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健康,关注健康养生网 - 您身边的健康顾问

首页 国内健康 生命不止“战斗”一种姿态:肿瘤医生谈如何与癌共存

生命不止“战斗”一种姿态:肿瘤医生谈如何与癌共存

2025-09-17 16:27:49
阅读量:1302
健康养生网

文章摘要

讲师:吴丹,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

 

讲师:吴丹,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

在人们的传统叙事里,癌症是一场战争。患者是“战士”,治疗是“武器”,医生是“指挥官”,结局要么是“凯旋”,要么是“战败”。这种“战斗隐喻”固然能激发一时的勇气,却也无形中给患者套上了沉重的枷锁:仿佛必须始终保持昂扬斗志,一旦流露出恐惧或悲伤,就是“不坚强”;如果治疗无效,就好像是个人“战斗”不力,是一种失败。

作为一名肿瘤内科医生,我想邀请您换一个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生命的姿态丰富多彩,远不止“战斗”一种。对于许多中晚期癌症患者而言,治疗的目标可能不再是追求彻底的歼灭(治愈),而是学会如何与体内的癌细胞“共存”(Co-existence),并在此过程中,尽可能地活得更长、更好、更有尊严。

这并非投降,而是一种更深刻、更理性、更富有人文精神的智慧——与癌共存。

一、 为什么我们要提出“与癌共存”?

癌症的本质正在被重新认识:

随着医学进步,我们逐渐意识到,癌症并非一个外来的“敌人”,而是我们自身细胞在基因复制中发生错误,并逃脱免疫监管后产生的“内在叛乱”。这意味着,我们或许无法永远将其彻底清除,但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将其控制住,让它成为一种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的慢性病(Chronic Disease)。

治疗目标的转变:

对于晚期癌症,医学的目标已经从单一的“治愈”(Cure),扩展为:

控制病情(Control): 通过治疗,让肿瘤缩小或稳定,阻止其进一步发展。

维持功能(Function): 在控制肿瘤的同时,最大限度保留患者的身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提高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 减轻症状,管理疼痛,让患者感到舒适和有尊严。

延长生存(Prolong Survival):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延长生命。

“共存”的理念,完美地契合了这些综合目标。它意味着我们承认肿瘤的客观存在,但不让它完全主宰我们的生活。

二、 如何实现“与癌共存”?——四大支柱

“与癌共存”不是一个被动的等待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管理的过程。它需要患者、家属和医疗团队共同努力,构建起四大支柱:

支柱一:科学的医疗管理是基石

这是“共存”的前提。现代肿瘤学提供了多种武器来实现长期控制:

精准的维持治疗(Maintenance Therapy): 在初始化疗有效后,采用低强度、低毒性的药物(如靶向药、免疫药或化疗药)进行长期维持,像“维稳部队”一样压制肿瘤活性。

高效的“降级换岗”(Treatment De-escalation): 当肿瘤被有效控制后,在医生指导下,尝试减少药物剂量或延长用药间隔,在维持疗效的同时,大幅降低副作用,好比让“主力部队”休整,让“民兵”巡逻。

灵活的“假期”策略(Treatment Holiday): 在某些情况下,当病情持续稳定时,医生可能会建议暂停治疗,给身体一个宝贵的恢复期,从治疗的副作用中解脱出来,享受高质量的“无治疗生活”。

积极的姑息治疗(Palliative Care):

这是最被误解的概念。姑息治疗≠临终关怀。它贯穿从诊断到治疗的全过程,核心是管理症状、减轻痛苦。例如:

癌痛管理: 通过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三阶梯止痛原则,让90%以上的癌痛得到有效控制。

处理乏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困扰,全面提升患者的身体状态。

良好的姑息支持是高质量“共存”的生命线。

支柱二:身心整体的和谐是保障

癌症是一种身心灵的全方位疾病。与癌共存,必须关照自己的内心。

接纳情绪,与恐惧和解: 允许自己感到害怕、焦虑、悲伤,这些都是正常的反应。不必强迫自己永远“积极乐观”。可以通过冥想、正念(Mindfulness)、心理咨询等方式,学习与这些情绪共处,减少它们带来的内耗。

找到新的生活“锚点”: 当“战胜癌症”不再是唯一的目标,我们需要重新发现生活的意义。它可以是一个爱好(书法、园艺、音乐)、一个简单的日常仪式(每天早晨喝一杯好茶)、与家人的温情时刻,或是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这些“锚点”能帮助我们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

寻求支持,不再孤单: 积极加入病友支持团体。与有相似经历的人交流,可以获得巨大的情感支持和实用经验,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航行。

支柱三:合理的营养与运动是燃料

身体是“共存”的本钱。如何吃、如何动,直接影响耐受力与生活质量。

营养:为“共存”供能: 目标不是“饿死癌细胞”,而是滋养好细胞。保证充足的优质蛋白质(鱼、蛋、奶、肉)来维持肌肉力量和免疫力;摄入足够的热量来对抗消耗。在营养师指导下,把吃饭当成一项重要的“治疗”来完成。

运动:打破“静养”的误区: 除非医生明确禁止,否则都应进行适度的活动。规律的散步、太极拳、瑜伽等,被证实可以显著改善癌因性乏力、焦虑情绪、睡眠质量,甚至增强治疗效果。运动是唤醒身体活力的钥匙。

支柱四:清晰的医患沟通与预期管理是罗盘

“共存”之路需要医患携手导航。

设定现实的目标: 与医生坦诚沟通,了解疾病的分期、治疗的预期效果、可能的副作用和生存概率。基于现实设定目标,可以避免因不切实际的期望而带来的巨大心理落差。

共同决策(Shared Decision-Making): 患者不是被动接受治疗的“容器”。医生提供专业方案(选项A、B、C的利弊),患者则根据自身的价值观、生活目标和耐受度,共同参与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那一条路。这是“我的生命我做主”的体现。

三、 “与癌共存”的未来:充满希望的新常态

随着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晚期癌症患者实现了长期带瘤生存。例如,晚期肺癌、乳腺癌、黑色素瘤等,正在被逐一转化为可控的“慢性病”。

“与癌共存”的模式,正在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新常态。它代表着一种更高级的医学人文关怀:医学的关注点,从纯粹的生物学生存率,扩展到了患者的整体生活体验和生命尊严。

结语

亲爱的患者和家属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以何种姿态面对终点,而在于如何充实地度过每一天。如果“战斗”让您感到疲惫和窒息,请您知道,您完全可以选择另一种姿态:

您可以是一位智慧的旅行家,带着名为“癌症”的行囊,调整路线,但依然欣赏沿途的风景;

您可以是一位沉稳的船长,在风雨中驾驭着名为“身体”的航船,与风浪共存,驶向更远的远方;

您更是一位生活的哲学家,在承认局限性的同时,更深切地体验到当下的珍贵、家人的温暖和内心的平静。

与癌共存,不是放弃,而是以一种更深刻的方式,去拥抱生命本身。这条路,您不必独行,您的医生、家人和整个支持系统,都将与您携手前行=

本项目由北京医学检验学会发起,齐鲁制药公益支持

 

分享本文:
的头像

作者:

资深健康领域编辑,拥有10年健康资讯撰写经验,专注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

查看更多文章

网友评论

订阅健康资讯

定期获取最新健康资讯、专家建议和实用健康技巧

我们尊重您的隐私,不会向第三方分享您的信息

获取最新健康资讯

订阅我们的健康通讯,获取专业的健康建议和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