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健康,关注健康养生网 - 您身边的健康顾问

首页 国内健康 哪些人更容易得卵巢癌?不用过度恐慌,了解风险就好

哪些人更容易得卵巢癌?不用过度恐慌,了解风险就好

2025-09-12 15:24:30
阅读量:1895
健康养生网

文章摘要

讲师:杨大伟,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肿瘤内科主治医师“医生,我邻居阿姨才 50 岁就查出卵巢癌了,我会不会也有风险啊?

 

讲师:杨大伟,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肿瘤内科主治医师

“医生,我邻居阿姨才 50 岁就查出卵巢癌了,我会不会也有风险啊?”“我妈妈得过乳腺癌,我用不用特别注意卵巢健康?” 在妇科肿瘤门诊,经常能听到患者这样的担忧。卵巢癌虽然被称为 “沉默的杀手”,但它并不是毫无规律可循 —— 有些人群因为身体条件、生活习惯或家族遗传等原因,患卵巢癌的风险会比普通人高一些。

不过大家别着急,“风险高” 不代表 “一定会得”。今天就用大家能听懂的话,聊聊哪些人更容易被卵巢癌 “盯上”,再说说面对这些风险该怎么做,帮大家既重视健康,又不盲目恐慌。

一、有家族癌症史的人:基因可能藏着 “小隐患”

先给大家讲个真实案例:32 岁的张女士去年体检时,医生问她有没有家族癌症史,她说妈妈 5 年前得过卵巢癌,外婆 60 岁时因乳腺癌去世。医生建议她做了针对性检查,虽然这次没发现问题,但提醒她要比普通人更频繁地筛查。

为什么家族史这么重要?因为卵巢癌和某些基因变化有关,最常见的是 BRCA1 和 BRCA2 基因。这两种基因就像身体里的 “安全卫士”,正常情况下能阻止细胞变成癌细胞;但如果基因发生突变,“卫士” 就会失灵,细胞癌变的风险就会升高。

如果你家里有以下情况,就要多留意卵巢健康了:

1. 一级亲属(妈妈、女儿、亲姐妹)中有卵巢癌患者,尤其是发病年龄在 50 岁以下;

2. 一级亲属中有乳腺癌患者,特别是发病年龄早(比如 40 岁前)或双侧乳房都患过癌;

3. 家族里有多个亲属患癌症,比如妈妈得卵巢癌、姑姑得乳腺癌、姨妈得子宫内膜癌;

4. 自己曾患过乳腺癌、输卵管癌或腹膜癌(这几种癌症和卵巢癌的发病机制有相似之处)。

这里要强调的是:有家族史不代表一定会遗传。比如 BRCA1 基因携带者,一辈子患卵巢癌的风险约为 39%,不是 100%;而且很多卵巢癌患者并没有家族史,只是偶然发生。所以有家族史的朋友不用焦虑,只要定期筛查,就能及时发现问题。

二、年龄偏大的女性:身体机能变化带来风险

55 岁的李阿姨最近总觉得肚子胀,以为是消化不好,儿子硬拉着她去医院检查,结果查出早期卵巢癌。医生说,李阿姨这个年龄,本身就是卵巢癌的高发人群。

卵巢癌的发病风险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这是因为:

1. 卵巢功能衰退:女性 50 岁左右进入更年期,卵巢停止排卵,激素水平发生变化,细胞更容易出现异常增生;

2. 长期排卵刺激:一辈子排卵次数越多,卵巢上皮受到的刺激就越多,出现癌变的可能性也会增加;

3. 身体免疫力下降:年龄大了,免疫系统功能减弱,不容易及时清除体内的异常细胞。

数据显示,卵巢癌患者中,约 70% 是 50 岁以上的女性,尤其是 55-65 岁这个阶段,发病率最高。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年轻女性就完全安全 —— 近年来也有 30-40 岁的女性患卵巢癌的案例,只是相对少见。

所以不管是刚过 50 岁,还是已经退休的阿姨们,都要把卵巢健康纳入日常关注范围,每年体检时别忘了做盆腔相关检查。

三、没生过孩子、晚育或不哺乳的女性:排卵次数多了风险高

“我年轻时忙着拼事业,38 岁才生第一个孩子,也没怎么母乳喂养,会不会增加卵巢癌风险啊?”39 岁的王女士最近总担心这个问题。

其实王女士的担心有一定道理,但不用过度焦虑。为什么没生过孩子、晚育或不哺乳会和卵巢癌风险有关?关键在于 “排卵次数”。

女性每次月经周期都会排卵,排卵时卵巢上皮会出现破损,之后再修复。一辈子排卵次数越多,卵巢上皮破损、修复的次数就越多,过程中出现错误(比如细胞突变)的概率就会增加。

而怀孕、哺乳会让卵巢 “休息”:怀孕时卵巢停止排卵,哺乳期也会推迟排卵,相当于减少了排卵次数,给卵巢上皮减少了 “损伤” 的机会。

具体来说,以下情况会让卵巢癌风险略高一些:

1. 一辈子没生过孩子(医学上叫 “未孕”);

2. 第一次生孩子的年龄超过 35 岁;

3. 生完孩子后没有母乳喂养,或者母乳喂养时间很短(比如不到 3 个月)。

但大家要注意:这只是 “风险因素”,不是 “致病原因”。很多没生过孩子、晚育的女性,一辈子也不会得卵巢癌。比如有些女性因为身体原因无法生育,只要定期筛查,保持健康生活习惯,同样能降低风险。

四、长期吃 “含雌激素” 药物或保健品的人:激素平衡很重要

“我更年期后总失眠、潮热,朋友给我推荐了一款‘天然雌激素’保健品,吃了半年感觉好多了,会不会有卵巢癌风险啊?”52 岁的刘阿姨拿着保健品来咨询。

雌激素对女性很重要,但如果长期、过量摄入 “外源性雌激素”(比如药物或保健品里的雌激素),又没有医生指导,确实可能增加卵巢癌风险。

这是因为卵巢细胞的生长受激素调节,如果体内雌激素水平长期过高,可能会刺激卵巢上皮细胞过度增生,时间长了就可能出现异常,甚至癌变。

需要特别注意的情况包括:

1. 长期吃 “单一雌激素” 补充剂:比如有些更年期女性,因为子宫已经切除,长期只吃雌激素类药物缓解更年期症状,且没有定期复查;

2. 盲目吃 “含雌激素” 的保健品:比如一些宣称能 “延缓衰老”“调理更年期” 的产品,可能偷偷添加了雌激素,却不标明含量,长期吃很容易导致激素失衡;

3. 长期用雌激素治疗某些疾病(比如子宫内膜异位症),但没有遵医嘱调整剂量和疗程。

这里要提醒大家:不是所有含雌激素的药物都有风险。比如更年期女性如果需要激素治疗,医生通常会开 “雌激素 + 孕激素” 的复方制剂,既能缓解症状,又能保护子宫和卵巢,只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定期复查,风险是很低的。但千万别自己买 “三无” 保健品,或者不遵医嘱长期吃雌激素药物。

五、有子宫内膜异位症或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人:妇科疾病要及时治

“我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好几年了,每次来月经都疼得要命,听说这个病会增加卵巢癌风险,是真的吗?”28 岁的陈女士很焦虑。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常见的妇科疾病,确实会让卵巢癌风险略高一些,但大家不用恐慌,只要积极治疗、定期复查,就能有效降低风险。

先说说子宫内膜异位症:这种病是指子宫内膜组织长到了子宫外面,比如卵巢、盆腔等部位。如果异位的内膜长在卵巢上,可能会形成 “巧克力囊肿”。虽然巧克力囊肿本身是良性的,但长期炎症刺激、激素影响,可能会让卵巢细胞出现异常,增加一种特殊类型卵巢癌(叫 “透明细胞癌” 或 “子宫内膜样癌”)的风险。

再说说多囊卵巢综合征:这种病会导致女性排卵不规律或不排卵,体内雄激素水平高,雌激素水平也可能失衡。长期不排卵会让卵巢上皮持续受到激素刺激,增加卵巢癌风险。

不过大家要记住:这两种病都是 “可治、可管理” 的。比如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遵医嘱用药物控制症状,定期做 B 超检查;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比如减肥、运动)或药物调节激素,促进排卵,都能降低卵巢癌风险。

六、长期吸烟、肥胖或饮食不健康的人:生活习惯影响大

“我每天抽一包烟,体重也超标,爱吃油炸食品,会不会增加卵巢癌风险啊?”45 岁的赵女士最近想戒烟,但总没毅力。

其实吸烟、肥胖、不健康饮食这些 “坏习惯”,不仅会增加肺癌、糖尿病的风险,也会悄悄提高卵巢癌的风险。

具体来说:

1. 吸烟:香烟中的有害物质(比如焦油、尼古丁)会进入血液,影响卵巢细胞的正常功能,还可能导致基因突变,增加卵巢癌风险。研究显示,长期吸烟的女性,患卵巢癌的风险比不吸烟的女性高 20%-30%;

2. 肥胖:尤其是腰围大、肚子胖的女性,体内脂肪会分泌 “雌激素”(脂肪组织能把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刺激卵巢细胞,增加风险;

3. 不健康饮食:比如长期吃高脂肪、高糖、高热量的食物(比如油炸食品、蛋糕、奶茶),少吃蔬菜、水果和全谷物,会导致身体代谢紊乱,降低免疫力,让细胞更容易出现异常。

不过这些风险是 “可逆” 的 —— 只要改变生活习惯,比如戒烟、控制体重、调整饮食,就能降低风险。比如赵女士如果能戒烟,每天少吃油炸食品,多吃蔬菜,坚持运动,体重降下来,卵巢癌风险也会跟着降低。

七、面对风险,我们该怎么做?4 个 “护卵” 方法要记住

了解了哪些人更容易得卵巢癌,大家最关心的肯定是:“我属于这些人群,该怎么做才能保护卵巢健康?” 其实方法很简单,记住 4 点就行:

1. 高危人群要 “定期筛查”,别等有症状再查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不同人群的筛查频率不一样:

• 普通女性:50 岁以后,建议每年做一次 “盆腔 B 超”+“肿瘤标志物检查(CA125+HE4)”;

• 有家族史的女性:比如一级亲属有卵巢癌或乳腺癌,建议从 35 岁开始,每年做一次筛查,必要时还可以做 “基因检测”(比如 BRCA1/2 基因),明确是否有基因突变;

• 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女性:遵医嘱,每半年到一年做一次盆腔 B 超,监测卵巢情况。

筛查能帮助我们在早期发现卵巢异常,比如小肿瘤,此时治疗效果很好,5 年生存率能达到 90% 以上。

2. 保持 “健康生活习惯”,给卵巢 “减负”

简单来说就是 “吃好、动好、戒烟、控体重”:

• 吃好:多吃蔬菜(比如西兰花、菠菜)、水果(比如苹果、蓝莓)、全谷物(比如燕麦、糙米),少吃油炸食品、甜食和加工肉类(比如香肠、培根);

• 动好:每周至少运动 3-4 次,每次 30 分钟以上,比如快走、慢跑、瑜伽,能帮助控制体重,调节激素水平;

• 戒烟:不管是自己吸烟,还是长期吸二手烟,都要尽量避免;

• 控体重:把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BMI = 体重 ÷ 身高 ²,正常范围是 18.5-23.9),尤其是腰围,女性最好不超过 85 厘米。

3. 别盲目吃 “激素药或保健品”,遵医嘱是关键

如果更年期有潮热、失眠等症状,或者需要调理身体,一定要先咨询医生,不要自己买 “含雌激素” 的药物或保健品。医生会根据你的身体情况,判断是否需要用药,以及用什么药、用多久,确保安全。

比如更年期女性需要激素治疗,医生会开 “雌孕激素复方制剂”,并定期复查乳腺、子宫和卵巢,避免风险;而对于宣称 “天然无副作用” 的保健品,一定要谨慎,最好让医生帮忙看看成分表。

4. 出现 “小异常” 别忽视,及时就医

就算是高危人群,只要早发现、早治疗,卵巢癌也不可怕。如果出现以下症状,持续 2-3 周不缓解,一定要及时去妇科就诊:

• 肚子总胀,不是吃撑的那种,而且越来越明显;

• 下腹痛、腰酸,不是经期也会出现;

• 月经不规律,比如突然变多、变少,或者绝经后又出血;

• 尿频、尿急,吃了消炎药也没用;

• 没刻意减肥,体重却莫名下降,还总觉得累。

这些症状不一定是卵巢癌,但及时检查能排除风险,让自己安心。

最后想说:了解风险,是为了更好地守护健康

很多人看完 “高危人群” 清单,会忍不住对号入座,越看越恐慌,甚至影响睡眠和生活 —— 其实完全没必要。

卵巢癌的发生是 “多因素共同作用” 的结果,不是说属于某一个高危人群,就一定会得癌。比如有家族史的女性,只要定期筛查,保持健康生活习惯,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得卵巢癌;而有些没有任何高危因素的女性,也可能因为偶然因素患病。

我们了解 “哪些人更容易得卵巢癌”,不是为了制造焦虑,而是为了让大家更有针对性地保护自己 —— 该筛查的定期筛查,该改的坏习惯及时改,该就医的别拖延。

记住:健康是自己的,只要我们用心守护,就能降低风险,远离卵巢癌的威胁。

本项目由北京医学检验学会发起,齐鲁制药公益支持

 

分享本文:
的头像

作者:

资深健康领域编辑,拥有10年健康资讯撰写经验,专注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

查看更多文章

网友评论

订阅健康资讯

定期获取最新健康资讯、专家建议和实用健康技巧

我们尊重您的隐私,不会向第三方分享您的信息

获取最新健康资讯

订阅我们的健康通讯,获取专业的健康建议和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