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健康,关注健康养生网 - 您身边的健康顾问

首页 国内健康 黏液癌是什么样的?

黏液癌是什么样的?

2025-09-27 14:31:14
阅读量:1940
健康养生网

文章摘要

讲师:黄万中,铜陵市人民医院胸部肿瘤副主任医师  

 

讲师:黄万中,铜陵市人民医院胸部肿瘤副主任医师  

“病友是腺癌,我的病理报告写着‘黏液癌’,光看名字就觉得不一样 —— 黏液癌到底是什么样的?是不是肿瘤里真的有黏液?” 拿到报告的刘阿姨,对着 “黏液癌” 三个字反复琢磨。在结直肠癌的病理类型中,黏液癌因 “黏液” 二字显得格外特殊,很多患者既好奇它的实际形态,又担心这种 “带黏液的肿瘤” 会更难治疗。今天咱们就从形态特征、生长方式到诊疗特点,全方位说说黏液癌是什么样的,帮大家打破对这种病理类型的陌生感。

先从 “显微镜下的样子” 说起,黏液癌最显著的特征就是 “充满黏液的肿瘤结构”。在显微镜下观察,黏液癌的癌细胞不像腺癌那样紧密排列,而是分散在大量浅蓝色的黏液池中,就像 “小鱼游在水里”—— 这些黏液是癌细胞分泌的,占据了肿瘤体积的 50% 以上,也是 “黏液癌” 名字的由来。相比之下,普通腺癌的癌细胞排列成腺管样,几乎没有这么多黏液。病理医生通过特殊染色(如阿辛蓝染色),能清晰看到这些黏液,从而准确判断为黏液癌。比如有个患者的肿瘤组织切片中,黏液占比达到 70%,癌细胞漂浮其中,典型的形态让病理医生一眼就确诊为黏液癌。

从 “宏观形态” 来看,黏液癌在肠道内的表现也和普通腺癌不同。早期黏液癌可能表现为黏膜下的肿块,质地偏软,触碰时容易有黏液渗出;随着肿瘤生长,可能形成溃疡型或隆起型病灶,表面常覆盖一层黏液,看起来湿润、光滑,不像普通腺癌那样容易出血。如果肿瘤较大,还可能因黏液积聚而显得 “囊性感”,用手触摸时能感觉到轻微的波动。之前有个直肠黏液癌患者,肠镜检查时发现一个 3 厘米的隆起病灶,表面覆盖黏液,医生取活检后确诊为黏液癌,手术切除时也发现肿瘤内部充满黏液,质地比普通腺癌更软。

黏液癌的 “生长特点” 也很有特殊性,这也是它和普通腺癌的重要区别。黏液癌的癌细胞更容易侵犯肠道壁深层,还会沿着黏液通道扩散,比如侵犯周围的脂肪组织、淋巴管,甚至在腹腔内形成种植转移(肿瘤细胞脱落到腹腔,在其他器官表面生长)。而且它的生长速度虽然不如印戒细胞癌快,但转移发生的概率比同分期的普通腺癌高 —— 比如 Ⅱ 期黏液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比 Ⅱ 期普通腺癌高 15%-20%;Ⅲ 期黏液癌患者,远处转移(如肝转移、腹膜转移)的风险也更高。之前有个 Ⅱ 期黏液癌患者,术后病理发现虽然肿瘤没有穿透浆膜,但已经有 2 枚淋巴结转移,而同期的普通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明显更低。

黏液癌在 “症状表现” 上也可能带有自身特点。由于肿瘤分泌大量黏液,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 “黏液便”—— 大便中带有透明或白色的黏液,有时黏液会包裹在大便表面,或单独排出;如果肿瘤导致肠道狭窄,还可能出现腹痛、腹胀、排便困难等症状,和普通腺癌类似,但黏液便的出现概率相对更高。比如有个结肠黏液癌患者,确诊前 3 个月就频繁出现黏液便,一开始以为是肠炎,后来做肠镜才发现是肿瘤。不过要注意,黏液便也可能是肠炎、肠息肉等良性疾病引起的,不能仅凭这一症状判断是黏液癌。

从 “治疗反应” 来看,黏液癌也和普通腺癌有所不同,治疗方案需要特别调整。在手术治疗上,黏液癌因为容易侵犯周围组织,手术切除的范围可能需要比普通腺癌更大,比如需要更广泛地清扫淋巴结,或切除更多的肠道周围脂肪组织,降低残留癌细胞的风险。在化疗方面,黏液癌对传统化疗方案的敏感性比普通腺癌低 —— 比如使用 “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 方案,黏液癌的有效率比普通腺癌低 10%-15%,医生可能会选择更强烈的化疗方案,或更早联合靶向治疗。之前有个晚期黏液癌患者,用普通化疗方案效果不佳,换成 “伊立替康联合西妥昔单抗” 后,肿瘤才开始缩小。

黏液癌的 “预后情况” 也需要特别关注。总体来说,黏液癌的预后比同分期的普通腺癌差 —— 比如 Ⅰ 期黏液癌患者的 5 年生存率约 70%-80%,而 Ⅰ 期普通腺癌能达到 90% 以上;Ⅲ 期黏液癌患者的 5 年生存率约 40%-50%,比 Ⅲ 期普通腺癌低 10%-20%。这主要是因为黏液癌容易转移、对化疗敏感性低,导致复发风险更高。不过如果能早期发现,黏液癌的预后也能明显改善 —— 比如早期黏液癌患者通过手术彻底切除肿瘤,术后规范随访,5 年生存率也能达到 70% 以上,和部分中分化腺癌相当。

可能有人会问:“黏液癌这么特殊,诊断时会不会和其他类型混淆?” 病理医生会通过多种方法避免误诊,除了观察黏液成分,还会做免疫组化检查 —— 黏液癌通常表达 CK7、CK20 等指标,和普通腺癌、印戒细胞癌的免疫表型不同,能帮助准确区分。比如有个患者的肿瘤组织中含有少量黏液,医生通过免疫组化检查,发现其免疫表型符合普通腺癌,最终确诊为 “腺癌伴黏液分泌”,而不是黏液癌,避免了治疗方案的误判。

最后想总结一下:黏液癌是结直肠癌中一种特殊的病理类型,显微镜下癌细胞漂浮在黏液池中,宏观上质地偏软、易分泌黏液,生长中容易侵犯和转移,治疗敏感性较低、预后相对较差。如果确诊为黏液癌,不用过度恐慌,关键是尽早接受规范治疗 —— 扩大范围的手术、个体化的化疗方案,都能提高治疗效果。同时要密切随访,及时发现可能的复发或转移,为调整治疗方案争取时间,才能更好地应对这种特殊类型的结直肠癌。

本项目由北京医学检验学会发起,齐鲁制药公益支持

 

分享本文:
的头像

作者:

资深健康领域编辑,拥有10年健康资讯撰写经验,专注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

查看更多文章

网友评论

订阅健康资讯

定期获取最新健康资讯、专家建议和实用健康技巧

我们尊重您的隐私,不会向第三方分享您的信息

获取最新健康资讯

订阅我们的健康通讯,获取专业的健康建议和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