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患者怎么预防感染?
文章摘要
讲师:周宁宁,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
讲师:周宁宁,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
临床统计显示:胰腺癌患者因治疗导致免疫力降低(如化疗后白细胞减少),感染发生率比普通人群高 3-5 倍,其中肺部感染、胆道感染、皮肤感染最为常见,严重感染可能导致治疗中断,甚至增加死亡风险。胰腺癌患者易发生感染,核心原因在于肿瘤消耗导致免疫力下降、治疗副作用(如化疗骨髓抑制、放疗皮肤损伤)破坏身体防护屏障,以及部分患者存在胆道梗阻、营养不良等基础风险因素。预防感染不是 “被动防护”,而是通过 “风险排查、主动干预、日常监测”,从环境、身体、饮食等多维度切断感染途径,为患者治疗与康复保驾护航。
胰腺癌患者预防感染的首要环节是 “精准评估感染风险”,明确高风险时段与部位,避免盲目防护或忽视关键风险点。需重点关注的高风险场景包括:一是治疗期(化疗、放疗期间),化疗后 7-14 天为白细胞降低低谷期(骨髓抑制期),此时免疫力最弱,易发生呼吸道、消化道感染;放疗期间若出现皮肤损伤(如红肿、破损),易引发局部皮肤感染;二是术后恢复期(术后 1-3 个月),手术伤口、引流管(如 PTCD 管、胃管)是感染高发部位,需警惕伤口化脓、引流管相关感染;三是晚期患者,因长期卧床、营养不良、压疮等,易发生肺部感染(坠积性肺炎)、泌尿系统感染、压疮感染。此外,合并糖尿病、肝硬化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感染风险更高,需额外加强防护。例如,一位化疗患者在白细胞降低低谷期(白细胞 2.0×10⁹/L)未做好防护,去人群密集的超市后出现发热、咳嗽,确诊肺部感染,被迫暂停化疗 1 周,待感染控制后才恢复治疗。
针对 “环境防护” 是预防感染的基础,需通过优化居家与外出环境,减少接触病原体的机会,为患者创造安全的生活空间。居家环境防护要点包括:一是 “清洁与消毒”,每日用含氯消毒剂(如 84 消毒液,按 1:100 稀释)擦拭桌面、门把手、开关等高频接触部位,每周进行 1 次全面清洁(如擦拭地面、整理杂物);保持室内通风,每日 2-3 次,每次 30 分钟,避免室内细菌、病毒滋生;若家中有感冒、咳嗽的亲属,需与患者隔离(如分房居住),避免密切接触;二是 “避免病原体暴露”,患者餐具、水杯需单独使用,每日用沸水煮沸消毒(15-20 分钟),避免与家人共用餐具;毛巾、衣物等贴身用品需单独清洗,洗涤时加入衣物消毒剂,阳光下暴晒晾干;三是 “外出防护”,治疗期(尤其白细胞降低时)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如商场、医院、菜市场),若必须外出,需佩戴 N95 口罩,避免接触咳嗽、打喷嚏的人,回家后立即更换衣物、洗手(用肥皂或洗手液,揉搓 20 秒以上)。例如,一位术后患者家属每日按要求清洁消毒家居环境,患者术后 3 个月未出现伤口或引流管感染,顺利康复出院。
加强 “身体防护与护理” 是预防感染的核心,需通过保护皮肤黏膜、维持身体屏障功能,减少病原体侵入途径。重点护理措施包括:一是 “皮肤护理”,每日用温水清洁皮肤,避免使用刺激性肥皂、沐浴露,擦拭后涂抹温和润肤露,保持皮肤湿润,防止干燥破损;若放疗导致皮肤发红、瘙痒,需避免抓挠,在医生指导下涂抹皮肤保护剂(如比亚芬),若出现皮肤破损,需用无菌纱布覆盖,每日更换,避免感染;长期卧床患者需每 2 小时翻身 1 次,使用气垫床,预防压疮(压疮破损后易感染),若出现皮肤发红,需增加翻身频率,局部涂抹压疮防护膏。二是 “口腔护理”,治疗期患者易出现口腔黏膜炎,需每日用温盐水或医生开具的漱口液漱口 3-4 次,饭后及时清洁口腔(用软毛牙刷轻轻刷牙,避免损伤黏膜),若出现口腔溃疡,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口腔溃疡凝胶,防止口腔细菌滋生引发感染。三是 “呼吸道护理”,鼓励患者每日进行腹式呼吸、有效咳嗽(术后患者需按住伤口咳嗽),促进肺部痰液排出,预防肺部感染;长期卧床患者需协助翻身、拍背(从下往上、从外向内轻拍背部),每周 2-3 次,帮助痰液咳出,避免痰液淤积。例如,一位长期卧床的晚期患者,家属每日协助其翻身、拍背,同时做好口腔护理,患者未出现肺部感染或压疮感染,生活质量得到保障。
合理的 “饮食与营养支持” 能提升免疫力,增强身体对抗感染的能力,需结合患者消化功能,制定 “抗感染饮食方案”。饮食调整原则包括:一是 “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每日摄入足量优质蛋白(如清蒸鱼、鸡蛋羹、低脂牛奶、蛋白粉),按 1.2-1.5g/kg 体重计算(如 60kg 患者每日 72-90g 蛋白质),为免疫细胞生成提供原料;增加富含维生素 C(如猕猴桃、橙子、西兰花泥)、维生素 A(如胡萝卜泥、南瓜泥)的食物,维生素能增强皮肤、黏膜屏障功能,提升免疫力。二是 “避免生食与不洁食物”,严禁食用生鱼片、凉拌菜、未煮熟的肉类(如溏心蛋、未全熟的牛排)、变质食物,这些食物可能携带细菌(如沙门氏菌、李斯特菌)、寄生虫,导致消化道感染;水果需彻底清洗(如用流动水冲洗后去皮食用),避免农药残留或表面细菌。三是 “保证饮水安全”,饮用煮沸后的白开水或瓶装矿泉水,避免饮用生水(如自来水、井水),防止水源性感染(如细菌性痢疾)。例如,一位化疗期间的患者通过 “清蒸鲈鱼 + 鸡蛋羹 + 猕猴桃” 的饮食搭配,每日保证足量蛋白质与维生素摄入,化疗期间未出现感染,白细胞水平维持在正常范围下限以上,无需使用升白细胞药物。
针对 “治疗相关器械护理” 是预防感染的关键,尤其术后或晚期患者携带引流管、导尿管等器械时,需规范护理,避免器械相关感染。引流管护理要点包括:一是 “固定与观察”,妥善固定引流管(如 PTCD 管、腹腔引流管),避免扭曲、受压、脱落,每日观察引流液颜色、量、性状(如正常胆汁为金黄色,若变为脓性、血性,提示感染),若引流液异常或引流管周围皮肤红肿、渗液,需及时告知医生;二是 “无菌操作”,更换引流袋时需戴无菌手套,用碘伏消毒引流管接口,避免接口污染,引流袋需低于引流管口,防止引流液反流引发感染,每周按医嘱更换引流袋(不可自行频繁更换)。导尿管护理要点包括:每日用碘伏消毒尿道口周围(2 次),保持尿道口清洁干燥;定期夹闭导尿管(每 2-3 小时开放 1 次),训练膀胱功能,避免长期开放导致泌尿系统感染;每周更换 1 次导尿管,若出现尿液浑浊、尿频、尿急、尿痛,需警惕泌尿系统感染,及时就医检查。例如,一位携带 PTCD 引流管的晚期患者,家属严格按无菌操作更换引流袋,每日观察引流液,患者带管期间未出现胆道感染,引流管通畅,黄疸得到有效控制。
家属在胰腺癌患者预防感染中需 “做好‘监督者’与‘协助者’”,避免因护理疏漏导致感染,同时提升患者自身防护意识。家属需注意:一是 “督促患者落实防护措施”,如提醒患者外出戴口罩、饭后漱口、按时清洁皮肤,尤其治疗期患者可能因乏力忽视防护,需家属耐心协助;二是 “密切监测感染信号”,每日观察患者体温(若体温≥38.5℃,警惕感染)、精神状态(如是否嗜睡、烦躁)、伴随症状(如咳嗽、咽痛、尿痛、伤口疼痛加剧),若出现异常,需及时就医检查(如血常规、C 反应蛋白、胸部 CT),不可自行服用退烧药延误病情;三是 “自身防护”,家属若出现感冒、发热,需避免接触患者,必要时佩戴口罩、手套,防止将病原体传染给患者。例如,一位患者家属在自己感冒后,立即与患者分房居住,佩戴口罩接触时协助患者护理,患者未被传染,顺利度过治疗期。
需避免 “胰腺癌患者预防感染 =‘过度消毒、不敢活动’” 的误区,科学的预防是 “适度防护 + 提升免疫力”,过度消毒(如每日用高浓度消毒剂喷洒室内)可能刺激患者呼吸道,影响生活质量;过度限制活动(如长期卧床)反而会导致免疫力下降、肺部感染风险升高。此外,部分家属认为 “只要做好环境消毒就不会感染”,忽视患者自身营养与皮肤护理,导致感染发生 —— 实际上,需从环境、身体、饮食、器械等多维度综合防护,同时通过营养支持、适度活动提升患者免疫力,才能从根本上降低感染风险。例如,一位患者家属因过度消毒导致室内气味刺鼻,患者出现咳嗽、咽痛,调整消毒频率(每日 1 次)与消毒剂浓度后,患者呼吸道不适缓解,同时通过饮食与轻度活动提升免疫力,未再出现感染。
总的来说,胰腺癌患者预防感染需遵循 “风险评估先行、多维度综合防护、个性化适配” 的原则,结合患者治疗阶段、身体状态与基础疾病,制定针对性预防方案,家属需在专业指导下落实防护细节。科学的感染预防不仅能减少并发症,避免治疗中断,还能提升患者治疗耐受性与生活质量,为胰腺癌综合治疗提供安全保障。
本项目由北京医学检验学会发起,齐鲁制药公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