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筛查有异常别慌!
文章摘要
讲师:胡凯峰,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主任医师
讲师:胡凯峰,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主任医师
拿到胃癌筛查报告,一眼扫到 “指标异常”“可疑病灶” 等字眼,不少人会瞬间手心冒汗、心跳加速,脑子里忍不住冒出各种可怕的猜测:“这是不是意味着我得了胃癌?还能治好吗?” 甚至有人没等医生解释,就开始偷偷哭,或者四处找 “偏方”,把自己搞得心力交瘁。其实真的不用这么慌 —— 筛查有异常,不等于就是癌症,很多时候只是胃里有炎症、息肉,或者指标轻度波动,只要找对方法处理,大多能控制得很好,甚至恢复正常。
之前有位 28 岁的姑娘,筛查时幽门螺杆菌阳性,还伴有胃蛋白酶原 Ⅰ 轻度降低,她当场就吓哭了,觉得自己这么年轻就 “离癌症不远了”。结果医生告诉她,这只是提示有轻度胃炎,杀菌后调整饮食,很快就能恢复,后来她按医嘱处理,3 个月后复查指标全正常了。还有位大爷,胃镜发现小息肉,以为是癌前病变,茶饭不思,最后病理结果是良性增生,定期复查就行。可见,筛查异常不可怕,可怕的是被 “恐慌” 冲昏头脑,乱了应对的节奏。
下面就分情况说说,筛查出现不同异常时,该怎么冷静处理,帮你稳住心态,一步步解决问题。
先说说 “血清学指标异常”,比如胃蛋白酶原、胃泌素 - 17 不对劲,或者幽门螺杆菌阳性 —— 这类异常是最常见的,大多是 “胃黏膜状态的小提示”,不是癌症信号,先别自己吓自己。
如果只是单一指标轻度异常,比如胃蛋白酶原 Ⅰ 比正常范围低一点,胃泌素 - 17 稍微偏高,幽门螺杆菌也是阴性,平时胃也没什么不舒服,那大概率是最近饮食不规律、熬夜多,导致胃黏膜暂时 “状态不好”。这种情况不用急着吃药,先调整生活习惯:少吃辣的、腌的,三餐按时吃,别熬夜,1-2 个月后再复查一次。很多人调整后指标会自己恢复,比如有位上班族,之前总吃外卖、熬夜,指标轻度异常,调整作息后复查,数值全回到正常范围了。
要是指标异常多一点,比如幽门螺杆菌阳性,还伴有胃蛋白酶原 Ⅰ 降低,那也只是提示可能有胃炎,需要进一步做个胃镜看看胃黏膜情况,再决定要不要杀菌。比如有位阿姨,这两项指标异常,做胃镜发现是慢性浅表性胃炎,吃了两周杀菌药,又调理了一个月,复查时幽门螺杆菌转阴,胃蛋白酶原也正常了。记住,血清学指标只是 “预警”,不是 “判决书”,进一步检查清楚原因,才能对症处理,别光盯着 “异常” 两个字慌。
再说说 “肿瘤标志物轻度升高”,比如 CEA、CA19-9 超了一点 —— 这是最容易让人慌的异常,因为一看到 “肿瘤标志物”,就会联想到癌症。其实真不用这么敏感,很多良性毛病都会让这些指标轻度升高。
比如胃炎、胆囊炎会让 CEA 稍微高一点,胰腺炎可能导致 CA19-9 轻度上升,甚至感冒、发烧,都可能让指标有波动。如果只是单次轻度升高,比如 CEA 在 5-8ng/mL 之间,CA19-9 没超过 50U/mL,平时胃也没痛、没反酸,那可以先观察:1 个月后再查一次肿瘤标志物,同时做个胃镜和腹部 B 超,排除一下问题。之前有位患者,CA19-9 轻度升高,查了 B 超发现是胆囊炎,吃了点消炎药,炎症好了,指标也降下来了。
只有当肿瘤标志物持续升高,比如这次查 CEA 是 6ng/mL,下次变成 8ng/mL,或者一下子升很高,超过 10ng/mL,才需要重视,进一步做检查。但就算这样,也不一定是癌症,可能是其他良性疾病,别一看到 “升高” 就认定是癌症,给自己添堵。
然后是 “胃镜发现息肉或轻度肠化”—— 很多人一听到 “息肉”“肠化”,就会想到 “癌前病变”,觉得下一步就是癌症了,其实没这么严重,大多数息肉和轻度肠化都是良性的,只要定期盯着就行。
如果是直径小于 1 厘米的胃底腺息肉、增生性息肉,病理结果也是良性,平时也没出血、胃痛,那根本不用手术,每年做一次胃镜复查,看看息肉有没有变大就行。很多人的息肉会一直这么小,不会有变化,比如有位大叔,胃镜发现 0.6 厘米的息肉,复查了 3 年,都没变大,也没恶变。
要是有轻度肠化,那也只是提示胃黏膜有点 “老化”,像人长皱纹一样,只要没有异型增生,就不用怕。平时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控制幽门螺杆菌,每 2 年做一次胃镜复查,就能稳住病情。比如有位奶奶,轻度肠化 5 年了,一直按医嘱调理,复查时肠化没加重,也没发展成其他问题。记住,息肉和轻度肠化不是 “癌症前奏”,只要定期随访,就能及时发现变化,不用天天担惊受怕。
最后说说 “病理提示中重度肠化或轻度异型增生”—— 这种情况确实需要重视,但也不是 “没救了”,更不用慌着说 “得了癌症”,及时干预就能阻止进展。
中重度肠化和轻度异型增生,虽然属于 “癌前状态”,但距离癌症还有很长一段路,只要积极处理,比如根除幽门螺杆菌,吃点保护胃黏膜的药,再加上严格的饮食控制,很多人的病情能稳定住,甚至逆转。比如有位患者,中度肠化合并轻度异型增生,杀菌后吃了半年黏膜保护剂,还坚持吃新鲜蔬菜,1 年后复查,肠化变成轻度,异型增生也没了。
就算是中重度异型增生,也可以通过内镜下切除,把病变的地方去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定期复查,也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比如有位患者,查出中度异型增生,及时做了内镜切除,现在每年复查,都没再出现问题。所以就算是这种相对严重的异常,也不用慌,找消化科医生制定方案,积极配合就行,现在的医疗技术能很好地处理这类情况。
还要提醒大家:遇到筛查异常,一定要先找正规医院的医生解读报告,别自己在网上查资料对号入座。网上很多信息不准确,有的甚至故意夸大风险,越看越慌。医生会结合你的年龄、症状、家族史,还有所有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情况,给出最适合你的建议,比自己瞎琢磨靠谱多了。
总结下来,筛查有异常真的不用慌:轻度异常先调整习惯再复查,需要进一步检查就配合,就算是癌前状态也有办法干预。胃就像一个 “小工厂”,偶尔出现点小故障很正常,及时修理就能正常运转,别因为一次 “异常提示”,就觉得 “工厂要倒闭了”。稳住心态,相信医生,一步步处理,就能把问题解决好,让胃重新恢复健康。
本项目由北京医学检验学会发起,齐鲁制药公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