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健康,关注健康养生网 - 您身边的健康顾问

首页 国内健康 医生是怎么诊断胃癌的?

医生是怎么诊断胃癌的?

2025-09-27 15:42:16
阅读量:2963
健康养生网

文章摘要

讲师:梁良,铜陵市人民医院放疗科主治医师  

 

 

讲师:梁良,铜陵市人民医院放疗科主治医师  

当出现胃不适去看医生,或是筛查发现异常时,很多人都会好奇:“医生到底凭什么判断是不是胃癌?是不是看某一项检查结果就够了?” 其实胃癌的诊断,不是 “一锤定音” 的简单事,而是医生像 “侦探” 一样,把患者的症状、检查数据、病史等 “线索” 串联起来,反复验证、排除,最终得出结论的过程。这个过程既要依赖精准的检查,也要结合医生的临床经验,才能避免误诊或漏诊。

之前有位患者,因为胃痛、体重下降就诊,初步检查发现肿瘤标志物轻度升高,胃镜看到胃内有小病灶,但第一次活检没找到癌细胞。很多人可能会觉得 “不是癌就没事了”,但医生结合他的家族史(父亲曾患胃癌)和症状持续时间,建议再次活检,最终确诊为早期胃癌,及时治疗后恢复良好。可见,医生诊断胃癌,靠的是 “综合判断”,而不是单一线索。

下面就从医生的视角,还原诊断胃癌的完整过程,看看每一步医生都在关注什么、思考什么,帮你理解诊断背后的逻辑。

第一步:详细问诊 —— 先抓 “基础线索”,判断是否有胃癌风险。很多人觉得 “问诊就是问几句症状,不重要”,其实这是诊断的起点。医生会先问 “哪里不舒服、持续多久了”,比如是胃痛还是胃胀、痛的时候有没有规律、有没有黑便或体重下降 —— 这些症状能初步提示风险,比如长期不规律胃痛 + 黑便,胃癌风险会比偶尔胃痛高很多。

接着医生会问 “既往病史”,比如有没有慢性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之前做过哪些胃相关检查;还要问 “家族史”,比如父母、兄弟姐妹有没有得过胃癌。这些信息就像 “背景资料”,能帮医生缩小排查范围。比如有位患者,说自己胃痛 3 个月,还瘦了 10 斤,医生追问后发现他有 10 年萎缩性胃炎病史,还有胃癌家族史,就会把他列为 “高风险人群”,优先安排进一步检查。

问诊结束后,医生心里会有个 “初步判断”:这位患者的症状和病史,是否符合胃癌的 “高危特征”?需要先做哪些检查来验证?比如症状轻微、没有高危因素的人,可能先做血清学检查;症状明显、有高危因素的人,会直接建议做胃镜。

第二步:结合初步检查 —— 用 “客观数据” 验证风险,锁定可疑病灶。问诊后,医生会安排针对性的初步检查,最核心的就是胃镜和血清学 / 肿瘤标志物检查,这些检查能提供 “看得见、摸得着” 的客观线索。

医生看胃镜报告时,不只是看 “有没有病灶”,更会关注病灶的细节:比如病灶的位置(胃窦、胃底还是胃体)、形态(是不规则溃疡还是隆起)、黏膜颜色(有没有异常发红或苍白)—— 这些特征能帮医生判断 “病灶像不像癌”,比如不规则溃疡、边缘隆起、黏膜僵硬,往往是胃癌的可疑信号。如果发现这样的病灶,医生会在胃镜下取活检,送到病理科检查。

同时,医生也会参考血清学和肿瘤标志物结果:比如胃蛋白酶原 Ⅰ 明显降低,提示胃黏膜萎缩,可能增加胃癌风险;CEA、CA19-9 升高,会进一步提示肿瘤可能。但医生不会仅凭这些指标下结论,比如有人肿瘤标志物轻度升高,但胃镜和活检都正常,医生会判断 “良性可能性大”,建议定期复查;要是指标明显升高 + 胃镜有可疑病灶,就会重点关注。

第三步:病理检查 —— 抓 “核心证据”,确诊是否为胃癌。如果胃镜发现可疑病灶,病理检查就是诊断胃癌的 “金标准”,医生会根据病理结果,确定 “是不是癌、是什么类型的癌”。

病理科医生会把活检取下的胃黏膜组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看细胞形态是否有癌变 —— 正常细胞排列整齐、形态规则,而癌细胞会出现排列紊乱、核仁增大等异常。如果找到癌细胞,就能确诊胃癌;要是没找到,医生会结合病灶形态判断 “是真的不是癌,还是没取到癌变组织”。比如有位患者,第一次活检没找到癌细胞,但胃镜下病灶看起来很可疑,医生会建议短期内再次活检,避免漏诊。

确诊胃癌后,病理报告还会明确 “病理类型”(比如腺癌、印戒细胞癌)和 “分化程度”(高、中、低分化),这些信息对后续治疗很关键 —— 比如低分化腺癌恶性程度高,医生会制定更积极的治疗方案;高分化腺癌恶性程度低,治疗后预后相对较好。

第四步:分期检查 —— 明确 “癌症范围”,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确诊胃癌后,医生不会就此结束,还会安排分期检查,搞清楚 “癌症有没有扩散、扩散到哪里”,这关系到治疗方案的选择。常用的分期检查有腹部增强 CT、胸部 CT,必要时还有 PET-CT。

医生看分期检查报告时,会重点关注三个问题:一是病灶侵犯胃壁的深度(比如是只在黏膜层,还是已经穿透胃壁);二是周围淋巴结有没有转移(比如腹腔淋巴结是否肿大);三是有没有远处转移(比如转移到肝、肺)。根据这些信息,医生会用 “TNM 分期系统” 给胃癌分期(比如 Ⅰ 期、Ⅱ 期、Ⅲ 期、Ⅳ 期),Ⅰ 期是早期,Ⅳ 期是晚期。

比如有位患者,病理确诊胃癌后,腹部增强 CT 显示病灶只在胃黏膜层,没有淋巴结和远处转移,医生判断为 Ⅰ 期(早期),建议内镜下切除;另一位患者,CT 发现病灶侵犯胃壁全层,还有肝转移,医生判断为 Ⅳ 期(晚期),建议先做化疗控制病情。可见,分期诊断是医生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第五步:综合判断与鉴别诊断 —— 排除 “干扰项”,确保结论准确。有时候,一些良性疾病(比如胃溃疡、胃息肉)的症状或检查表现,和胃癌很像,容易混淆,这时候医生就需要做 “鉴别诊断”,排除这些 “干扰项”。

比如胃溃疡和胃癌都可能表现为胃痛、胃内溃疡,医生会通过两个方面鉴别:一是看溃疡形态(良性溃疡边缘规则、底部平坦,恶性溃疡边缘不规则、底部凹凸不平);二是看病理结果(良性溃疡活检没有癌细胞,恶性溃疡能找到癌细胞)。之前有位患者,胃镜看到胃内溃疡,初步怀疑是癌,但病理检查发现是良性胃溃疡,医生按溃疡治疗后,症状很快缓解,复查溃疡也愈合了。

另外,医生还会结合患者的治疗反应辅助判断:比如怀疑胃癌的患者,要是按良性疾病治疗后症状没缓解,甚至加重,就会进一步检查,排除胃癌可能。

最后还要提醒:诊断不是 “一次性结束”,有时需要动态观察。比如有的患者,第一次检查没确诊,但医生判断有风险,会建议 3-6 个月后复查胃镜或肿瘤标志物,观察变化。如果病灶变大、指标升高,就会再次活检;要是没变化,就继续随访。这种 “动态观察”,也是诊断过程的一部分,能避免漏诊早期胃癌。

总结下来,医生诊断胃癌,是 “问诊抓线索→检查找证据→病理定性质→分期判范围” 的完整过程,每一步都不能少,也不能偏信单一信息。所以当怀疑胃癌时,一定要详细跟医生说清症状和病史,配合完成所有必要检查,让医生能掌握全面的信息,做出准确诊断。记住,准确的诊断是有效治疗的前提,只有搞清楚 “是不是胃癌、是什么阶段的胃癌”,才能找到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本项目由北京医学检验学会发起,齐鲁制药公益支持

 

分享本文:
的头像

作者:

资深健康领域编辑,拥有10年健康资讯撰写经验,专注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

查看更多文章

网友评论

订阅健康资讯

定期获取最新健康资讯、专家建议和实用健康技巧

我们尊重您的隐私,不会向第三方分享您的信息

获取最新健康资讯

订阅我们的健康通讯,获取专业的健康建议和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