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治疗期:手术治疗需要了解哪些事?
文章摘要
讲师:杨培 亳州市人民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
讲师:杨培 亳州市人民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
提到癌症治疗,很多人会下意识觉得手术是 “必选项”,但对于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手术却并非适合所有患者,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会被医生建议暂时搁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手术在这种癌症的治疗中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些问题,需要结合病情特点和患者个体情况慢慢梳理。
手术不是 “万能选项”,适用情况有严格限定
不少人觉得只要能做手术,就意味着有机会 “切除病灶”,病情就能得到控制。但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特点是癌细胞已经发生转移,此时手术的目标往往不是 “根治”,而是针对特定问题进行干预,因此适用情况有严格的限定,不能盲目选择。
一般来说,当患者出现明显的局部症状,比如因肿瘤压迫导致的严重排尿困难、血尿,且通过药物治疗无法缓解时,医生可能会考虑通过手术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还有一种情况是,患者转移灶较少且相对稳定,同时原发灶对身体影响较大,医生也可能在综合评估后,建议通过手术处理原发灶,再配合其他治疗控制转移灶。
但如果患者已经出现广泛转移,比如癌细胞扩散到多个器官或骨骼,此时手术不仅难以达到治疗效果,还可能因手术创伤降低患者的身体耐受能力,影响后续其他治疗的开展。这种情况下,医生通常会优先选择更温和、更适合全身治疗的方式,而非手术。
手术前的评估:为安全和效果 “保驾护航”
决定采用手术治疗后,并不是马上就能安排手术,还需要经过一系列详细的评估,这些评估是保障手术安全和效果的关键。首先是身体机能评估,医生会检查患者的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判断患者是否能承受手术创伤,以及术后恢复能力如何。如果患者本身有严重的基础病,比如严重的心脏病、肺功能衰竭等,可能需要先调整基础病状态,再考虑是否进行手术。
其次是病情评估,医生会通过影像学检查等方式,详细了解肿瘤的大小、位置、侵犯范围以及转移灶的情况,确定手术的具体方式和范围。比如是进行局部切除以缓解症状,还是针对原发灶进行更彻底的处理,这些都需要根据病情评估结果来确定。
另外,医生还会与患者和家属充分沟通手术的目的、可能的风险以及术后恢复情况。比如手术可能会带来出血、感染等并发症,术后需要一段时间的康复期,这些都需要患者和家属有充分的了解和心理准备,避免因对手术预期过高或对风险认知不足,影响术后配合和恢复。
手术后的护理:细节决定恢复质量
手术结束并不意味着治疗的完成,术后护理同样重要,直接影响患者的恢复质量和后续治疗的衔接。首先是伤口护理,患者和家属需要按照医生的指导,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感染。如果出现伤口红肿、疼痛加剧、渗液等情况,要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以便及时处理。
其次是身体恢复,术后初期患者需要适当休息,避免剧烈活动,但也不能完全卧床不动,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活动,比如缓慢散步,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形成,加快身体恢复。饮食上要注意营养均衡,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比如鸡蛋、牛奶、新鲜蔬菜水果等,为身体恢复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
还有一点容易被忽视的是术后心理调节。有些患者术后可能会因伤口疼痛、担心恢复情况或病情变化而产生焦虑情绪,这种情绪可能会影响睡眠和食欲,进而影响恢复。家属要多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安慰和鼓励,帮助患者建立信心。如果患者焦虑情绪较严重,也可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手术后与其他治疗的配合:形成 “综合治疗” 合力
对于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来说,手术往往不是 “孤立” 的治疗手段,术后通常还需要配合其他治疗方式,形成综合治疗的合力,更好地控制病情。这类患者因癌细胞已出现转移或对去势治疗产生抵抗,单一手术难以彻底清除病灶,综合治疗能通过多手段协同作用,针对性打击残留癌细胞、抑制转移灶进展。比如有些患者术后需要进行内分泌治疗,常用药物包括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LHRH)激动剂或拮抗剂,通过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降低体内雄激素水平,从而抑制对雄激素敏感的前列腺癌细胞生长,这种治疗通常需长期进行,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联合抗雄激素药物,进一步增强疗效,防止病情复发或转移;有些患者则需要配合放疗,尤其是针对手术无法完全切除的局部病灶或骨转移灶,通过精准的放射剂量照射,杀灭残留的癌细胞,降低局部复发风险,对于骨转移患者,放疗还能缓解骨痛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术后配合其他治疗时,需要注意不同治疗方式之间的衔接和副作用管理。治疗衔接的时间节点需严格遵循个体化原则,比如手术刚结束时,患者的身体还处于恢复阶段,通常需等待伤口愈合、体力状态基本恢复(一般术后 2-4 周,具体需根据手术创伤大小、患者基础体质判断),再开始其他治疗。此时医生会通过评估患者的血常规、肝肾功能、体力评分(如 ECOG PS 评分)等指标,调整治疗方案和剂量,比如若患者术后血红蛋白偏低,可能会先纠正贫血,再启动内分泌治疗,避免因治疗强度过大加重身体负担,影响恢复。同时,不同治疗方式可能会有不同的副作用,比如内分泌治疗可能导致潮热、乏力,部分患者还会出现骨质疏松,医生会建议定期监测骨密度,必要时补充钙剂和维生素 D;放疗可能导致局部皮肤反应(如发红、干燥、瘙痒),需指导患者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摩擦和暴晒,必要时使用皮肤保护剂。这些副作用管理措施能有效减轻患者不适,提高治疗耐受性,确保治疗顺利进行。
患者和家属在术后配合其他治疗时,也要做好记录和沟通工作。建议家属准备专门的健康记录手册,详细记录患者每天的身体感受(如是否出现潮热、骨痛、恶心等)、副作用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如潮热每天发作次数、是否影响睡眠)、饮食和睡眠情况等,这些信息能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副作用性质和严重程度,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在复诊时,除了携带记录手册,还需整理好所有检查报告(如血常规、PSA 检测结果、影像学报告),清晰告知医生治疗期间的变化,避免遗漏关键信息。同时,要严格遵医嘱按时服药、按时复查,比如内分泌治疗药物需每天固定时间服用,不可随意漏服或停药;复查时间(如每 3 个月一次 PSA 检测、每 6 个月一次影像学检查)也需严格遵守,即使感觉身体恢复良好,也不能擅自停药或减少治疗次数,因为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病情复杂,擅自调整治疗方案可能导致癌细胞反弹,影响治疗效果。
总之,手术在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治疗期并非 “通用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转移部位、数量、体力状态、对既往治疗的反应等)综合判断是否适用。比如对于体力状态较差、多发远处转移的患者,可能更倾向于先进行全身治疗(如内分泌治疗联合化疗),而非优先手术。无论是手术前的评估(如通过 PET-CT 明确转移范围)、手术中的配合(如患者需严格遵循术前禁食禁水要求,术后配合伤口护理),还是手术后的护理(如保持伤口清洁、合理饮食促进恢复)和后续治疗衔接,都需要患者、家属与医疗团队密切配合。患者需主动向医生反馈身体不适,家属需做好生活照料和记录工作,医疗团队则根据反馈及时调整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发挥手术的治疗作用,与后续治疗形成合力,为病情控制打下良好基础,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
本项目由北京医学检验学会发起,齐鲁制药公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