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健康,关注健康养生网 - 您身边的健康顾问

首页 国内健康 特需护康:肺癌患者康复期特殊人群(老年、合并基础病)康复管理与风险防控指南

特需护康:肺癌患者康复期特殊人群(老年、合并基础病)康复管理与风险防控指南

2025-11-06 15:49:53
阅读量:3531
健康养生网

文章摘要

讲师:卢玉芳,安庆市立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讲师:卢玉芳,安庆市立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72 岁的王爷爷肺癌术后想按常规计划康复,却因关节退化连简单的慢走都觉得膝盖疼;同时有糖尿病和肺癌的李阿姨,想通过饮食补充营养,又怕血糖升高,连鸡蛋都不敢多吃 —— 在肺癌康复群体中,老年患者、合并基础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患者这类特殊人群,常因身体条件特殊,陷入 “常规康复计划不适用、自行调整又怕有风险” 的困境。若忽视他们的特殊性,盲目套用通用康复方案,不仅难以达到康复效果,还可能诱发基础病发作或新增健康风险。科学的肺癌患者康复期特殊人群(老年、合并基础病)康复管理与风险防控,不是 “降低康复标准”,而是通过个性化方案制定、精准风险防控,让特殊人群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获得适配的康复支持,逐步提升健康状态。

先明确:为何要重视特殊人群康复管理与风险防控?

肺癌患者康复期特殊人群(老年、合并基础病)康复管理与风险防控的核心,是 “以特殊人群身体条件为基础,以安全为前提,通过个性化管理平衡康复需求与基础健康,避免风险叠加”。老年患者因器官功能退化(如肌肉流失、肺功能下降、关节退变),对康复训练的耐受性更低,易出现疲劳、跌倒等问题;合并基础病患者则需在康复中兼顾基础病控制(如糖尿病患者需平衡营养与血糖、高血压患者需避免训练导致血压骤升),若管理不当,可能出现 “康复没见效,基础病先加重” 的情况。科学的管理能针对特殊人群的身体特点,制定 “低风险、高适配” 的康复方案,同时提前防控潜在风险,让康复既有效又安全,避免因特殊性被忽视而影响健康。

从安全角度来看,风险防控是 “特殊人群康复的‘生命线’”。老年患者骨骼脆弱,若按常规强度训练,可能增加跌倒导致骨折的风险;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高强度训练可能引发血压骤升、心绞痛等危急情况;风险防控能通过 “评估耐受度、设定安全阈值、实时监测指标”,提前规避这些风险,确保康复在安全范围内推进。

从康复效果来看,个性化管理是 “特殊人群康复的‘适配剂’”。通用康复方案无法满足特殊人群的需求 —— 如老年患者需降低训练强度、增加休息间隔,合并糖尿病患者需调整饮食结构;个性化管理能根据个体情况优化方案(如为老年患者选择温和的太极训练,为糖尿病患者制定 “低糖高蛋白” 饮食),让康复方案真正适配身体条件,避免 “方案不适配导致无效康复”。

从生活质量来看,科学管理是 “特殊人群回归生活的‘助推器’”。特殊人群常因 “担心康复风险”“身体不适” 不敢参与康复,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科学的管理能让他们在安全的前提下逐步恢复能力(如老年患者能独立散步、合并基础病患者能正常吃饭),减少对他人的依赖,重新获得生活信心,提升康复期的幸福感。

分模块:肺癌患者康复期特殊人群(老年、合并基础病)康复管理与风险防控的核心内容

肺癌患者康复期特殊人群(老年、合并基础病)康复管理与风险防控需围绕 “老年患者个性化康复管理、合并基础病患者康复管理、通用风险防控措施、家庭照护重点” 四个模块展开,从 “分人群适配、全流程防控、家庭助力” 三个维度,为特殊人群提供全面支持,这是管理的关键。

模块一:老年肺癌患者康复管理 ——“温和适配,安全优先”

老年患者(通常指 65 岁以上)的康复需遵循 “低强度、慢节奏、多休息” 的原则,兼顾身体耐受性与康复需求,这是肺癌患者康复期特殊人群(老年、合并基础病)康复管理与风险防控的基础。

• 1. 康复方案个性化调整:贴合老年身体特点

针对老年患者器官功能退化、体力弱的特点,从训练、饮食、作息三方面调整方案:

◦ 训练方案:低强度、多类型、短间隔

选择温和的训练类型:优先选择对关节压力小、强度低的训练(如太极、八段锦、坐姿呼吸训练、缓慢散步),避免跑步、跳跃等高强度运动;若患者关节退化(如膝关节疼痛),可选择游泳、坐姿抬腿等无负重或轻负重训练;

控制训练强度与时长:每次训练时间控制在 15-20 分钟,比常规患者缩短(常规患者 20-30 分钟),每周训练 3-4 次,避免过度劳累;训练中每 5-8 分钟休息 1 次,观察是否有气短、头晕等不适;

融入日常活动:将训练与日常活动结合(如饭后缓慢散步 5-10 分钟、看电视时做坐姿手臂训练),减少 “专门训练” 的负担,提升依从性;

◦ 饮食方案:易消化、补营养、防呛噎

优先选择易消化食物:将食物煮软煮烂(如将蔬菜切碎、肉类炖烂、主食选择粥、软面条),避免坚硬、油腻食物(如坚果、油炸食品),减轻胃肠消化负担;

针对性补充营养:老年患者易出现肌肉流失,需适当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如鸡蛋羹、豆腐、鱼肉泥),每天蛋白质摄入量按 “每公斤体重 1.0-1.2g” 计算(如 60kg 患者每天 60-72g);同时补充钙与维生素 D(如牛奶、豆制品、晒太阳),预防骨质疏松;

防呛噎与误吸:进食时保持坐姿或半坐卧位,避免躺着吃饭;食物避免过稀(如稀粥易呛),可将粥煮稠,或使用增稠剂调整食物稠度;进食速度放慢,每口食物咀嚼充分,减少呛噎风险;

◦ 作息方案:规律作息、多休息、防跌倒

保持规律作息:固定起床、睡觉时间(如早上 7:00 起床、晚上 21:30 睡觉),避免熬夜;每天安排 1-2 次午休,每次 30-60 分钟,补充精力;

夜间安全防护:卧室安装感应夜灯,照亮起夜路径;床旁放置防滑拖鞋、助行器,方便患者起床时借力;地面保持干燥,避免积水导致跌倒。

• 2. 老年患者专属风险防控:重点关注跌倒、疲劳与认知问题

老年患者康复中需重点防控三大风险,避免意外发生:

◦ 跌倒风险防控

评估跌倒风险:康复前通过 “起立 - 行走试验”(患者从椅子上站起,走 3 米,转身走回,坐下,记录时间与动作稳定性)评估跌倒风险,若时间超过 15 秒或动作不稳,需增加防护措施;

环境防护:家中移除障碍物(如电线、杂物),在卫生间、床边安装扶手,地面铺设防滑地垫;患者穿防滑鞋,避免穿拖鞋或高跟鞋;

辅助工具使用:体力弱或平衡差的患者,康复训练与日常活动时使用助行器(如四脚助行器),避免独自行动;

◦ 疲劳风险防控

实时监测疲劳度:训练中通过 “Borg 疲劳量表”(1-10 分,1 分无疲劳,10 分极度疲劳)让患者自评,若达到 6 分,立即停止训练休息;

避免过度消耗:不安排连续的康复活动(如上午训练后,下午以休息为主),避免同时进行多项消耗体力的事(如训练后立即做家务);

◦ 认知问题防控

简化康复计划:将康复任务简化为 “一步式指令”(如 “现在做 5 次腹式呼吸”“饭后走 5 分钟”),避免复杂流程;

定期提醒与记录:家人协助提醒用药、训练时间,使用 “康复打卡表” 让患者直观看到任务,减少因记忆差导致的遗漏;若患者认知功能下降明显,需定期进行认知评估(如画钟试验),必要时寻求专业干预。

模块二:合并基础病肺癌患者康复管理 ——“平衡康复与基础病控制”

合并基础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康复需在 “推进肺癌康复” 与 “控制基础病” 之间找到平衡,避免顾此失彼,这是肺癌患者康复期特殊人群(老年、合并基础病)康复管理与风险防控的核心。

• 1. 合并糖尿病患者:平衡营养与血糖,避免血糖波动

糖尿病患者需在补充康复所需营养的同时,控制血糖稳定,避免高血糖或低血糖:

◦ 饮食管理:低糖、高蛋白、规律进食

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选择低 GI(血糖生成指数)主食(如糙米、燕麦、杂豆),避免白米饭、白面条;主食量按 “每公斤体重 25-30g” 计算(如 60kg 患者每天 150-180g),分 3-4 餐摄入(如早餐 50g、午餐 60g、晚餐 40g、加餐 20g),避免单次摄入过多导致血糖升高;

保证优质蛋白与蔬菜:每天摄入蛋白质 1.2-1.5g/kg(如鱼、瘦肉、鸡蛋、豆制品),蔬菜 300-500g(以绿叶蔬菜为主,避免土豆、红薯等淀粉类蔬菜),蛋白质与蔬菜能延缓血糖上升,同时满足康复营养需求;

避免高糖食物与饮品:不食用糖果、蛋糕、含糖饮料,水果选择低 GI 品种(如苹果、梨、蓝莓),在两餐之间食用,每次 200g 以内;

◦ 训练管理:适度训练,监测血糖

选择合适训练时间:避免在空腹或降糖药作用高峰时训练(如注射胰岛素后 1 小时内),防止低血糖;优先在餐后 1-2 小时训练,此时血糖相对稳定;

控制训练强度:选择中等强度以下训练(如慢走、太极),每次 15-20 分钟,每周 3-5 次;训练中携带糖果或饼干,若出现心慌、手抖、出冷汗等低血糖症状,立即停止训练并补充糖分;

训练前后监测血糖:训练前血糖<7mmol/L 时,需先补充少量碳水化合物(如 1 片全麦面包)再训练;训练后 30 分钟监测血糖,避免血糖过低;

◦ 用药管理:按时用药,避免漏服

严格按医嘱服用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不随意增减剂量;康复期若饮食或运动量变化,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用药方案,避免血糖波动。

• 2. 合并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波动,避免心血管风险

高血压患者需避免康复训练导致血压骤升,同时通过适度训练辅助控制血压:

◦ 训练管理:低强度、缓节奏,避免憋气

选择温和训练类型:如慢走、呼吸训练、太极,避免高强度力量训练(如举重物)、快速跑跳,这些运动易导致血压骤升;

训练中避免憋气:如呼吸训练时采用自然呼吸,不刻意屏气;力量训练(如举小哑铃)时遵循 “用力呼气、放松吸气”,避免憋气导致血压升高;

控制训练强度:每次训练时间 15-20 分钟,心率控制在 “(220 - 年龄)×60%” 以内(如 60 岁患者心率不超过 96 次 / 分钟),训练中若出现头晕、头痛、胸闷,立即停止并监测血压;

◦ 饮食管理:低盐、低脂,辅助控压

严格限盐:每天盐摄入量不超过 5g,避免咸菜、腌制品、加工肉(如香肠、培根),烹饪时用醋、酱油(低盐)提味,减少盐的使用;

低脂饮食:减少动物油、油炸食品摄入,选择植物油(如橄榄油),每周吃 2-3 次鱼类(尤其是深海鱼,富含 Omega-3,辅助调节血压);

◦ 血压监测:训练前后必测,及时调整

每天早晚各测 1 次血压,训练前、训练后 30 分钟各测 1 次,若训练后血压超过 160/100mmHg,下次训练需降低强度;若血压持续升高,暂停训练并咨询医生。

• 3. 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如冠心病、心衰):严控强度,防意外

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康复风险最高,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诱发心绞痛、心衰等急症:

◦ 训练管理:医生评估后进行,低强度、短时间

训练前必须经医生评估:通过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确认心脏功能能否耐受训练,医生会根据评估结果制定 “个体化训练方案”(如 “术后 3 个月内,每天坐姿呼吸训练 10 分钟,每周 3 次”);

选择极温和训练:如缓慢散步(每分钟 60-70 步)、床上肢体活动(如脚踝旋转、屈伸手臂),每次训练时间不超过 15 分钟,训练中需有人陪同;

设定安全终止信号:若出现胸痛、胸闷、心慌(心率超过 100 次 / 分钟)、气短加重,立即停止训练,必要时服用急救药物(如硝酸甘油)并就医;

◦ 作息与情绪管理:避免劳累与情绪波动

作息规律:保证每天 7-8 小时睡眠,避免熬夜、过度劳累(如不长时间做家务、不参加耗时活动);

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激动(如生气、紧张),情绪波动易诱发心血管急症;可通过听音乐、冥想等方式放松,保持平和心态;

◦ 应急准备: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家人掌握急救知识

患者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如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并告知家人药物存放位置;

家人需掌握基本急救知识(如心肺复苏),家中配备血压计、血糖仪,以便及时监测身体指标,应对突发情况。

本项目由北京医学检验学会发起,齐鲁制药公益支持

 

分享本文:
的头像

作者:

资深健康领域编辑,拥有10年健康资讯撰写经验,专注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

查看更多文章

网友评论

订阅健康资讯

定期获取最新健康资讯、专家建议和实用健康技巧

我们尊重您的隐私,不会向第三方分享您的信息

获取最新健康资讯

订阅我们的健康通讯,获取专业的健康建议和最新资讯