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健康,关注健康养生网 - 您身边的健康顾问

首页 国内健康 结直肠癌手术方法有新变化吗?

结直肠癌手术方法有新变化吗?

2025-09-23 11:21:34
阅读量:1234
健康养生网

文章摘要

讲师:甄振华,淮北市人民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

 

讲师:甄振华,淮北市人民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

“医生,我听说现在癌症手术都有新方法了,结直肠癌手术是不是也有不一样的做法了?”“我父亲年纪大,怕传统手术创伤大,有没有更微创的手术选择?”“之前朋友做结直肠癌手术要开很大的口子,现在是不是能做小切口手术了?” 肿瘤科医生的 “指南解读门诊咨询记录” 上,关于手术方法的提问总能引发患者关注。对结直肠癌患者来说,手术是治疗的重要环节,手术方法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术后恢复速度、疼痛程度和生活质量。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结直肠癌手术方法也在不断优化,很多患者好奇 “近年来有没有新变化”“新方法是否更适合自己”。今天就结合最新临床实践和外科医生经验,聊聊结直肠癌手术方法有新变化吗,帮大家了解不同手术方式的特点与适用情况。

先给明确答案:结直肠癌手术方法近年来有不少新变化,核心趋势是 “更微创、更精准、更注重保护功能”,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手术创伤,加快患者术后恢复。外科医生在介绍时提到:“这些变化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基于大量临床研究和技术创新,比如腹腔镜设备的升级、机器人手术系统的应用、手术理念的更新,都推动了手术方法的进步。” 比如以前以 “开腹手术” 为主,现在微创腹腔镜手术已成为主流;以前手术更关注 “切除肿瘤”,现在会兼顾 “保护肠道功能、减少神经损伤”,让患者术后能更快恢复正常生活。这些变化不是 “替代传统手术”,而是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更优的选择。

腹腔镜微创手术 “应用更广泛”,别觉得 “微创不如开腹彻底”,对多数患者来说,微创不仅创伤小,还能保证治疗效果。之前很多患者担心 “腹腔镜手术视野小,肿瘤切不干净”,但最新临床数据显示,对 Ⅰ-Ⅲ 期结直肠癌患者,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的 5 年生存率、肿瘤切除彻底性没有明显差异,甚至在某些方面更有优势。腹腔镜手术只需在腹部打 3-5 个 0.5-1 厘米的小孔,通过小孔插入器械操作,相比开腹手术(10-20 厘米的切口),创伤更小、出血更少、术后疼痛更轻,患者通常术后 1-2 天就能下床活动,3-5 天就能出院,而开腹手术患者可能需要 1 周以上才能出院。外科医生举例:“有位 45 岁的 Ⅱ 期结直肠癌患者,选择腹腔镜手术,术后第 2 天就能下床慢走,第 4 天就出院了,恢复速度比同期开腹手术的患者快很多。” 不过腹腔镜手术也有适用范围,比如肿瘤过大、严重粘连或有广泛转移的患者,可能仍需选择开腹手术。

机器人辅助手术 “逐渐普及”,别觉得 “机器人手术很遥远”,它能弥补腹腔镜手术的部分不足,让手术更精准、更灵活。机器人辅助手术是在腹腔镜手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手术时医生通过操控机器人系统(如达芬奇机器人)进行操作,相比传统腹腔镜,它有三个明显优势:一是 “视野更清晰”,机器人镜头能放大 10-15 倍,还能 360 度旋转,让医生看清细微的血管和神经,减少误伤;二是 “操作更灵活”,机器人手臂能模拟人手动作,甚至完成更精细的缝合、分离,适合复杂的手术场景;三是 “稳定性更好”,能避免医生手部颤抖带来的误差,提高手术精度。目前机器人辅助手术已用于结直肠癌的根治性切除,尤其适合肿瘤位置特殊(如位于直肠中下段)、需要精细操作的患者。外科医生分享:“有位直肠中下段癌患者,肿瘤靠近肛门,传统腹腔镜手术难度大,选择机器人辅助手术,不仅完整切除了肿瘤,还保住了肛门功能,术后患者恢复良好,能正常排便。” 不过机器人手术费用相对较高,患者可根据经济情况和病情选择。

手术理念 “更注重功能保护”,别觉得 “手术只需要切干净肿瘤”,减少术后功能损伤,才能让患者更好地回归生活。以前的结直肠癌手术,可能会为了 “彻底切除” 而牺牲部分肠道功能或周围神经,导致患者术后出现排便困难、排尿障碍等问题。现在的手术理念更强调 “肿瘤根治与功能保护并重”,比如在切除肿瘤时,会尽量保留健康的肠道长度,避免因肠道过短导致 “短肠综合征”(腹泻、营养不良);在清扫淋巴结时,会注意保护盆腔自主神经,减少术后排尿困难、性功能障碍的发生;对低位直肠癌患者,会通过 “术前放化疗 + 精准手术” 的方式,尽量保住肛门,避免永久性造口,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外科医生解释:“之前有位低位直肠癌患者,按旧理念可能需要做造口手术,现在通过新的手术方法和术前治疗,成功保住了肛门,术后排便功能恢复良好,不用再带造口袋,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局部切除手术 “适用人群扩大”,别觉得 “所有结直肠癌都要做根治性大手术”,部分早期患者可通过局部切除达到治疗效果,创伤更小。以前局部切除手术(如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EMR、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 ESD)主要用于治疗早期结肠癌或非常小的直肠癌,适用范围较窄。现在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如高分辨率 MRI、超声内镜),医生能更精准地判断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风险,对部分 “超早期” 结直肠癌患者(如肿瘤直径小于 2 厘米、浸润深度浅、无淋巴结转移风险),可选择局部切除手术 —— 这种手术无需开腹或打孔,通过内镜就能切除肿瘤,术后恢复快,几乎不影响正常生活。外科医生举例:“有位 65 岁的早期结肠癌患者,肿瘤直径 1.5 厘米,通过 ESD 手术切除肿瘤,术后当天就能下床,第 2 天就出院了,后续复查也没有复发迹象,完全不用做传统根治手术。” 不过局部切除手术有严格的适应证,需要医生仔细评估后才能选择。

手术联合 “术前治疗” 的模式 “更成熟”,别觉得 “手术要越早做越好”,部分患者先做术前治疗再手术,效果更好、创伤更小。以前对局部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如肿瘤较大、侵犯周围组织或有淋巴结转移),可能直接做根治手术,但术后复发风险高,还可能需要做造口。现在更推荐 “术前放化疗 + 手术” 的模式:对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先做 2-3 个月的术前放化疗,缩小肿瘤体积、降低肿瘤分期,让原本无法切除或需要造口的肿瘤,变得可以切除或能保住肛门;对部分较大的结肠癌患者,也可先做术前化疗,待肿瘤缩小后再手术,减少手术创伤。外科医生分享:“有位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肿瘤侵犯了肛门括约肌,原本需要做造口,先做了 3 个月术前放化疗后,肿瘤明显缩小,再做腹腔镜手术,成功保住了肛门,术后恢复良好,没有出现复发。”

别 “盲目追求新手术方法”,选择手术方式 “要结合病情、身体状况和医生建议”,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很多患者听说有新的手术方法,就想 “一定要选最新的”,但其实不同手术方法有不同的适用情况:比如身体虚弱、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可能更适合创伤小的腹腔镜或局部切除手术;肿瘤复杂、有广泛粘连的患者,可能需要传统开腹手术才能保证安全;经济条件有限的患者,可选择性价比更高的腹腔镜手术,而非机器人手术。外科医生强调:“选择手术方法时,要和主治医生充分沟通,了解不同方法的优缺点、适用情况和费用,结合自己的病情(分期、肿瘤位置)、身体状况(年龄、基础疾病)和经济能力,共同制定最合适的手术方案,而不是单纯追求‘新’或‘微创’。”

总的来说,结直肠癌手术方法近年来有不少新变化,包括腹腔镜手术更普及、机器人辅助手术逐渐应用、手术理念更注重功能保护、局部切除适用人群扩大、手术联合术前治疗模式更成熟等。这些变化让手术更微创、更精准、更人性化,能更好地兼顾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患者在选择手术方式时,无需盲目追求新技术,只需和医生充分沟通,相信医生会根据病情和身体状况,推荐最合适的手术方法,助力患者顺利度过手术与恢复阶段。

本项目由北京医学检验学会发起,齐鲁制药公益支持

 

分享本文:
的头像

作者:

资深健康领域编辑,拥有10年健康资讯撰写经验,专注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

查看更多文章

网友评论

订阅健康资讯

定期获取最新健康资讯、专家建议和实用健康技巧

我们尊重您的隐私,不会向第三方分享您的信息

获取最新健康资讯

订阅我们的健康通讯,获取专业的健康建议和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