,比 “督促” 更贴心。
治疗期间,身体需要的是 “温和的活动”,不是 “高强度的锻炼”。慢慢动、舒服动,配合治疗,身体就会一点点恢复,不用急,一步一步来就好。
本项目由北京医学检验学会发起,齐鲁制药公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